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成孩子們暑期沉迷“新選擇”:不想學習想當網紅
編者按
暑假,是孩子們(men) 休閑娛樂(le) 的好時節。然而,有一些孩子,暑假期間沉迷於(yu) 網遊、短視頻、卡牌等無法自拔,家長對此憂心忡忡,成為(wei) 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為(wei) 給孩子們(men) 營造安全健康的暑期環境,中央網信辦、國務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近日啟動“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zhuan) 項行動,各地執法司法部門也針對暑期特點多措並舉(ju) 守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為(wei) 推動暑期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探尋多元治理體(ti) 係,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法治經緯版從(cong) 今天起推出“關(guan) 愛未成年·暑期防沉迷”係列報道,敬請關(guan) 注。
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東(dong) 區的馬女士遇到件煩心事:“孩子作業(ye) 不寫(xie) ,天天在家刷短視頻,怎麽(me) 說也不聽。”為(wei) 方便家校聯係,馬女士給即將上初一的孩子買(mai) 了部新手機,並明確告訴孩子不能下載網絡遊戲,可沒想到孩子對刷短視頻上了癮,一有空就抱著手機,有時連刷3個(ge) 小時都不停手。
馬女士對此十分焦慮:“短視頻內(nei) 容五花八門,孩子又沒什麽(me) 分辨能力,這樣下去學習(xi) 成績肯定要下降。但孩子似乎已經沉迷其中,怎麽(me) 勸都不聽,一說收手機就感覺要和我‘拚命’。”而更令馬女士擔心的事,一些主播常說的網言網語也被孩子學了去,有些聽上去十分粗俗,有些幹脆直接就是罵人的話。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在調查采訪中發現,雖然現在許多網遊都納入了防沉迷係統,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被壓縮、限製,但這並沒有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平板等電子產(chan) 品,短視頻成了很多孩子的暑期“新選擇”。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顯示,使用過短視頻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幾乎總是”在看短視頻。雖然各大平台出台了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破解密碼、購買(mai) 賬號等繞過技術監管,對孩子們(men) 來說並非難事。
未成年人為(wei) 何容易沉迷短視頻?沉迷短視頻有何危害?如何解決(jue) 這一問題?對此,記者進行了一線調查。
未成年人容易上癮
危害大影響價(jia) 值觀
“給我點點關(guan) 注,帶你們(men) 解鎖更多姿勢不迷路。”
“叫我大哥,以後我在學校罩著你。”
“不是同一個(ge) 時間,但是同一個(ge) ‘撤碩’,來幹了奧利給。來我考你們(men) 個(ge) 問題,知道奧利給是什麽(me) 嗎,就是屎!”
……
這並非戶外主播在拍段子,而是記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餐館內(nei) 見到的一幕:主角不是成年人,而是3個(ge) 六七歲的孩子。其中一個(ge) 孩子的家長就坐在孩子對麵若無其事地玩著手機,似乎對這種事已經見怪不怪。
麵對詢問,她告訴記者,平時偶爾給孩子玩下手機,暑期玩的時間多一些,孩子主要就是玩益智類遊戲和看看短視頻,從(cong) 短視頻中學到了一些網絡熱梗,“感覺沒啥大問題,孩子還小,就是圖個(ge) 好玩,而且身邊不少孩子也這樣”。
記者采訪北京、天津、山東(dong) 、安徽等地多位家長了解到,由於(yu) 當下青少年從(cong) 小生活在網絡環境中,學習(xi) 、生活都離不開網絡,很容易接觸到短視頻,身邊很多孩子沉迷其中。而隨著暑期來臨(lin) ,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刷屏上癮現象愈發受到人們(men) 關(guan) 注。
為(wei) 何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短視頻?
北京市豐(feng) 台區居民張紅告訴記者,她家孩子從(cong) 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對家庭和學校以外的世界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平時會(hui) 主動找家長要手機上網搜索資料。“這些短視頻直播平台刷多了,大數據推的都是其關(guan) 注、喜歡的東(dong) 西,內(nei) 容豐(feng) 富、輕鬆詼諧、時效性強,很多大人刷起短視頻都停不下來,更別說小孩子了。”
7月18日,在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聯合組織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zhuan) 項行動啟動會(hui) 上,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當前一些網站平台的功能設計不夠合理,保護機製不夠健全,是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重要誘因;有的短視頻平台通過獎勵反饋、禮品領取、簽到打卡等功能設置,讓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認為(wei) ,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還有一點關(guan) 鍵原因,就是他們(men) 的生活特別是暑期生活過於(yu) 單調。“在沉迷短視頻的孩子當中,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占比很高,由於(yu) 生活中缺少陪伴,他們(men) 在短視頻這個(ge) 虛擬世界中尋找寄托。此外還有一些孩子是由於(yu) 意誌力不強沉迷於(yu) 短視頻。”
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危害之大顯而易見。
“你看那些網紅,他們(men) 沒讀過什麽(me) 書(shu) ,各個(ge) 受人喜歡,掙的錢是大學畢業(ye) 生的幾十幾百倍,我現在學著他們(men) 拍視頻做直播,將來肯定要比讀書(shu) 強得多。”來自安徽省宿州市的中學生陳辰告訴記者,他說自己不少同學也是這麽(me) 想的。
在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yu) 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蔡海龍看來,優(you) 秀的短視頻作品可以作為(wei) 某種形式的教育資源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而長期沉迷於(yu) 刷短視頻難免會(hui) 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短視頻中的泛娛樂(le) 化傾(qing) 向可能會(hui) 影響青少年對主流文化和價(jia) 值觀念的認同,一些網紅主播的言論可能會(hui) 誤導青少年的發展偏離正確的方向。”蔡海龍解釋說,此外,當前短視頻平台普遍使用的個(ge) 性化推薦方式還有可能使青少年陷入信息繭房,導致視野狹窄、偏執自負,滋生青少年社會(hui) 問題,嚴(yan) 重妨礙個(ge) 人正常的社會(hui) 化過程。
此外,據公開報道,一些短視頻、直播平台中涉及暴力、低俗、軟色情、誘導充值打賞等問題,也嚴(yan) 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青少年模式易規避
內(nei) 容匱乏實用性弱
實際上,為(wei) 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很多短視頻平台都內(nei) 置有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戶無法開啟和觀看直播,沒有充值、打賞等入口;在青少年模式外,開播必須實名,未成年人無法開啟直播,同時,如係統檢測到消費賬號疑似未成年人,將立即對賬號彈窗並要求實名認證,用戶拒絕認證或認證為(wei) 未成年人後,消費將被係統攔截,賬號禁止在App內(nei) 充值。
不可否認的是,青少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未成年人對網絡的沉迷,但現實中,想要繞過青少年模式的辦法也不少。《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顯示,三成左右的未成年人認為(wei) 多數短視頻內(nei) 容低俗和認為(wei) 短視頻采用的青少年模式用處不大。
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短視頻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需要家長主動開啟,或主動在平台實名認證是未成年人,每次打開App才會(hui) 進入該模式。假如在短視頻平台隻是觀看視頻、發布短視頻、購物等,一般無須實名認證,除非是看直播、開直播、收益提現等功能才會(hui) 強製實名認證。
對於(yu) 山東(dong) 省濱州市初二學生華蓮來說,許多短視頻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對他來說形同虛設。
“我的身份信息都是網上買(mai) 的,用它不僅(jin) 能注冊(ce) 短視頻App,還可以不受限製玩網遊。有時候賬號無法登錄了,如果爺爺奶奶在家,我還可以‘借’他們(men) 的手機用驗證碼登錄。除非真是家長一對一監管那種,否則都可以繞過限製玩網遊和刷短視頻。”華蓮說。
記者在電商平台進行搜索,有很多教授如何解綁青少年模式、破解防沉迷係統的網店。此外,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家長並不清楚青少年模式是什麽(me) ,或是知道了也沒有嚐試使用。還有些未成年人會(hui) 利用爺爺奶奶的身份信息進行注冊(ce) ,以此規避未成年限製係統。
“我之前也試用過青少年模式,但App設置該模式後,我看到的內(nei) 容都是非常低幼化的動畫片,包括學習(xi) 頻道,都是小朋友看的內(nei) 容,而我已經15歲了啊。”華蓮說,在青少年模式之下,是不是該再細化些、實現年齡分層,並且內(nei) 容更豐(feng) 富些,讓未成年人能用、想看。
有測評發現,不少短視頻平台的青少年內(nei) 容池並沒有特定的年齡針對性,一個(ge) 幼兒(er) 動畫後緊接著就是一個(ge) 高考知識點視頻,這也可能導致青少年模式內(nei) 容池缺乏實用性。
今年5月9日發布的《關(guan) 於(yu) 規範網絡直播打賞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中提出,優(you) 化升級青少年模式,網站平台應在現有青少年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優(you) 化產(chan) 品模式和內(nei) 容呈現方式,持續增加適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內(nei) 容供給。
當下,一些短視頻平台也在積極作為(wei) :在適齡度上,針對不同年齡的青少年,進行了不同的內(nei) 容推薦,用戶開啟青少年模式後,可以自行設置年齡。比如將年齡設置為(wei) 6歲,會(hui) 刷到各種幼兒(er) 動畫和居家安全兒(er) 歌等教育內(nei) 容;將年齡設置為(wei) 9歲後,會(hui) 出現各種兒(er) 童影視,以及黏土教程、曆史文物科普等學習(xi) 內(nei) 容,同時也有“遇到校園霸淩怎麽(me) 辦”的實用性視頻;將年齡設置為(wei) 16歲後,被推薦的視頻內(nei) 容就成了籃球實用教程、板繪技巧、美食教程等更適宜的內(nei) 容。
運用技術區分用戶
強製開啟網絡監管
如何才能讓未成年人從(cong) 短視頻沉迷中抽身?
在蔡海龍看來,當前的短視頻平台普遍采用“平台+家長”的監管製度,將開啟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係統的權限完全交至家長手中,很大程度上限製了防沉迷機製的實際效果。
“從(cong) 根本上來說,對於(yu) 青少年的網絡保護是一種國家義(yi) 務,應當通過監管製度的創新進一步強化國家的監管責任。例如應當通過政策和立法,要求短視頻平台實行普遍的實名認證機製,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等手段將未成年人用戶和普通用戶群體(ti) 區別開來,然後對所有的未成年人強製開啟網絡監管模式。”蔡海龍說。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靠有關(guan) 部門加強監管還遠遠不夠。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詳說,在家庭教育促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的大背景之下,學校、家庭、社會(hui) 需要承擔起保護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網絡和短視頻、防沉迷的主體(ti) 責任。這一工作是一以貫之的,防沉迷隻是一種技術手段,使用技術和掌握技術的目的是促進青少年更好的發展。
“但同時青少年模式下的各種短視頻直播App需要給青少年更多的人文關(guan) 懷,開發更多的適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課程和活動。社會(hui) 組織和學校也需要給予家長更多的幫助,指導家長多與(yu) 青少年交流,促進家庭和諧,促進家校合作。”周詳說。
針對當前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係統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技術漏洞,蔡海龍建議,企業(ye) 應當積極承擔起青少年保護的社會(hui) 責任,通過技術升級進一步優(you) 化和完善防沉迷係統。
“企業(ye) 應當進一步增強青少年模式易用性,提醒家長適時開啟青少年模式。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以遊客身份瀏覽、第三方賬號登錄,或者采用卸載重裝、賬號切換等方式逃避監管。應當加強不同平台之間的互聯互通,從(cong) 整體(ti) 上來控製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的時長。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wei) ,識別疑似未成年人用戶,並自動為(wei) 其切換為(wei) 青少年模式。”蔡海龍說。
“現在是信息化時代,要想把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完全隔離在沒手機或者短視頻的‘真空’裏是不可能的。”來自北京的家長張紅說。她認為(wei) 關(guan) 注點應當放在如何去引導孩子,最重要的是看短視頻要有節製,對孩子刷短視頻的時間和內(nei) 容有所把控。“家長下了班也應該少刷短視頻,有很多孩子就是看家長刷他也刷,還有些家長圖省事甚至直接把手機丟(diu) 給孩子玩。”
來自安徽合肥的家長趙軍(jun) 認為(wei) ,家長應當從(cong) 小帶孩子參加一定的戶外、社交活動,培養(yang) 他們(men) 樂(le) 意出去玩的性格。“我空餘(yu) 時間就會(hui) 和孩子一起出去爬山、逛公園、遊泳等,在轉移孩子注意力的同時培養(yang) 孩子更多有益身心發展的興(xing) 趣愛好。你要真讓她刷短視頻她還覺得沒意思呢。”
“如果一個(ge) 孩子自主性充分發展,能夠自律和自我約束,自己找到感興(xing) 趣的事做,才不會(hui) 沉迷於(yu) 短視頻。因此從(cong) 根本上來說,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要引導孩子培養(yang) 廣泛的興(xing) 趣愛好,學會(hui) 合理安排時間,讓網絡成為(wei) 有利於(yu) 自己健康成長的助手。”儲(chu) 朝暉說。(見習(xi) 記者 張守坤 記者 韓丹東(d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