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藝創作遇上人工智能
【熱點觀察】
作者:王東(dong) 昌(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
寫(xie) 詩、作畫、譜曲、跳舞、開演唱會(hui) 、當主持人……近年來,人工智能(AI)持續介入文藝創作活動,在豐(feng) 富文藝創作手段和文藝表現形式的同時,也對傳(chuan) 統的文藝觀念、藝術形態等產(chan) 生巨大影響。人工智能文藝能否成為(wei) 與(yu) 人類文藝並駕齊驅的新的文藝類型?能否成為(wei) 一種擺脫人類指令的主體(ti) 性創造?從(cong)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雖然帶來了清新的文藝風景,但人工智能文藝的未來依然道阻且長。
人工智能文藝處於(yu) 起步階段
人工智能依賴海量數據,基於(yu) 特定算法,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與(yu) 程序進行創作。人工智能文藝本質上是一種“數據庫創作”,其對於(yu) 人類文藝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賴數據庫,數據庫收集的樣本越是全麵豐(feng) 富,越有助於(yu) 人工智能的學習(xi) 、模仿和創作。
雖然人工智能已經創作出詩歌、書(shu) 法、油畫、音樂(le) 等不同類型的文藝作品,但跟人類作品相比,它們(men) 創作的所謂作品要稚嫩得多。以人工智能比較“擅長”的詩歌創作為(wei) 例,如果我們(men) 對相關(guan) 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就會(hui) 發現,朦朧模糊、似是而非、意指不明、所指不清、解釋多樣、歧義(yi) 紛出、缺乏個(ge) 性是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它們(men) 跟人類創作的朦朧詩有著本質區別,後者是基於(yu) 現實生活的一種情感抒發,而人工智能創作的詩歌作品,生成機製和程序則完全不同,它缺乏基於(yu) 社會(hui) 實踐的情感基礎,實質是圍繞關(guan) 鍵詞並運用大數據技術所進行的字詞組合,這反映出人工智能文藝自身固有的局限。
人工智能在各文藝門類中的發展並不均衡,在某些模仿性和規律性較強的領域(如舞蹈藝術)獲得了較好的發展,但在更富獨創性、更複雜的文藝領域(如長篇小說),人工智能顯然還沒有值得稱道的優(you) 秀作品。雖然人工智能早已開始創作長篇小說,但那些所謂的作品,在人類眼中最多隻能算是寫(xie) 作素材的堆積。
由此可見,人工智能文藝目前仍處於(yu) 初創和起步階段。人工智能在文藝領域特別是長篇小說領域還沒有確立起自己的合法性,人工智能創作的文藝作品在藝術底蘊與(yu) 藝術個(ge) 性上仍然遠落後於(yu) 人類作品。正如香港嶺南大學汪春泓教授所言:“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ei) ,人工智能文學產(chan) 品難登大雅之堂,故而就較難入我輩之法眼。”
人類具有主體(ti) 性優(you) 勢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而動物隻能狹隘地按照“種的尺度”進行生產(chan) ,肉體(ti) 需要支配全部的生產(chan) 目的,這形象地指出了人與(yu) 動物的區別。人與(yu) 人工智能的區別之大不亞(ya) 於(yu) 人與(yu) 動物。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裏,人類依然有能力決(jue) 定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和用途,就像一個(ge) 農(nong) 夫知道一把斧子能做什麽(me) ,但斧子不會(hui) 明白農(nong) 夫的需要和感覺。說得更直白一點,目前人工智能仍然無法擺脫人類而成為(wei) 完全獨立自主的主體(ti) 。
與(yu) 人工智能相比,人類在文藝創作方麵具有全麵優(you) 勢,可以根據自己的意誌獨立開展創作活動。可人工智能接收到人類指令才能進行創作,創作過程受到人類的操作和控製,創作出的作品也是為(wei) 了符合人類的審美期待,所以人工智能更像是人類的創作工具,很難稱得上真正的文藝創作主體(ti) 。
可是,人工智能又有一定的主體(ti) 性。在人工智能創作過程中,人類發布指令,控製過程,收獲結果,但創作的“細枝末節”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人類讓渡給人工智能的那部分工作,讓人工智能獲得了一種“存在感”,即虛弱的主體(ti) 性。出於(yu) 經濟利益考慮,一些業(ye) 界人士故意誇大人工智能的文藝創作能力,但不管如何誇大,都無法改變目前人工智能在文藝創作方麵主體(ti) 性仍然不足的現實。
如果有一天從(cong) 事文學藝術創作時,人工智能具備了獨立意誌和思考能力,能夠提出自己的美學思想和獨立的美學主張,如褒揚唐詩貶抑宋詞或主動參與(yu) 古典主義(yi) 與(yu) 現代主義(yi) 的爭(zheng) 論,而非隻能被動接受人類的創作指令、追隨人類的美學標準,那樣人工智能才能成為(wei) 真正的文藝創作主體(ti) 。筆者認為(wei) ,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目標很難實現。就現實情況而言,迄今為(wei) 止的人工智能如同計算機網絡一樣,仍是人類文藝創作的輔助工具,最多隻能算是一種高級的創作生產(chan) 工具,遠未達到可以完全脫離人類而走向獨立的地步。
感情是人工智能難以逾越的障礙
馬克思說:“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正是有了特殊的社會(hui) 實踐活動,人類才會(hui) 產(chan) 生審美活動。同時,美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和確證,是客體(ti) 的怡人屬性和主體(ti) 的心理愉悅的有機統一。作家藝術家擁有了真實的生命經曆,獲得了真切的感受、體(ti) 驗和情感,才會(hui) 產(chan) 生對時代和社會(hui) 的敏銳洞察與(yu) 把握,進而才能將其內(nei) 化於(yu) 自己的創作中,讓作品散發出獨特的氣韻。
人工智能作為(wei) 人類的造物,沒有自己的社會(hui) 實踐,無法產(chan) 生基於(yu) 社會(hui) 實踐的感受美的能力,自然也就無法形成對美的獨立判斷,形成關(guan) 於(yu) 美的獨特表達。舉(ju) 個(ge) 簡單的例子,以秋天為(wei) 意象,人類既可以表達“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的愁苦,也能夠抒發“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邁,而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多半會(hui) 將秋天跟蕭瑟、悲涼等聯係到一起,而無法基於(yu) 具體(ti) 場景賦予秋天更獨特的含義(yi) ,這是因為(wei) 人工智能創作是基於(yu) 數學統計的計算——當人類的大多數文藝作品為(wei) 秋天賦予了“蕭瑟”“悲涼”的含義(yi) 時,人工智能也就隻能根據數據統計結果有樣學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類重真情,尚大義(yi) 。人工智能可以根據算法邏輯模仿人類創作出文藝作品,但它無法模擬人類基於(yu) 曆史經驗、生命體(ti) 驗而產(chan) 生的情感與(yu) 意識,更難像人類那樣睹物思情、托物言誌,這是人工智能更難逾越的一大障礙,也是人工智能無法創作出偉(wei) 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作家南帆曾舉(ju) 過這樣一個(ge) 例子:人工智能具有極為(wei) 強大的記憶功能,但是它不會(hui) 回憶,不可能在哪一個(ge) 愁緒襲人的下午,突然回憶起程序員如何寫(xie) 下一條關(guan) 鍵的指令,沒有哪一種動人的情景交融可以成為(wei) 觸動創作的機緣。所以,人工智能進行文藝創作隻是對人類創作行為(wei) 的一種模仿,而非一種類似於(yu) 人類創作的那種獨立的對美的創造。
警惕人工智能反仆為(wei) 主
上述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文藝的種種分析與(yu) 判斷,都是以“截至目前”為(wei) 時間狀語的。未來的人工智能能否突破目前的種種局限,創作出能與(yu) 人類文藝經典相比肩的令人驚歎的傳(chuan) 世之作?盡管人類的作家藝術家對人工智能文藝的未來並不看好,但科學界還是有不少人抱有期待。
未來,人工智能要想在文藝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就需要在深度學習(xi) 等技術上進一步進化、提高、完善,甚至需要從(cong) 深層邏輯上尋求結構性變革,從(cong) 而產(chan) 生全新形態的人工智能。這種新形態的人工智能究竟是什麽(me) 樣子,智能化能達到什麽(me) 程度,我們(men) 現在不得而知。它即使無法擁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至少也應接近人類的智力水平,比如能全方位感知外部環境、會(hui) 產(chan) 生情緒和感情等。這種類人的人工智能能夠與(yu) 自己的同類和人類發展出新的社會(hui) 關(guan) 係,且能在這樣的社會(hui) 關(guan) 係中參加社會(hui) 實踐活動,進而在這一過程中產(chan) 生自己獨特的審美想象和審美表達。在此基礎上,它才有可能從(cong) 事像人類一樣的文藝創作,才有可能創作出經典的文藝作品。
我們(men) 無法判斷未來是否會(hui) 出現類人的人工智能。筆者擔心的是,萬(wan) 一哪一天人工智能真的產(chan) 生了自我意識,它的情感就可能被喚醒,欲望也可能被激發,到那時,人工智能能否創作出偉(wei) 大的文藝作品已經無關(guan) 緊要,最可怕的是人工智能可能脫離人類的控製,甚至反仆為(wei) 主。當然,這種討論已經脫離了文藝的範疇,但很多文藝作品,如科幻電影、科幻小說,已經在廣泛討論未來的這種危險。既然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科技能對文化藝術產(chan) 生如此大的改變和衝(chong) 擊,那文化藝術對科技可能帶來的“惡之果”提前進行預警又何嚐不可呢?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yi) 文藝批評與(yu) 科技時代的文學藝術”〔21FZWB027〕、河南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一般項目“科技時代文藝虛構研究”〔2020BWX015〕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