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奮鬥者正青春 解困惑·促紮根】在零下20℃的天氣裏采礦,我做到了

發布時間:2022-06-14 16:3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鬥者正青春 解困惑·促紮根】

  講述

  新疆地礦局第十一地質大隊工作人員 孫燦龍

  自2013年從(cong)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yu) 資源學院畢業(ye) 後,我來到祖國邊陲新疆,就職於(yu) 新疆地礦局第十一地質大隊,到現在已經八年多了。回首這八年,我去過皚皚雪山,見到了萬(wan) 年冰川;進過伊犁大草原,見識了“風吹草低見牛羊”;到過塔克拉瑪幹沙漠,領略了萬(wan) 裏瀚海……我曾因久居深山,無法聯係家人而黯然神傷(shang) ,卻也被祖國秀麗(li) 山川所吸引;我曾因工作艱苦枯燥萌生退意,卻也因發現了新的礦產(chan) 地而歡欣鼓舞;我曾為(wei) 工作任務而苦惱,卻也因踐行“三光榮”傳(chuan) 統而自豪。

  “幹一行、愛一行!”帶我的第一個(ge) 項目負責人這樣告訴我。那是2013年,剛參加工作的我來到鞏留縣加滿特礦區普查項目,青山藍天帶來的新鮮感,很快就被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單調所取代。一輛車,四頂帳篷,七個(ge) 人,就是我們(men) 的全部。

  每天清晨,伴著露水驅車來到距工作點最近的山溝,然後步行好幾公裏到達工作點,開始與(yu) 石頭“溝通”。夕陽西下,結束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體(ti) 躺在床上,竟然覺得隻有吃飯和睡覺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幾個(ge) 月的野外生活,每天枯燥重複的工作,加之艱苦生活環境與(yu) 沒信號帶來的深深孤寂感,讓我難以忍受——這不是我想象中的地質工作。

  項目負責人看出了我的沮喪(sang) ,告訴我:“寂寞、乏味是野外地質工作的真實寫(xie) 照。但無數地質人在更惡劣的環境中依然堅持著、努力著,因為(wei) 他們(men) 對人生負責——既然選擇了,就要麵對。”這句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地質瀚海裏還沒翻起一朵浪花,我卻打起了退堂鼓?絕對不行!往後的日子裏,我用腳踏實地的工作與(yu) 沉浸式的學習(xi) ,很快找回了坦然與(yu) 自信。

  2018年5月,我調崗至單位測繪工程院,12月迎來自己獨立負責的第一個(ge) 工程項目《和靜縣備戰礦山備戰礦業(ye) 礦山邊坡監測係統建設項目》。彼時施工區氣溫已降至零下10~20℃,迎著寒風站在礦山邊坡上,身體(ti) 從(cong) 打冷戰到麻木,甚至很難把手從(cong) 口袋裏抽出來。瑟瑟寒風凍透了我的身體(ti) ,然而,看著身邊同事們(men) 依然熱情的笑臉、躬身勞作的身影,我深受觸動,一邊打著小寒顫,一邊忙碌起來……漸漸地,各項任務有條不紊地達標完工,自豪占據了我的內(nei) 心。

  2019年,我開始負責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項目工期短、任務重、時間和工作節點要求嚴(yan) 格,且又是冬季施工,要說沒有擔憂是不可能的。然而,此時的我早已明白,地質人最不缺的就是不怕吃苦的精神,這些困難算什麽(me) !最終,我們(men) 戰勝了雪虐風饕的天氣,順利竣工,成為(wei) 當地模板工程,得到了石河子市的高度評價(jia) ,為(wei) 單位樹立了品牌。

  八年時光,無數幸福、悲傷(shang) 、歡笑、汗水、積極、落寞……交織成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在新疆,有一種樹“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這就是胡楊樹;在新疆,有一種精神“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紮根邊疆、甘於(yu) 奉獻”,這就是胡楊精神。我願意做一棵胡楊,堅守在邊疆,為(wei) 建設祖國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姚曉丹采訪整理)

  對話

  孫燦龍:

  讀了光明日報《奮鬥青春無悔抉擇》欄目,我被羅遼複教授紮根基層的事跡深深感動。我想請教羅老師:“基層環境和城市差別很大,生活難免單調寂寞,時常有‘與(yu) 世隔絕’的孤獨感。如何更好地麵對這種落差?”

  內(nei) 蒙古大學教授、理論生物物理領域專(zhuan) 家羅遼複:

  有人說,寂寞是由於(yu) 想做事而無事可做,想說話而無話可說,想改變處境而改變不了。我認為(wei) ,這是消極的方麵,更重要的是積極的方麵,“古來聖賢皆寂寞”,寂寞是心靈的禮物。隻要內(nei) 心有自己的摯愛和堅守,就一定能從(cong) 畏懼寂寞孤獨,到習(xi) 慣寂寞孤獨,再到真正享受寂寞孤獨。

  想當年,我從(cong) 北京來到內(nei) 蒙古,越來越明確自己必須選擇“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時間總是不夠用,我必須像陀螺一樣高速自轉,才能保持穩定狀態;隻有謝絕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和娛樂(le) ,全身心地沉浸在寂寞孤獨裏,才能有充足的時間、從(cong) 容的心境。

  曾經有十年左右,我也很迷茫。但我忙著和朋友通信討論物理學問題。2800多封信,充實了這段孤獨的旅程,讓我越來越堅定。現在我老了,但還是給自己安排一個(ge) 接一個(ge) 的課題,還是把科研看成一種樂(le) 趣。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唯有孤獨的人才強大。人們(men) 總是在孤獨中思考,在孤獨中成長。如果你感到孤獨,那麽(me) 恭喜你,你正在變得強大!

  當然,做工作總是需要休息的。我的休息時間如何度過?一是閱讀,閱讀啟發人思索。二是散步。我們(men) 在熱鬧中失去的,必將在孤獨中雙倍獲取。在叢(cong) 林中散步,呼吸著新鮮空氣,專(zhuan) 注地思考問題。當你想通一個(ge) 問題時,那是何等令人愉悅啊!

  (光明日報記者楊颯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14日 01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