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上的微課堂別開生麵
“第一次穿上紅軍(jun) 服,戴上紅軍(jun) 帽,挎上書(shu) 包,看到鏡子中的自己,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革命鬥爭(zheng) 的崢嶸歲月。”大二學生何驍宇走進江西省井岡(gang) 山市老區紅色文化培訓基地教室,發現與(yu) 杭州的教室氛圍大不相同。開課前“起立,立正,整理軍(jun) 帽軍(jun) 服”的口令後,就出現了整齊劃一的動作與(yu) 紅軍(jun) 服摩擦的嗖嗖聲。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師、一線輔導員,以及學校“青馬工程”學員、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會(hui) 學生骨幹一行40餘(yu) 人,近日來到井岡(gang) 山開展為(wei) 期一周的思政課理論研修、專(zhuan) 題教學與(yu) 現場實踐教學活動。
在黃洋界哨口,山峰似箭,絕壁懸崖,濃霧繚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師生代表朗誦《西江月·井岡(gang) 山》,重溫革命戰爭(zheng) 的烽火歲月。
1928年8月,黃洋界保衛戰打響,成為(wei) 以少勝多和充分利用地形取勝的經典戰役。談起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總是繞不開“前兩(liang) 發炮彈啞火,第三發炮彈擊中山下敵人指揮部”的傳(chuan) 奇故事。在鐫刻著毛澤東(dong) 手書(shu) 的《西江月·井岡(gang) 山》碑石下,廖旭照同學聯想到當年紅軍(jun) 戰士在險惡的環境中英勇奮戰、頑強抵抗的場麵,內(nei) 心激揚澎湃,無比敬畏。
“井岡(gang) 山的人哎,抬頭望哎,八角樓的燈光,照四方。”毛澤東(dong) 在井岡(gang) 山鬥爭(zheng) 時期,經常在這裏居住和辦公,領導湘贛邊界工農(nong) 武裝割據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樓房內(nei) 部有一個(ge) 類似於(yu) 八角形的天窗,當地群眾(zhong) 習(xi) 慣把那棟房子稱為(wei) 八角樓。
雨後天晴,一束陽光從(cong) 八角形天窗照入,照亮了茅坪八角樓裏的架子床、書(shu) 桌、茶幾以及桌上的汽油燈和煙台。“天上的北鬥亮晶晶,八角樓的燈光通通明。”劉爽同學剛跨進八角樓的門,耳機裏就播放起《八角樓的燈光》講說詞:當年紅軍(jun) 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毛澤東(dong) 與(yu) 普通戰士一樣吃紅米飯、南瓜湯,穿破衣爛衫禦寒,床上墊的是稻草,蓋的是一條薄薄的線毯。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的煤油十分緊張,按規定毛澤東(dong) 晚上可以點三根燈芯辦公,為(wei) 了節省煤油他隻點一根燈芯。就是在一根燈芯的微弱燈光下,毛澤東(dong) 相繼寫(xie) 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wei) 什麽(me) 能夠存在?》《井岡(gang) 山的鬥爭(zheng) 》著作,提出了“工農(nong) 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
90多年過去,八角樓依舊矗立在那兒(er) 。梁桂銘同學看見八角樓的燈光有感而發:“樓非玉宇,有孤燈一盞,如曙光照四方。”
踏著曲折的青石板路,師生們(men) 來到了小井紅軍(jun) 第四軍(jun) 醫院舊址。10名醫生,一間木屋,這就是紅軍(jun) 曆史上的第一所正規醫院。
在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hui) 上,毛澤東(dong) 提議建一所醫療條件較好的醫院。然而,當時井岡(gang) 山紅軍(jun) 一窮二白,建一所醫院談何容易?紅軍(jun) 七拚八湊出1000塊大洋,造房子、購置醫療設備和醫藥物資後所剩無幾。醫院極其缺少兩(liang) 種藥物,一種是麻醉藥。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紅軍(jun) 傷(shang) 員就忍著劇痛,肢體(ti) 被固定在石頭上施行手術。另一種是消毒藥。為(wei) 了防止傷(shang) 口感染,紅軍(jun) 醫院沒有消毒藥,隻能用食鹽消毒,後來食鹽緊缺就用石灰水代替。
小井紅軍(jun) 醫院感人肺腑的故事道不盡、說不完。據不完全統計,在井岡(gang) 山革命鬥爭(zheng) 兩(liang) 年零四個(ge) 月中,犧牲的烈士有4.8萬(wan) 多人,其中有名有姓的隻有15744人,更多的人成為(wei) 無名烈士。他們(men) 不畏難、不怕死,為(wei) 追求崇高的革命理念光榮犧牲。
法學1902班張怡同學說,之前她對井岡(gang) 山印象僅(jin) 停留在網頁上刷到的圖文視頻。這次走了紅軍(jun) 走過的路途,參觀了紅軍(jun) 的曆史舊居,回憶了紅軍(jun) 往昔的光榮事跡,理想信念不再停留在課本裏,而是成了自然生發、紮根的堅定信仰。
井岡(gang) 山西北麵黃洋界下有一條聲名遠揚的挑糧小道。由開國上將朱良才所寫(xie) 的《朱德的扁擔》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當時,年逾四十的朱德軍(jun) 長常隨著隊伍去挑糧,領著紅軍(jun) 每天往返100餘(yu) 裏,肩挑背扛將30多萬(wan) 斤糧食挑上井岡(gang) 山。
風乍起,吹皺山林的寂靜。挑糧小道在鬱鬱蔥蔥的柳杉林裏,沒有整齊的石階,由一些亂(luan) 石鋪就,沿著陡峭的山壁蜿蜒而上。師生赤手徒步三公裏挑糧小道,從(cong) 發絲(si) 到麵頰,從(cong) 臂膀到褲襪,都被汗水浸濕。葉飛燕同學由衷地感慨:“當年紅軍(jun) 肩挑重擔,行於(yu) 泥濘,路有坎坷,但是心係民族危亡,越是艱辛越向前!”
梁桂銘同學記憶深刻的當數紅軍(jun) 場劇《十送紅軍(jun) 》實景演出。所有的演員都是本地居民與(yu) 紅軍(jun) 後代。他們(men) 冒著大雨,在露天的場地中深刻演繹著當年送別紅軍(jun) 的場景,無不令人動容。
郭菲老師說,在井岡(gang) 山革命先輩們(men) 曾浴血奮戰的現場教學,師生們(men) 身臨(lin) 其境感受90多年前的年輕人,在艱難險阻中始終堅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為(wei) 民族大義(yi) 不惜犧牲,艱苦奮鬥,讓中國人民站起來。
“這是追尋黨(dang) 的光輝足跡、補足精神之鈣的現實需要。”浙大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直屬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副院長魯明川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