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盛夏養生 補水祛暑化濕是關鍵

發布時間:2022-06-16 11:30:00來源: 今晚報

  芒種節氣過後,仲夏將至,氣溫也會(hui) 顯著升高、降雨增多、空氣濕度加大,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如何養(yang) 生呢?中醫一附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孫慶從(cong) 起居、飲食、運動等多方麵給市民養(yang) 生建議。

  起居:重視午休

  每到夏季,人們(men) 很容易感覺懶洋洋的。順應夏日晝長夜短的特點,可適當晚睡早起,但這裏說的“晚睡”並非熬夜。夏天睡眠時間相對減少,而午睡是適當的睡眠補充。“午睡一刻鍾,夜補一小時”,既能預防“夏打盹”,還有利於(yu) 養(yang) 護心髒,也有助於(yu) 消除疲勞。中醫認為(wei) ,午睡是養(yang) 心的好方法。在中午陽氣偏盛的時候,通過休息來養(yang) 陰,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更要注重午睡,但是午睡時間也不宜過長,一般半小時為(wei) 宜。因為(wei) 白天睡的時間過長,晚上會(hui) 睡不著,造成不良循環,反而影響健康。

  白天在做好防曬的同時也要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以利於(yu) 氣血運行,振奮精神。為(wei) 避免“空調病”,空調溫度應控製在26至28℃。在開著空調的房間待久了,應定時通風換氣,不要在空調房間內(nei) 吸煙,並且每天至少要到戶外活動3至4個(ge) 小時。年老體(ti) 弱者、高血壓患者,最好不要長時間待在開著空調的房間。

  衣著方麵,衣衫要勤洗勤換。為(wei) 避免中暑,要常洗澡,這樣可使毛孔通暢,“陽熱”易於(yu) 發泄。但要注意,出汗時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應用溫熱的水洗澡或擦拭,更不要赤膊貪涼。

  飲食:多吃含鉀食物

  夏季通過飲食防濕邪是個(ge) 好方法。飲食上以清補為(wei) 主,健脾、祛暑化濕為(wei) 原則。夏季對人體(ti) 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暑濕侵入人體(ti) 後會(hui) 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hui) 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適當攝入有利於(yu) 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排毒通便的食物,如黃瓜、西瓜、木耳、薏米等。

  同時,隨著氣溫升高,人體(ti) 在平靜狀態下,體(ti) 表的水液流失會(hui) 悄悄增加。尤其是孩子,要有意識地給孩子多補充水分。同時,可以多吃一些含鉀的食物,因為(wei) 人體(ti) 內(nei) 的鉀主要是由腎髒代謝,其特點為(wei)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在夏季,汗液的排出會(hui) 導致鉀離子流失,所以在夏季更要有意識地補充鉀。含鉀量高的食物有蕎麥、玉米、紅薯、香蕉、海帶、菠菜等。

  推薦飲用薏仁紅豆湯,有清熱健脾、利濕養(yang) 肝的作用。也可自製五味枸杞飲,將五味子和剪碎的枸杞用沸水衝(chong) 泡,溫浸片刻,有滋腎陰、助腎陽,適用於(yu) “夏虛”之症。絲(si) 瓜粥,絲(si) 瓜去皮去瓤,與(yu) 粳米熬煮,有清熱解毒、涼血通絡、潤膚的作用。

  運動:勿直吹空調

  在氣溫高、空氣濕度大的環境下,人體(ti) 內(nei) 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熱蒸濕動,可以通過運動促進排汗,增強抵抗力。但是,應避免在烈日暴曬下運動,以免出汗過多,耗氣傷(shang) 津。運動可選擇遊泳、慢跑、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後要注意,毛孔張開排汗時應避免直吹電扇、空調,不要喝冷飲,以免風寒之邪進入體(ti) 內(nei) 。(記者 莊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