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錦繡華章:中國蠶桑絲織的文化經緯

發布時間:2022-08-04 16:08:00來源: 文匯報

  作者:方雲(yun)

  甲骨文中與(yu) “絲(si) ”相關(guan) 的“桑、蠶、帛、束”等多達百餘(yu) 字,且中國古代絲(si) 織物類目繁多,如羅、紋、綺、錦、繡等。《詩經·小雅·巷伯》中出現的“貝錦”,鄭玄注為(wei) “猶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錦文。”五色斑斕的錦,以彩色絲(si) 線織成,需要先進的織機與(yu) 技法,自出現後便被視為(wei) 貴重的高級織物。戰國時“錦”“繡”二字常連稱,以代表最美麗(li) 的織物,後成為(wei) “美麗(li) 、美好”的象征,如錦繡文章。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此後“絲(si) 綢之路”綿亙(gen) 萬(wan) 裏、延續千年,以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精神,於(yu) 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是最具開放性和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遺產(chan) 之一。中國絲(si) 綢隨絲(si) 路貿易的流動,成為(wei) 聞名世界的文化標誌符號。2009年,“中國蠶桑絲(si) 織技藝”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自此,一項線性世界文化遺產(chan) 與(yu) 一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共同開啟了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賡續的新篇章。

  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的中國蠶桑絲(si) 織傳(chuan) 統技藝,不僅(jin) 包括杭羅、緙絲(si) 、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還包括軋蠶花、掃蠶花地等一係列生產(chan) 習(xi) 俗,突破了傳(chuan) 統手工技藝與(yu) 知識的範疇,滲透至民眾(zhong) 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涉及民間信仰、文學與(yu) 口頭傳(chuan) 統、節日慶典、民俗儀(yi) 禮以及民間藝術等等。知識、技藝與(yu) 蠶桑文化空間共同形塑了中國絲(si) 綢遺產(chan) 的完整結構,豐(feng) 饒的蠶桑絲(si) 織文化成為(wei) 遺產(chan) 保護中最具深層意涵的重要部分。

  桑蠶神話充分展現中國先民瑰麗(li) 而浪漫的想象,為(wei) 此後文學、藝術、民俗等發生發展,提供了豐(feng) 沛的創造源泉

  蠶桑絲(si) 織文化對中國社會(hui) 運行的深層結構與(yu) 東(dong) 方思維影響深遠。從(cong) 中國浩瀚的典籍與(yu) 圖像中,可以溯源“祀奉先蠶”的國家禮製,審讀“務農(nong) 課桑”的道德規訓,更為(wei) 可貴的是流傳(chuan) 於(yu) 世的蠶桑神話、傳(chuan) 說故事、歌謠諺語等,以口口相傳(chuan) 的鮮活形式建構出一座口頭資源的寶庫。有關(guan) 桑蠶神話主要體(ti) 現為(wei) 這樣兩(liang) 種:

  一是桑樹神話。上古時期,桑林不僅(jin) 是蠶桑的生產(chan) 場所,也是進行“祈雨求子”等巫術活動的聖地,桑樹故又被稱為(wei) “生命樹”。先民從(cong) 桑樹中生發出了“扶桑”“空桑”“帝女桑”等神話概念,認為(wei) 通過桑樹的靈媒能與(yu) 天神溝通,得到神靈的恩賜或聖賢先哲的指引。

  《山海經·海外東(dong) 經》載:“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說文解字》也指出“扶桑神木,日所出。”將“日出扶桑”和“十日神話”緊密相連。“桑林祈雨”說的是“湯之時,七年大旱,湯乃以身禱雨於(yu) 桑林。”商湯王以身祈雨的仁德感動了上天故而降下甘霖,此傳(chuan) 說先後見於(yu) 先秦諸子,如《墨子·兼愛》《荀子·大略》《淮南子·主術》《論衡·感虛》等。

  “空桑”的傳(chuan) 說故事則與(yu) 三位曆史賢哲相關(guan) ,他們(men) 分別是上古時期的顓頊、商朝宰相伊尹和春秋戰國的孔子。《呂氏春秋·古樂(le) 篇》記:“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wei) 帝。”《呂氏春秋·本味篇》述:“有莘氏女子釆桑,得嬰兒(er) 於(yu) 空桑之中……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春秋諱·春秋演孔圖》雲(yun) :“孔子母徵在遊於(yu) 大澤之陂……汝乳必於(yu) 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yu) 空桑之中。”

  “帝女桑”的神話最早見於(yu)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dong) 五十五裏,曰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葉大尺餘(yu) ,赤理黃華青拊,名曰帝女之桑。”說的是南方赤帝的女兒(er) 修道成仙,在南洋崿山的桑樹上作巢不肯下樹,赤帝愛女心切,放火燒了桑樹,而女兒(er) 也隨之升天的神話故事。

  二是蠶蟲神話。流傳(chuan) 甚廣的“馬皮蠶女”民間故事由“蠶馬神話”演化而來,最早可溯至《山海經·海外北經》:“歐絲(si) 之野在大踵東(dong) ,一女子跪據樹歐絲(si) 。”這裏歐絲(si) 女子尚是蠶神的雛形;到了戰國時期荀子的《賦篇》中,則記有“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yu) ?”此時的蠶女已與(yu) 馬形聯係在了一起。

  日本延曆寺沙門安然在《悉曇藏》中描寫(xie) 道,南天竺國之境內(nei) 有馬國,當地人聲音、樣貌都酷似馬匹,“馬鳴菩薩”曾經化身為(wei) 蠶蟲現身該國“自口出絲(si) 令人作衣”。東(dong) 晉幹寶的《搜神記·女化蠶》完整講述了“馬皮蠶女”的故事:“女及馬皮,盡化為(wei) 蠶,而績於(yu) 樹上。”到了宋人戴埴的《鼠璞》中“蠶馬同本”條目引述了《搜神記》故事,並指出民間蠶神“馬頭娘”與(yu) “馬鳴菩薩”在情節與(yu) 文本上已融合在了一起。

  中國地方性的蠶神祭祀多軌並行且具有典型的地域色彩。蜀地祭祀的蠶神是蠶叢(cong) 氏、青衣神。蠶叢(cong) ,文獻載其為(wei) 古代蜀王,傳(chuan) 說他曾服青衣教人蠶桑,肇興(xing) 蠶織,死後被尊為(wei) 青衣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載:“傳(chuan) 蠶叢(cong) 氏初為(wei) 蜀侯,後稱蜀王,常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蠶事。鄉(xiang) 人感其德,因為(wei) 立祠祀之。”

  中國的桑蠶神話在追溯桑蠶起源時,摻雜了遠古時代物靈、圖騰、化身等原始文化成分,充分展現了中國先民瑰麗(li) 而浪漫的想象,為(wei) 此後文學、藝術、民俗等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豐(feng) 沛的創造源泉。

  絲(si) 織可“正人心,厚風俗”,對中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穩定的生產(chan) 與(yu) 家庭構成,乃至華夏傳(chuan) 統文化體(ti) 係穩定的維持,均有深遠意涵

  “治民之道,宜務於(yu) 本,廣農(nong) 桑”。絲(si) 織的教化功用,首先體(ti) 現在禮製上供奉“先蠶”以勸織。“先蠶”嫘祖傳(chuan) 說是黃帝的元妃,《史記·五帝本紀》中記:“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yu) 西陵之女,是為(wei) 嫘祖。嫘祖為(wei) 黃帝正妃。”嫘祖在教民育蠶、治絲(si) 上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周代《三禮》——《儀(yi) 禮》《周禮》和《禮記》,是為(wei) 國家正統的“禮典”,其中就記載了“王親(qin) 耕,後親(qin) 蠶”“中春,詔後帥外內(nei) 命婦始蠶於(yu) 北郊”的祀禮。《後漢書(shu) ·禮儀(yi) 誌》中載:“皇後帥公卿諸侯夫人,祠先蠶,禮以少牢”,首次出現了“先蠶”的稱謂。《隋書(shu) .禮儀(yi) 誌》中則詳細描述了從(cong) 周到隋的國家祭祀蠶神體(ti) 係:“後周製,皇後乘翠輅,率三妃三女弋,禦媛禦婉,三公夫人,三孤內(nei) 子、至蠶所,以一太牢親(qin) 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

  由於(yu) 桑蠶帶來穩定的收入並可作為(wei) 主要的賦稅來源,自宋以降,先蠶祀典為(wei) 曆代王室所重視。由皇後親(qin) 自主導的“先蠶”祭祀,往往成為(wei) 由帝王親(qin) 率的“先農(nong) ”祭祀的配套禮製。如宋羅泌《路史·後紀五》記:“西陵氏之女嫘祖為(wei) 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si) 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後世祀為(wei) 先蠶。”

  元代王禎的《農(nong) 書(shu) 》匯總了魏、晉、北齊、後周至隋朝各朝先蠶壇的不同規格並繪製了“先蠶壇”,中央豎立先蠶靈位,四周由皇後率領群妃拜祭的場景。“先蠶”助祭,從(cong) 教化的角度來說,可“正人心,厚風俗”,對中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男耕女織”穩定的生產(chan) 與(yu) 家庭構成,皇權統治、天下太平的鞏固,乃至華夏傳(chuan) 統文化體(ti) 係穩定的維持,均有著深遠的意涵。

  其次是典籍中褒揚絲(si) 織的母儀(yi) 規訓。最為(wei) 著名的“孟母斷機”,出自西漢劉向的《列女傳(chuan) ·母儀(yi) 傳(chuan)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若吾斷斯織也。’”孟母認為(wei) “子之所學,猶如織機”,須識累絲(si) 成寸,累寸成尺、成丈、成匹,方為(wei) 有用之物;而懶學倦迨,猶如斷機自棄其功。自此,孟子發奮篤誌,朝夕勤學,遂成大儒。孟母“斷機”勸學的警喻,為(wei) 後世流芳成為(wei) 母儀(yi) 的典範。

  《列女傳(chuan) 》中還記載了魯季“敬薑說織”的故事。文伯相魯,他的母親(qin) 敬薑謂之曰:“吾語汝治國之要,盡在經矣。”敬薑以織機的不同部位喻指治國的要訣就在於(yu) 經緯之上。幅,為(wei) 控製織物幅寬的幅撐,“正曲枉,可以為(wei) 將”;物,為(wei) 整理經絲(si) 的工具,“治蕪與(yu) 莫,可以為(wei) 都大夫”;綜,為(wei) 提升經線的綜杆,“推而往,引而來者,可以為(wei) 關(guan) 內(nei) 之師”;軸為(wei) 卷布軸,“服重任,行遠道,正直而固者,可以為(wei) 相”等。敬薑形象地以織機喻指充分了解賢才並委以重用,讓文伯透徹領悟,再拜受教。

  此外,還可從(cong) 圖像記錄上來勸織教化。《耕織圖》是以農(nong) 事耕作與(yu) 絲(si) 棉紡織等為(wei) 主題的繪畫題材。追溯桑蠶意像的圖案,可推至更早,如戰國銅器上的采桑圖,秦漢之後以至隋唐,畫像石、畫像磚及墓室壁畫、石窟壁畫中的采桑圖、紡織圖等。

  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勸織圖,始自南宋樓璹繪製的《耕織圖》,這是我國第一部體(ti) 係化的農(nong) 學記錄,真實反映了當時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與(yu) 勞作場景。繪製的45幅場景中,耕圖21幅、織圖24幅。“織自浴蠶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為(wei) 之圖,係以五言詩一章,章八句。農(nong) 桑之務,曲盡情狀。”以“一圖、一景、一詩”圖文並茂的方式,完成務農(nong) 課桑的科學技術傳(chuan) 播,更凸顯了“民生民情”的社會(hui) 教化功能。此後,曆朝官方多沿用“耕織圖”的圖、詩並置方式以達勸課農(nong) 桑之績,如元代程棨的《耕織圖》、清康熙的《禦製耕織圖》等。

  “蠶桑者,衣之源,民之命也”。農(nong) 桑關(guan) 係到國計民生之根本,目的是“以示子孫臣庶,俾知粒食維艱,授衣匪易”“教化百姓專(zhuan) 於(yu) 本業(ye) 、勤於(yu) 耕織”。

  蠶桑絲(si) 織意象被賦予文學性審美意蘊和特定文化內(nei) 涵。桑園或桑田,成為(wei) 詩人抒發心性與(yu) 明誌的創作題材而被反複歌詠

  縱觀蠶桑絲(si) 織文化千年演進,不僅(jin) 解決(jue) 了國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更以豐(feng) 饒的經濟產(chan) 能養(yang) 育生民,為(wei) 社會(hui) 治理製度的建構,夯實了物質性基礎;同時,蠶桑絲(si) 織也滋養(yang) 出了漢語瑰麗(li) 的語匯,編織出璀璨的文章,此種詩性美學已如同銘紋般鐫刻於(yu) 華夏子民的心性之中。

  在詩歌創作中,蠶桑絲(si) 織意象被賦予了文學性的審美意蘊和特定的文化內(nei) 涵。桑園或桑田,成為(wei) 詩人抒發心性與(yu) 明誌的創作題材而被反複歌詠。文人士大夫階層,無論是身處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均毫無例外地對豐(feng) 沃的桑葉、醉人的桑葚,抑或是美麗(li) 的采桑女,恬靜的田園生活充滿了向往與(yu) 熱愛。

  如《詩三百》中的蠶桑之作,既有描寫(xie) 農(nong) 桑的勞作場景與(yu) 清新活潑的田園風光,《魏風·十畝(mu) 之間》的“十畝(mu) 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yu) 子還兮。十畝(mu) 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yu) 子逝兮”;又有表達青年男女相慕與(yu) 幽怨的愛情詩篇,如《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yu) 嗟鳩兮,無食桑葚!於(yu) 嗟女兮,無與(yu) 士耽”。

  更有漢樂(le) 府《陌上桑》的“秦氏有好女,自名為(wei) 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三國曹植《美女篇》的“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南北朝樂(le) 府的《采桑度》“女兒(er) 采春桑,歌吹當春曲。冶遊采桑女,盡有芳春色。”諸多詩作展現了采桑女動人的麵容,猶如春日明媚的陽光,成為(wei) 世間美好之物的代言。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東(dong) 晉詩人陶淵明,則為(wei) 蠶桑賦予了“隱逸、恬淡”的魏晉風度。他的田園詩集思想性、藝術性為(wei) 一體(ti) ,《歸園田居》五首為(wei) 其代表。“代耕非所望,所願在田桑。”陶氏通過蠶桑農(nong) 事營造出“田園居”這一具有理想主義(yi) 與(yu) 象征意味的美學環境,成為(wei) 此後文人創作詩文,撫慰身心、平複躁動情緒、培養(yang) 安寧恬淡人格的修為(wei) 方式。

  隨著唐朝詩文進入鼎盛期,《全唐詩》中與(yu) 蠶業(ye) 相關(guan) 的詩歌多達490多首,形成了“自然、平和、簡樸”的田園詩派。通過對蠶桑勞作的摹寫(xie) ,表達出文人士大夫們(men) 希望脫離塵世、享受田園之樂(le) 的人生理想。如李白《贈清漳明府侄聿》的“繅絲(si) 鳴機杼,百裏聲相聞”;孟浩然《過故人莊》的“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自此,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課桑眠蠶、宿夜機杼、美酒放歌等一幅又一幅平和、衝(chong) 淡的田園圖像。

  從(cong) 民間說唱表演“掃蠶花地”,到江南婚嫁儀(yi) 式中的送蠶花、點蠶花,人們(men) 藉由蠶桑絲(si) 織表達對祥和生活的向往

  在民眾(zhong) 的日常生活世界裏,蠶桑絲(si) 織的每一生產(chan) 階段均形成了獨特的知識與(yu) 技藝體(ti) 係,不僅(jin) 是智慧與(yu) 經驗的沉澱,更成為(wei) 了民間生活儀(yi) 軌的重要見證,滲透於(yu) 蠶桑信俗、食俗、娛俗、民居營建與(yu) 婚喪(sang) 嫁娶等各個(ge) 方麵。

  “蠶花廟會(hui) ”是江南祈蠶的公共空間形式。在浙江湖州含山一帶,每年清明前後要舉(ju) 行“祭龍蠶會(hui) ”或稱“軋蠶花”。江南發達的水係,為(wei) 蠶花廟會(hui) 增添了舟船的華彩。從(cong) 四方搖舟而來蠶農(nong) ,紛紛向蠶神供奉並叩拜行禮以祈當年蠶花豐(feng) 收。各色船隻於(yu) 江中競演,既是酬神的演樂(le) ,也是娛人的風尚。兒(er) 童在彩台高搭的名閣船上扮演著戲出角色;藝人在數丈高的船竿上表演雜耍;拳船上,則上演驚心動魄的拳腳飛騰。舟船往來,圍觀者終日不散。

  “掃蠶花地”則是一種從(cong) 古老的祈蠶儀(yi) 式演化而來的民間說唱表演。通常由女子單人唱舞,並以小鑼伴奏。表演者頭戴蠶花,身穿紅裙,手拿紅綢,模擬掃地、糊窗、撣蠶蟻、采桑葉、喂蠶、捉蠶、換匾、上山、采繭等一係列蠶事生產(chan) 動作,在此過程中,蠶花娘娘會(hui) 送來吉祥的蠶花以示庇佑。

  “祈蠶儀(yi) 式”,一般會(hui) 在蠶室特別方位的牆壁上砌神龕以供蠶神像的“神碼”或“碼張”,以示對蠶神的敬畏之心與(yu) 祈求蠶事旺盛的願景。“祛蠶祟”則是使用厭勝的方式來保護蠶業(ye) 生產(chan) :一是在白虎星神像前供奉酒肉,使其飽餐,以免作祟;二是於(yu) 門前掛弓箭,或是地麵以石灰畫白虎,恐嚇其不敢接近;三是取食螺螄並將其殼撒於(yu) 屋頂,意為(wei) 驅散蠶病;四是貼門神畫或蠶貓紙畫,在蠶房供奉泥塑蠶貓等。

  江南婚嫁儀(yi) 式中有送蠶花、點蠶花、討蠶花蠟燭、撒蠶花銅鈿、經蠶肚腸、送桑樹陪嫁等習(xi) 俗。在浙江海鹽一帶,女方“送蠶花”是象征性地選擇一張蠶種或是幾條蠶蟲作為(wei) 婚嫁的信物送到夫家,意味著將娘家的“蠶花運”帶至夫家;接親(qin) 時,夫家要向四周拋撒“蠶花銅鈿”以代替棗子、花生的“撒帳”儀(yi) 式;新婦“回門”前,要在家中女性長輩麵前打開嫁妝箱,一一點數陪嫁的衣裙等,俗稱“點蠶花”。

  民居建造新屋上梁時,要舉(ju) 行古老的賧神儀(yi) 式“接蠶花”。上正梁時懸掛的紅綠綢絹須由娘家製作,交由木匠掛於(yu) 正梁之上,並向下拋撒事先備好糕點、銅鈿、糖果等,由房主夫婦手扯被單接拋撒下來的物品。木匠欣然唱起《接蠶花》歌:“四角全被張端正,二位對麵笑盈盈;東(dong) 君接得蠶花去,看出龍蠶廿四分。雙手接得蠶花去,一被蠶花萬(wan) 倍收。”

  總之,藉由蠶桑絲(si) 織表達對富裕、祥和生活的訴求與(yu) 向往,正是蠶桑民俗風尚生生不息,世代相傳(chuan) 的體(ti) 現。

  (本版作者為(wei) 民俗學博士、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