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7546米的少年夢想
位於(yu) 慕士塔格峰海拔約6800米處的3號營地被黑夜與(yu) 風雪籠罩,深夜2點左右,16歲的高中生嶽愷朗從(cong) 這裏出發,開始衝(chong) 頂。通向峰頂的最後700多米的路途並不是嶽愷朗此次攀登中最陡峭的一段,但卻是天氣環境最惡劣的。霧很大,氣溫降到零下20攝氏度,平均風速接近每小時50公裏。嶽愷朗盯著濃霧中若隱若現的紅色向導旗,緊跟隊伍,向著正確的方向踏下腳步。最後500米,缺氧導致的高原反應讓嶽愷朗的意識有些模糊,某一刻,他甚至想到了放棄,然而想起過去整整一年的準備他又很快打消了這個(ge) 念頭,繼續朝著“海拔7546米”的夢想邁出了下一步。
16歲少年的身體(ti) 力行
嶽愷朗童年時便對大自然充滿興(xing) 趣。觀看紀錄片、閱讀相關(guan) 書(shu) 籍和報道是他了解地球生態和自然環境現狀的主要途徑。熱愛運動使嶽愷朗練就了堅實的體(ti) 魄,對地球環境的關(guan) 注讓他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於(yu) 是,深入自然、親(qin) 身考察的想法便在這個(ge) 少年的腦海中逐漸形成了,而一個(ge) 人的出現讓這個(ge) 想法得以實現。
如嶽愷朗一般,溫旭對自然與(yu) 戶外運動同樣充滿熱愛。第一次攀登雪山那年,他也是16歲。2014年大學畢業(ye) 後,溫旭進入中國科學院從(cong) 事冰川科考研究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他了解到了更多關(guan) 於(yu) 地球運轉與(yu) 氣候變化的機製。直到2017年,溫旭在科考的過程中掉進了一個(ge) 由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湖中,這個(ge) 冰湖的出現令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驚訝。
“當時海拔大概在5500米,基本上已經接近了冰川的頂端,又是5月份,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很難想象會(hui) 有這麽(me) 多的冰川融水,而且聚集成了湖。湖很深,我掉下去之後甚至踩不到底。我們(men) 所有人都不知道怎麽(me) 會(hui) 有這種情況發生。”在“溫暖一平方”直播間裏,溫旭回憶說,那次經曆是自己的生命與(yu) 氣候變化的一次緊緊連接,也是他人生的一個(ge) 轉折點。“從(cong) 那時開始,我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去應對氣候變化。”
同年,溫旭創辦了非營利組織“極地未來”,致力於(yu) 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guan) 工作,同時開展關(guan) 於(yu) 冰川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一係列科學探索活動。當溫旭結識嶽愷朗時,他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我們(men) 天然就有一種共鳴。嶽愷朗心裏好像有一團火,推動他去完成目標。我很願意幫助他實現夢想。”溫旭說。
慕士塔格峰屹立於(yu) 帕米爾高原,圍繞其海拔7546米的主峰兩(liang) 側(ce) 發育了眾(zhong) 多規模龐大的山地冰川,慕士塔格峰因此被譽為(wei) “冰山之父”。這裏是研究冰川和氣候變化的理想之地,也最終成為(wei) 嶽愷朗與(yu) 溫旭定下的攀登地點。於(yu) 是,嶽愷朗開始在溫旭的帶領下學習(xi) 氣候變化的相關(guan) 知識,同時利用課餘(yu) 時間進行高強度的體(ti) 能訓練,包括有氧訓練、攀岩和攀冰訓練等,平均每天運動超過4個(ge) 小時。“為(wei) 了這次登山,我用了一年的時間做準備,目的是讓自己有足夠的體(ti) 能,並且保證登山過程中的安全。”嶽愷朗說。
7月29日,北京時間早上9點45分,在曆經14天的跋涉,先後經曆了暴風雪、低溫等惡劣天氣後,嶽愷朗終於(yu) 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主峰峰頂,並在溫旭的指導下開展了梯度表層雪樣采集等科考工作。“我們(men) 在海拔梯度上進行冰川表層雪樣的采集,從(cong) 頂峰一直到雪線,每隔海拔100米采集一次表層雪樣,如此可以通過對比高海拔與(yu) 低海拔表層雪樣裏的黑碳指標來判斷高層大氣輸送的汙染物是否會(hui) 更多一些。”溫旭解釋說。
“我們(men) 還在雪線的位置,找到一個(ge) 固定點,每天拍攝一張照片,最後通過對比可以明顯看出雪線一直在慢慢上升。我還觀察到,由於(yu) 氣候變化,雪山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暗裂縫,讓登山變得十分危險。大量的冰川融水也已經匯成了河流,這些都不是好的現象。”嶽愷朗說。
環境問題離我們(men) 並不遙遠
“青藏高原被稱為(wei) ‘亞(ya) 洲水塔’,它上麵的冰川供給著亞(ya) 洲大部分地區的淡水資源,而據統計,從(cong) 1999年到2014年,中國的冰川麵積縮小了20%。從(cong) 2014年到現在,它的融化速度又是怎樣的?如果我們(men) 不去盡早地關(guan) 注冰川環境變化,未來我們(men) 將麵臨(lin) 嚴(yan) 重的缺水以及食物短缺問題。”溫旭介紹說,以青藏高原為(wei) 例,因其海拔高,受到的太陽輻射更多,因此它成為(wei) 同等高度大氣上的熱源,對大氣環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可以反射太陽熱量的冰川的減少,青藏高原開始變得越來越熱,進而改變整個(ge) 大氣環流。地球南北極的冰川不是熱源,而是“冷驅動器”,赤道熱,南北極冷,由此產(chan) 生了洋流和大氣環流。同理,南北極的冰川消融,將使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劇烈改變。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改變,地球上的各類生物也將麵臨(lin) 嚴(yan) 重的危機。
溫旭說,如今的青少年擁有更多元化的知識和更多的理念,積極去學習(xi) 環境保護相關(guan) 知識、親(qin) 身參與(yu) 到實踐活動中能夠在他們(men) 的內(nei) 心種下關(guan) 愛環境的種子,未來成長為(wei) 守護地球的中流砥柱。
“保護地球是每個(ge) 人的職責,是值得用一生去追尋的事情。我鼓勵他去做他喜歡的事情,隻有喜歡才有原動力去實現夢想。”嶽愷朗的媽媽應華說。
嶽愷朗說,作為(wei) 年輕一代,應該更加注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關(guan) 注氣候變化,停止觀望,付諸行動,努力保衛這顆藍色的星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鼎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