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非遺為媒 文化潤疆

發布時間:2022-08-12 11: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日前,2022年“新疆是個(ge) 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在新疆美術館落幕,4.4萬(wan) 餘(yu) 人次觀眾(zhong) 來到現場,參觀對口援疆19省市、新疆14個(ge) 地州市及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339項獨具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全方位、多角度、立體(ti) 化體(ti) 驗多彩非遺的魅力。

  新疆非遺資源種類多樣、內(nei) 容豐(feng) 富,蘊藏著豐(feng) 厚的文化內(nei) 涵,記錄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的曆史,印證了多元一體(ti) 中華文化在新疆兼容並蓄、交相輝映的發展脈絡。本次非遺展,進一步加強了新疆與(yu) 援疆省市的文化交流與(yu) 交融,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讓文化瑰寶煥發璀璨光芒。

  架起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

  8月1日,一場匯聚全國多項刺繡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的研討會(hui) ——“對話非遺”在新疆昆侖(lun) 賓館舉(ju) 行。

  活動現場,蘇繡、潮繡、湘繡、夏布繡、維吾爾族刺繡、錫伯族刺繡、柯爾克孜族刺繡、蒙古族刺繡、塔吉克族刺繡、哈薩克族刺繡等繡品擺滿了展桌。紡織刺繡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輪流上台介紹自己的繡品。

  “蘇繡技藝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圖案秀麗(li) 、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蘇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盧福英介紹。

  湘繡傳(chuan) 承人蒲宇鳳說:“湘繡裏有一句話是‘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來到新疆,我看到了各民族紡織刺繡的繡法和圖樣設計,受益良多。”

  交流,是了解不同非遺文化的重要渠道。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搭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67歲的楊兆群是剪紙(金壇刻紙)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短短幾天,他已經和新疆幾位非遺傳(chuan) 承人成為(wei) 好友。

  看到楊兆群走過來,維吾爾族刺繡哈密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卡德爾·熱合曼熱情地拿起自己的剪紙繡花樣向他介紹起來。

  卡德爾·熱合曼的剪紙作品充滿著生活氣息,摘哈密瓜、趕集、婚禮等場景都在他的作品中被呈現得栩栩如生。這些讓楊兆群嘖嘖稱奇。楊兆群已收藏了45000幅剪紙精品,這次又新增了包括卡德爾的作品《哈密瓜的故事》在內(nei) 的14幅作品。

  吐魯番市非遺傳(chuan) 承人季玉蘭(lan) 拿著一麵特別的扇子向記者介紹,這麵扇子左邊是她的剪紙作品,右邊是她請蒙文書(shu) 法市級傳(chuan) 承人巴音達拉寫(xie) 的蒙古文字“人民的非遺”。“我非常喜歡他的書(shu) 法,感謝有非遺展這個(ge) 平台,讓我和各位傳(chuan) 承人得以麵對麵交流。”季玉蘭(lan) 說。

  展覽期間,高亢雄渾的英雄史詩《瑪納斯》加入了鏗鏘有力的河洛大鼓,哈薩克族刺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哈提瑪·艾乃都向蘇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盧福英學習(xi) 刺繡技藝,鄉(xiang) 土味濃厚的刀郎農(nong) 民畫與(yu)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聯姻”……各省市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以非遺為(wei) “媒”,切磋技藝,架起一座新疆與(yu) 援疆19省市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

  跨界創新激發創作新火花

  此次展覽上,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的彭帥帶來了一件特殊的展品:一尊塔縣姑娘的泥塑。她身著塔吉克族傳(chuan) 統服飾,嘴唇微啟,麵帶微笑,手邊還放著竹筐。

  “去年參展時,同事看到了一同來參展的一位塔縣姑娘,萌發靈感後以她為(wei) 原型創作了泥塑。”彭帥說。他的同事當場就將未上漆的泥塑送給了塔縣姑娘,而在這次展覽現場,他為(wei) 塔縣姑娘這尊塑像塗上五彩的顏色。

  在這場展覽上,非遺傳(chuan) 承人的藝術靈感每天都在進行碰撞,擦出新的火花。跨界、創新與(yu) “雲(yun) 端”,讓非遺文化在交融中發展。

  在河南展廳,一幅《新疆是個(ge) 好地方》的剪紙作品吸引大批觀眾(zhong) 前來觀賞,這個(ge) 作品融入葡萄、西瓜、歌舞等諸多新疆元素,別具特色。

  “6年前,我就在哈密和當地的傳(chuan) 承人相互交流,這幅作品就是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洛陽剪紙藝術研究會(hui) 會(hui) 長王飛說。

  在河北展區,一幅名為(wei) 《清風紫玉醉樓蘭(lan) 》的布糊畫作品吸引了記者關(guan) 注。“去年非遺展上,我了解到桑皮紙這一製作技藝,它和河北的布糊畫技藝都是國家級非遺,我試著以桑皮紙為(wei) 背景底襯,用布糊畫技藝製作了哈密瓜、葡萄和蟋蟀等作品,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郝香說。

  在此次展覽的多彩非遺板塊,景泰藍製作技藝、寶石嵌畫、蘇繡等各色展品和非遺體(ti) 驗項目,讓參觀者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新疆十二木卡姆、太極拳、昆曲、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象帽舞)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輪番登台,樂(le) 舞非遺板塊展現了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保護、發展的生動實踐;北京的景泰藍製作技藝、天津的工藝毛猴、廣東(dong) 的潮州刺繡……在指尖非遺板塊,每天都有不同的項目供參觀者體(ti) 驗。

  “我們(men) 將以此次非遺展為(wei) 契機,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作,建立對口援疆19省市幫扶新疆非遺傳(chuan) 承發展工作機製,開通更多的渠道、搭建更多的平台,全麵推動非遺傳(chuan) 承人之間交流合作,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推動非遺不斷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各族群眾(zhong) 心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旅廳非遺處處長王潔說。

  對口幫扶提升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水平

  在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福建展廳,人們(men) 驚奇地發現,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及漆藝創新項目)參展人米那瓦爾·木台力甫是個(ge) 地地道道的新疆人。

  “我是麥蓋提縣的一位刀郎農(nong) 民畫家,到福州學習(xi) 漆畫後,實現了華麗(li) 轉身。”米那瓦爾自豪地說。

  從(cong) 2016年開始,福建省藝術館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的長項優(you) 勢為(wei) 依托,麵向全國組織開展了多期漆畫培訓實驗班。身為(wei) 刀郎農(nong) 民畫家的米那瓦爾先後兩(liang) 次參加培訓,並把農(nong) 民畫和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進行嫁接,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jia) 值和市場價(jia) 值。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文化和旅遊係統以及對口援疆省市把非遺幫扶作為(wei) 文化潤疆的一項重要舉(ju) 措,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新疆各地提升非遺整理、保護、傳(chuan) 承水平。

  文化和旅遊部通過實施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程、“中華文脈——新疆非遺保護記錄工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群研修研習(xi) 培訓計劃、在新疆哈密設立全國首個(ge) 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等形式,幫助新疆各地完成非遺項目的整理、保護、傳(chuan) 承人發掘。

  北京市圍繞桑皮紙製作技藝、和田手工編織地毯、和田藥茶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著力打造和田非遺旅遊品牌“和田禮物”,激發了當地非遺傳(chuan) 承人和從(cong) 業(ye) 者創業(ye) 的積極性。

  上海市自2018年起創辦5期非遺研培班,為(wei) 上百名新疆的非遺傳(chuan) 承人搭建學習(xi) 交流的平台,幫助他們(men) 開闊視野、創新技藝。同時,上海還借助自身舉(ju) 辦全國性或全球性的文旅展會(hui) 的優(you) 勢,推廣新疆非遺產(chan) 品,講好新疆非遺故事。

  廣東(dong) 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駐疏附縣工作隊自2018年5月起,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醒獅帶到昆侖(lun) 山腳下,在疏附縣各中小學設置龍獅課堂,陸續組建起200支舞龍舞獅隊、培養(yang) 200位專(zhuan) 業(ye) 龍獅教師。目前該縣已擁有多所龍獅文化特色學校,實現全縣所有鄉(xiang) 村中小學校龍獅教練員全覆蓋。

  “舉(ju) 辦對口援疆19省市非遺展,是充分展示對口援疆成果、加大對口援疆力度的具體(ti) 行動。”文化和旅遊部有關(guan) 負責人說,全國文化和旅遊係統要立足工作特點、用好豐(feng) 富資源,提升對口援疆工作成效、綜合效益,更好潤疆興(xing) 疆、凝聚人心、推動發展,為(wei)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