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成果再上新 “祭祀坑”年代確認
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通過對三星堆出土的近200個(ge) 樣品進行碳14測年,測年數據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公元前1012年,為(wei) 商代晚期。通過進一步確認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實證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布會(hui) 通報稱,從(cong) 2020年開始,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的6個(ge) “祭祀坑”的考古發掘工作,被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自2020年至2022年,祭祀區共計開展發掘麵積1834平方米,基本確認了祭祀區大致呈西北—東(dong) 南走向的長方形分布範圍,與(yu) 北側(ce) 緊鄰的三星堆城牆平行,麵積將近13000平方米。
截至2022年5月,“祭祀坑”K3、K4、K5、K6已經結束野外發掘,其中K3、K4進入整理階段,K5、K6正在開展實驗室考古清理,K7、K8正在進行埋藏文物提取階段。目前,上述6座坑共計出土編號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對完整的文物3155件。
通報稱,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相關(guan) 的多學科研究成果豐(feng) 碩。出土陶尖底盞、陶高領罐、陶斂口甕等與(yu) 金沙遺址蘭(lan) 苑地點同類器物形製近似,可知除了存在打破關(guan) 係的5號坑和6號坑年代稍晚之外,其餘(yu) 幾座坑的埋藏年代一致,為(wei) 商代晚期,距今約3200年至3000年,解決(jue) 了過去30年來關(guan) 於(yu) “祭祀坑”埋藏年代的爭(zheng) 議。
同時,相關(guan) 科研團隊此次發掘發現了青銅大麵具、扭頭跪坐人像、神壇、玉刀等之前未見的器物,豐(feng) 富了三星堆遺址的銅器類別;研究認為(wei) ,三星堆的銅器鑄造工藝為(wei) 範鑄法和分鑄法相結合,采用了鉚接、芯骨等技術;通過顯微觀察和絲(si) 蛋白分析,在多個(ge) 坑中發現了絲(si) 綢,填補了西南地區夏商時期無絲(si) 綢實物的空白;4號坑通過植物考古明確坑內(nei) 灰燼主要以竹為(wei) 主,另有楠屬等闊葉樹材、蘆葦等禾本科以及棕櫚科、甘藍、大豆、菊葉香藜等,表明古蜀國的氣候溫暖濕潤,祭祀區緊鄰河邊且植被茂密。這一係列的新發現呈現出更加完整、豐(feng) 富的三星堆遺存種類和文化內(nei) 涵。
該通報還表示,此次發掘的若幹新器物顯示出三星堆遺址與(yu) 國內(nei) 其他地區存在的密切文化聯係,3號坑、8號坑發現的銅尊、銅罍、銅瓿為(wei) 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銅器,3號坑、4號坑發現的玉琮來自甘青地區齊家文化,3號坑、7號坑、8號坑發現的有領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陝西、山東(dong) 以及華南廣大地區都有發現,各坑大量發現的金器則與(yu) 半月形地帶自古有之的金器使用傳(chuan) 統相符。而神樹、頂尊跪坐人像以及大量龍形象器物則表明,三星堆遺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認同、禮儀(yi) 宗教以及對於(yu) 天地自然的認識與(yu) 國內(nei) 其他地區人群相近,無疑確切表明三星堆遺址所屬的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員。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guan) 負責人在通報中表示,下一步,在文物修複和保護上,將繼續秉持“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的開放理念,邀請全國高水平文物保護修複及相關(guan) 研究隊伍,參與(yu)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前期的保護研究和整理工作,為(wei) 修複提供依據支撐和技術積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