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生,你暑期實習了嗎——拿什麽助推校企“雙向奔赴”
【聚焦職業(ye) 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
新學期開始,李洋就要成為(wei) 天津一所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班的學生了。用他的話說,“這個(ge) 暑假,簡直不要太忙”。他一直在學校合作的企業(ye) 實習(xi) 實訓,“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實習(xi) 了,感覺一直都挺好的,可以讓我更早感受工作氛圍,盡快熟練操作學到的技能。”
事實上,隻要提到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必定是繞不開的關(guan) 鍵詞之一。它是職業(ye) 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職業(ye) 教育最突出的辦學優(you) 勢,更是辦好職業(ye) 教育的關(guan) 鍵所在。近年來,我國職業(ye) 教育事業(ye) 快速發展,但產(chan) 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實始終是製約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痼疾,導致人才培養(yang) 與(yu) 社會(hui) 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為(wei) 促進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十四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了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明確發揮企業(ye) 的重要辦學主體(ti) 作用,推動企業(ye) 深度參與(yu) 職業(ye) 教育,鼓勵企業(ye) 舉(ju) 辦高質量職業(ye) 教育。
“產(chan) 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實”,表現何在?為(wei) 破解這一難題,我們(men) 又該如何做?
1.缺乏長效支撐,校企合作浮於(yu) 淺層
“企業(ye) 作為(wei) 獨立的市場主體(ti) ,在合作過程中,校企雙方很難快速找準利益平衡點,由此導致二者看似合作熱情飽滿,實則在一定程度上均存在隱形的退縮。”西南大學教育學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林克鬆說。
這一觀點得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e) 與(yu) 繼續教育研究所聶偉(wei) 的認同。“企業(ye) 麵臨(lin) 產(chan) 教融合‘合法性’困境。產(chan) 教融合更多地利於(yu) 人才培養(yang) ,是立足於(yu) 學校立場的教育行為(wei) 。這與(yu) 企業(ye) 的市場經營性主體(ti) 身份存在一定矛盾。”聶偉(wei) 認為(wei) ,企業(ye) 在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的聲音不易被聽到,“學校主導、企業(ye) 配合”現象普遍存在,使產(chan) 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浮於(yu) 淺層。
“企業(ye) 參與(yu) 的成本與(yu) 效益較難平衡,影響合作意願。由於(yu) 稅收優(you) 惠、經費補償(chang) 等支持政策不夠,企業(ye) 參與(yu) 職業(ye) 教育的投入產(chan) 出難以平衡。此外,企業(ye) 深度參與(yu) 的訂單培養(yang) 、學徒製培養(yang) 學生,在入職後的穩定性常常與(yu) 企業(ye) 前期投入不成正比,企業(ye) 壓力較大。”河北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總督學池雲(yun) 霞表示:“一些職業(ye) 院校在專(zhuan) 業(ye) 設置、人才培養(yang) 、技術研發與(yu) 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與(yu) 企業(ye) 實際需求缺乏有效對接,提供的人才和技術服務還有不小差距。這導致院校辦學水平、服務能力與(yu) 企業(ye) 發展匹配度不高,使得合作缺乏長效支撐。”
浙江工業(ye) 大學教科院副院長劉曉補充道,目前,職業(ye) 教育普遍存在的“升學熱”思維,導致職業(ye) 院校與(yu) 企業(ye) 在合作意願方麵產(chan) 生“倒掛”現象,“校熱企冷”逐漸轉變為(wei) “校冷企熱”,加劇了合作浮於(yu) 表麵的傾(qing) 向。
劉曉認為(wei) ,製約校企合作深度和可持續性的關(guan) 鍵問題在於(yu) ,校企合作的激勵政策到了基層無法很好地落地,對校企合作的行為(wei) 難以保障和規範,現實中存在各主體(ti) 責任、權力和利益劃分不清的問題,從(cong) 而導致校企合作關(guan) 係不穩定。
“校企合作總體(ti) 上呈現‘鬆散型’樣態。”林克鬆總結:“很多企業(ye) 與(yu) 職業(ye) 院校之間的合作基礎,不是真正基於(yu) 企業(ye) 發展需要、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和職業(ye) 院校辦學需要。校企合作徒有其‘表’而缺乏其‘裏’,真正適應我國校企合作需求的模式仍十分稀缺。”
2.“產(chan) 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為(wei) 哪般?
“校企合作,是職業(ye) 教育發展領域最關(guan) 鍵也最複雜的問題之一。校企合作難以深入,也是多重因素交織影響的結果。”林克鬆介紹,一方麵,自20世紀90年代校企剝離後,企業(ye) 更多地強調生產(chan) 獨立性,從(cong) 而對自身參與(yu) 職業(ye) 教育辦學的主體(ti) 責任認識不足。另一方麵,隨著普通高等教育擴招發展等,我國職業(ye) 教育一度陷入艱難辦學的境地,職業(ye) 院校辦學水平對企業(ye) 沒有足夠吸引力,不論是在教育教學,還是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均難以滿足企業(ye) 發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不深不實”進一步勾連著產(chan) 教融合“融而不合”的深層問題。劉曉指出,盡管目前政策層麵對參與(yu) 校企合作的企業(ye) 提供了“組合拳”激勵,但現實中合作企業(ye) 的選擇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較少考慮不同產(chan) 業(ye) 、不同區域對“金融+財政+土地+信用”諸多要素的不同依賴性,存在“一刀切”現象。“舉(ju) 個(ge) 例子,技術含量高、生產(chan) 工藝好、產(chan) 教融合基礎好的企業(ye) ,如大中型企業(ye) 、世界500強企業(ye) ,現實中麵臨(lin) 技術迭代、產(chan) 業(ye) 升級等問題,加之自身的人才虹吸效應明顯,對職業(ye) 院校,尤其是中職培養(yang) 的勞動力依賴度低,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並不高。而那些‘爬坡’中的企業(ye) ,麵臨(lin) 技術升級、用工技能迭代和倍增,往往產(chan) 教融合的內(nei) 驅力更強。”
“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層次難題還未得到有效破解。”池雲(yun) 霞亦明確指出,職業(ye) 教育股份製、混合所有製辦學等方麵仍有政策空白,職教集團尚未實現實體(ti) 化運作,校企資源想融不敢融。產(chan) 教之間的溝通、交融機製還不健全,行業(ye) 人才需求、技術攻關(guan) 信息發布等機製尚未建立。
3.“雙向奔赴”更需從(cong) 企業(ye) 端發力
“新修訂實施的職業(ye) 教育法多措並舉(ju) 推進企業(ye) 辦學,為(wei) 破解校企合作的難點提供了現實指導和法律保障。”池雲(yun) 霞認為(wei) ,破解校企深入合作困境的關(guan) 鍵之鑰,在於(yu) 保證職教法真正落實,激勵企業(ye) 參與(yu) 人才培養(yang) 過程,真正從(cong) 法律層麵讓企業(ye) 參與(yu) 不難、參與(yu) 有利。
聶偉(wei) 則建議,要進一步加大有效政策供給,加強產(chan) 教融合政策的協調性和係統性。加快研製出台混合所有製辦學文件,積極探索培育混合所有製、股份製辦學案例,從(cong) 而對產(chan) 教融合涉及方的投入分擔、產(chan) 出分配、風險分擔等給出原則性安排,防範係統風險,解放生產(chan) 力,為(wei) 各方創造發展空間。
“要真正落實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的激勵政策,須重點破解三個(ge) 關(guan) 鍵問題。”劉曉指出,一是明確標準規範,製定企業(ye) 履行職業(ye) 教育社會(hui) 責任標準,明確企業(ye) 參與(yu) 職業(ye) 教育的責任清單;二是出台激勵政策,完善職業(ye) 教育利益補償(chang) 機製,明確企業(ye) 參與(yu) 職業(ye) 教育主體(ti) 權利,落實企業(ye) 履行職業(ye) 教育社會(hui) 責任的獎勵機製;三是加強評估監督,加強企業(ye) 履行職業(ye) 教育社會(hui) 責任的監督管理、認定機製、退出機製,強化技術轉讓與(yu) 培訓的可轉移性評價(jia) 與(yu) 保護治理。
聶偉(wei) 認為(wei) ,產(chan) 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更需從(cong) 企業(ye) 端發力。一方麵,差異化建立企業(ye) 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的長效機製。因企施策,靈活使用金融、財政、土地、信用以及聲譽等激勵因素,對不同規模和發展階段的企業(ye) 采用不同的激勵措施,使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的企業(ye) 都能有所獲、有所得。另一方麵,職業(ye) 學校要瞄準產(chan) 業(ye) 變革、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升級方向,為(wei) 企業(ye) 參與(yu) 職業(ye) 教育過程提供有利環境和更大動力。
池雲(yun) 霞則為(wei) 推廣校企合作路徑提供了新的思路。她認為(wei) ,可考慮依托教育部與(yu) 部分省份共建的職業(ye) 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在混合所有製改革、職教集團實體(ti) 化運作等支持、鼓勵企業(ye) 舉(ju) 辦或參與(yu) 舉(ju) 辦高質量職業(ye) 教育方麵率先試點,為(wei) 全麵推廣實施積累豐(feng) 富經驗,減少風險、降低成本。
(本報記者 晉浩天 本報通訊員 蘇仁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