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化強國築牢“數字基石”
作者:楊 暄
將中華文化入“網”上“雲(yun) ”,實現在數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續利用,已被納入國家戰略。根據前不久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到“十四五”時期末要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ti) 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到2035年,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優(you) 秀創新成果享譽海內(nei) 外。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必將為(wei) 文化強國建設築牢“數字基石”。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在信息時代,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以人們(men) 喜聞樂(le) 見、具有廣泛參與(yu) 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文化數字化是一項基礎工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古籍、文物、非遺、方言等多個(ge) 領域的數字化采集和整理工作在持續進行,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接下來的工作,需要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發力,既要做到全覆蓋無遺漏,還要提高顆粒度精密度,讓中華文化以本真樣貌在數字世界裏得到傳(chuan) 承。
實現文化數字化,采集隻是第一步。采集完成,並不意味著物理分布、邏輯關(guan) 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麵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已經建成。如何調集最大“算力”、設計最佳“算法”,打通文化資源的傳(chuan) 統分類方式,促進數字化聯動整合,並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優(you) 質IP,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更艱難也更重要的任務。對此,要有充分準備,心中有“數”。
文化數字化的過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將文化素材導入虛擬世界,進而實現深度融合的過程。麵對這個(ge) 迥異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樣式的數字空間,我們(men) 需要用新的眼光和新的邏輯語言,提取具有曆史傳(chuan) 承價(jia) 值的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創造新的文化樣式和優(you) 質內(nei) 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斷豐(feng) 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數字世界發揚光大。
現實中,文化數字化也為(wei) 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的場景。從(cong) 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網絡直播、數字圖書(shu) 館、虛擬博物館、電子競技的持續火熱,到雲(yun) 演出、雲(yun) 觀展、雲(yun) 旅遊等新業(ye) 態的不斷出現,數字技術手段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存儲(chu) 、表達和傳(chuan) 播,豐(feng) 富了文化產(chan) 品類型和服務種類,擴大了產(chan) 業(ye) 規模。隨著數字化的深入,文化消費體(ti) 驗將實現從(cong) “在線”到“在場”的跨越。升級“身未動,心已遠”的數字新體(ti) 驗、創造虛實結合的消費新場景,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數字世界裏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路徑。這不僅(jin) 需要文化數據庫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市場主體(ti) 的積極作為(wei) 。
縱觀曆史,文化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麵向未來,我們(men) 將迎來一個(ge) 更加瑰麗(li) 多姿的數字世界。數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中華文化魅力曆久彌新。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和發展插上數字之翼,中華文化必將在數字時代綻放更奪目的光彩。(楊 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