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戈壁灘上的“工程尖兵”——記戰略支援部隊某旅技師唐武祥

發布時間:2022-08-16 10:3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戰略支援部隊某旅技師唐武祥在戈壁灘上一待就是33年。他和戰友們(men) 幹的是鑽井鑽探、泥漿攪拌的活兒(er) ,常年陪伴他們(men) 的是荒涼的大漠和作業(ye) 區裏飛揚不盡的塵土。

  在這鮮為(wei) 人知的國防施工保障任務一線,唐武祥帶領分隊輾轉戈壁荒漠,參與(yu) 完成水文地質勘察等重大任務40餘(yu) 項。這位像駱駝刺一樣紮根大漠的一級軍(jun) 士長榮獲全軍(jun) 士官優(you) 秀人才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唐武祥是戰友們(men) 口中的“土博士”,他精通11種不同類型、不同工種的機械,是旅裏公認的技術大拿、士兵專(zhuan) 家。“有困難、找老唐。”官兵中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句口頭禪。

  一次施工任務,由於(yu) 地質條件複雜遇到了險情,如果不及時處理,一旦耽誤工期,後果不堪設想。現場作業(ye) 的幹部骨幹嚐試多次都解決(jue) 不了問題,當時唐武祥正在休假,得知後連夜趕路300多公裏到達施工現場,了解清楚情況後果斷采取措施,僅(jin) 用3個(ge) 小時就順利排除險情,保障了施工任務順利推進。

  營長陳楠記得,2015年,唐武祥所在的任務分隊接到一項重大任務,上級要求立足現有裝備完成施工,精度誤差必須控製在0.1度以內(nei) ,廠家卻明確表示該型號裝備不可能完成類似任務。

  唐武祥憑借多年施工經驗和對裝備的熟練掌握,經過縝密計算,認為(wei) 通過裝備改造、工藝改進可以滿足施工需求。他帶領幾名技術骨幹大膽嚐試、不斷細化完善施工方案,曆時5個(ge) 多月總結提出全新的技術框架,對設備進行5次改進,探索出8種施工工藝,最終滿足了精度要求,硬是讓舊裝備煥發了新風采,為(wei) 單位節約經費近20萬(wan) 元。廠方專(zhuan) 家得知這一消息後,欽佩地豎起大拇指。

  “一個(ge) 人沒有過硬的技術,就不能勝任本職工作,最終將會(hui) 被淘汰。”唐武祥認為(wei) ,身為(wei) 軍(jun) 人“碰到難題躲著走,無異於(yu) 戰場上的逃兵”。也正因如此,在技術革新上他從(cong) 不滿足,帶隊堅持探索,啃下一個(ge) 又一個(ge) “硬骨頭”。

  近年來,唐武祥先後參與(yu) 完成多個(ge) 型號設備的改進,推進技術革新30餘(yu) 項,撰寫(xie) 學術論文20餘(yu) 篇。其中僅(jin) 某一技術的應用,就為(wei) 單位每年節約經費數十萬(wan) 元。

  “他總是充滿激情,敢打硬仗、能打勝仗、善打惡仗。”該旅副旅長曾桂林說。他記得一次任務,時間緊、要求高,作業(ye) 區域環境惡劣,年過半百的唐武祥主動請纓,在任務一線一幹就是9天9夜,一直“泡”在作業(ye) 區域沒有睡過一個(ge) 整覺。有人勸他休息一下,他卻說,“都啥時候了,哪還有心思休息”。

  施工分隊密切配合、聚力攻關(guan) ,提前5天圓滿完成了任務。從(cong) 那以後,唐武祥“拚命三郎”的名號便不脛而走。

  唐武祥所在的工程部隊足跡遍布大漠戈壁,常年劈山鑿岩,鬥頑石、戰塌方,隨時都可能麵臨(lin) 生死考驗。在2008年的一次任務中,施工時突然遭遇大斷麵塌方,出口被墜落的砂石全部堵死。而大部分施工裝備還在作業(ye) 區內(nei) ,必須快速搶通通道,“救出”裝備。

  有著多年帶班經驗的唐武祥斷定,這種情況下很可能發生更大麵積塌方,到那時不僅(jin) 整個(ge) 工程前功盡棄,還會(hui) 掩埋昂貴的施工裝備。萬(wan) 分緊急的情況下,他果斷應對,迅速會(hui) 同現場技術人員商議搶險方案並及時上報。

  在得到盡快搶通的答複後,唐武祥帶領10名黨(dang) 員骨幹組成搶險小組,一邊躲避墜落的碎石一邊開展搶險作業(ye) 。經過3天連續作戰,他們(men) 硬是憑著一股“不怕死”的拚勁兒(er) 完成了搶通,從(cong) 危險邊緣“救”回裝備。

  這些年,唐武祥先後20餘(yu) 次擔任突擊隊長帶隊攻堅,與(yu) 戰友們(men) 並肩戰勝塌方10餘(yu) 處,拿下了18個(ge) 久攻不下的“臘子口”和“婁山關(guan) ”,上百次解決(jue) 施工難題。不少官兵都說,唐武祥就是任務現場的“定海神針”。

  2015年,唐武祥再度帶隊衝(chong) 鋒。那年單位引進某新型裝備,由於(yu) 保密原因,廠家技術人員無法到施工現場指導安裝作業(ye) ,老兵唐武祥便領受了裝備現場調試安裝任務。

  麵對從(cong) 未接觸過的新裝備,唐武祥利用廠家到營區交貨的機會(hui) ,虛心向廠家技術員請教學習(xi) 。隨後,他又一邊對著說明書(shu) 反複琢磨,一邊向廠家打電話谘詢,僅(jin) 數天時間就吃透了技術參數,掌握了安裝流程。

  設備就位後,唐武祥連續11天安裝、吃住都在現場。從(cong) 場地平整到配件安裝,再到整機調試,每個(ge) 流程、每個(ge) 步驟他都反複核實、校對。7月的戈壁灘天氣酷熱,地表溫度達到五六十攝氏度,唐武祥每天一身汗一身泥,兩(liang) 眼熬得通紅。

  當時營區的生活點距離安裝現場隻有3公裏,但整個(ge) 任務期間,唐武祥硬是一次都沒回去過。憑著一股拚勁兒(er) ,他帶隊第一次作業(ye) 效果就超出預期,設備列裝當年就形成了戰鬥力。

  除了完成任務,唐武祥還非常注重人才骨幹的培養(yang) 。通過在任務中曆練、實踐中幫帶,唐武祥平均每個(ge) 任務能帶出數名優(you) 秀操作手,如今已培養(yang) 出60餘(yu) 名專(zhuan) 業(ye) 技術方麵的士官骨幹,其中16名機台長和操作手能夠獨當一麵,實現了單位人才力量有序銜接。

  唐武祥也曾有不少機會(hui) 離開戈壁灘。3年前,他達到服役最高年限。最終,這位老兵“舍不得這身軍(jun) 裝”,主動提交了繼續服役申請,留在這片他戰鬥了30年的荒漠戈壁。

  也曾有人問他:“你都奮鬥了這麽(me) 多年,該做的也做了,幹嗎還這麽(me) 拚命?”每一次,唐武祥都堅定地回答:“這輩子能夠投身光榮的國防工程任務,是我最大的幸福。隻要任務需要,我就一直這樣幹下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劉國輝 吉海峰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