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孫建剛:小小曲棍球 承載大夢想
新華社蘭(lan) 州6月15日電(記者程楠)夏日裏,擊球聲、叫喊聲由遠及近傳(chuan) 來,感染著場邊的觀眾(zhong) 時而歎息,時而喝彩。45歲的教練孫建剛一邊關(guan) 注場內(nei) 情況,一邊給隊員指導技戰術。這是甘肅省靖遠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的一場普通練習(xi) 賽,也是孫建剛進行“體(ti) 教結合”的實踐點之一。
過去十餘(yu) 年,在孫建剛等幾批教練努力下,曲棍球項目在靖遠縣這個(ge) 黃河之濱的小縣城逐步紮根,吸引了越來越多大小朋友參與(yu) 其中。
“萬(wan) 事開頭難。”靖遠縣體(ti) 育運動學校曲棍球總教練孫建剛說,該校曲棍球隊成立於(yu) 2008年。當時,一個(ge) 籃球場、幾根球棍、幾個(ge) 曲棍球,就是當地孩子們(men) 練習(xi) 曲棍球的全部場地和裝備。
“訓練條件差,再加上家長們(men) 擔心參加運動影響學習(xi) ,小運動員招募很難。”孫建剛說,自己挨家挨戶做工作,不斷鼓勵家長和孩子們(men) ,艱難建起球隊。
孫建剛表示,從(cong) 建隊至今,他的隊員們(men) 平時都在各自學校念書(shu) ,放學後或周末才能一起進行係統訓練,寒暑假才有機會(hui) 外出打比賽。
從(cong) 2009年開始,靖遠體(ti) 校曲棍球隊已連續十幾年參加全國青少年曲棍球錦標賽,並三次奪得全國冠軍(jun) 。
孩子們(men) 的曲棍球越打越好,離不開軟硬件設施的逐步完善。目前,靖遠體(ti) 校的曲棍球教練已從(cong) 1人增加到4人。當地先後建成三個(ge) 6人製曲棍球場地、一個(ge) 標準11人製曲棍球場地。
在這幾年的比賽中,孫建剛等教練注意到,孩子們(men) 不但學習(xi) 成績提高了,還在各類活動中自信滿滿。
孫建剛說,過去幾年,球隊曾赴江蘇省、四川省等全國多地開展冬訓,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曲棍球隊員同吃住、同訓練、同比賽。“在提升技戰術水平同時,孩子們(men) 眼界開闊了,待人接物更大方,還和不少外地小隊員建立了深厚友誼,常常能見他們(men) 通過信件、社交媒體(ti) 等聯絡互動。”
這些年,曾經的冷門項目曲棍球,成了靖遠的新“名片”。越來越多學生家長也樂(le) 意讓孩子多參加曲棍球等體(ti) 育運動。
靖遠體(ti) 校校長高祥介紹,目前曲棍球隊已有150多名在訓隊員。“多年來,學校培養(yang) 了超過200名曲棍球人才,並陸續為(wei) 甘肅省曲棍球隊和國家男、女青年曲棍球隊等輸送了20多名運動員。”高祥說。
楊發翔從(cong) 建隊之初就跟隨孫建剛練習(xi) 曲棍球。後來,他曾兩(liang) 次入選國家隊參加國際比賽。在去年舉(ju) 辦的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hui) 男子曲棍球比賽中,25歲的他代表甘肅省男子曲棍球隊獲得了第四名。“曲棍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愛這項運動。”他說。
從(cong) 2008年開始,靖遠體(ti) 校就開始選派曲棍球教練前往靖師附小等學校幫教。後來,靖遠體(ti) 校還與(yu) 靖師附小、靖遠縣第四中學等單位簽訂協議,由體(ti) 校教練在各校以社團和素質拓展課等形式開展訓練,打通從(cong) 小學到高中的人才培養(yang) 通道。
十餘(yu) 年間,“體(ti) 教結合”的訓練模式,把小城的曲棍球打造成了“拳頭項目”。2020年,靖遠體(ti) 校被國家體(ti) 育總局認定為(wei) “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後備人才基地”,靖師附小等學校則被認定為(wei) “中國曲棍球推廣校”。
多年來,曲棍球項目的遍地開花也是靖遠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的一個(ge) 縮影。數據顯示,從(cong) 2019年起,靖遠新建的北灣鎮公共體(ti) 育場、烏(wu) 蘭(lan) 鎮體(ti) 育公園等陸續建成投用,城市社區15分鍾健身圈已基本形成。此外,當地還建成鄉(xiang) 村多功能運動場15塊,建成“一村一場”150個(ge) ,並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惠及18個(ge) 鄉(xiang) (鎮)147個(ge) 行政村的40多萬(wan) 群眾(zhong) 。
如今,在靖遠,足球、籃球、曲棍球、羽毛球等多類比賽已常態化開展。“在靖遠,體(ti) 育健身現在也成了一種新時尚。”靖遠縣文體(ti) 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張學科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