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校企合作要走深 政策供給不能少

發布時間:2022-08-16 10:46:00來源: 光明日報

  今年5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教育法》開始實施,這是該法頒布26年來的首次修訂。修訂後的職教法篇幅幾乎達到原法的三倍,對職業(ye) 教育的定義(yi) 、實施、主體(ti) 、保障、責任等各方麵都作出了詳細規定,大大提高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其中,第四條包含“堅持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內(nei) 的七個(ge) “堅持”、一個(ge) “貫徹”,界定了中國特色職業(ye) 教育的基本範式,第四十條則進一步規定“職業(ye) 學校、職業(ye) 培訓機構實施職業(ye) 教育應當注重產(chan) 教融合,實行校企合作”。從(cong) 邏輯上講,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ye) 教育的應有之義(yi) 。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我國職業(ye) 教育的基本辦學形式,也應成為(wei) 我國職業(ye) 教育的優(you) 勢所在。然而現實中,產(chan) 教融合任重道遠,校企合作起起伏伏。

  中國近代職業(ye) 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在《提出大職業(ye) 教育主義(yi) 征求同誌意見》中講到,“隻從(cong) 職業(ye) 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ye) 教育;隻從(cong) 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ye) 教育;隻從(cong) 農(nong) 、工、商職業(ye) 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ye) 教育”。僅(jin) 憑學校、教育、產(chan) 業(ye) 辦不好職業(ye) 教育,必須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由行業(ye) 部門與(yu) 教育部門共同舉(ju) 辦,其中行業(ye) 部門和國有企業(ye) 舉(ju) 辦的中專(zhuan) 學校和技工學校是職業(ye) 教育辦學的主要形式。1980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關(guan) 於(yu) 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指出“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勢在必行,要使國家辦學與(yu) 業(ye) 務部門、廠礦企業(ye) 、人民公社辦學並舉(ju) ”。1984年,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經濟體(ti) 製改革的決(jue) 定》確立以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製結構,但國有企業(ye) 仍是中流砥柱。這一時期,行業(ye) 部門和企業(ye) 舉(ju) 辦的職業(ye) 教育與(yu) 政府舉(ju) 辦的無異,辦學成本絕大部分由行業(ye) 企業(ye) 承擔,職業(ye) 教育的重心和主體(ti) 均在中職,國家製度的優(you) 勢保護和保證了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

  隨著國企改革深入,國企辦學作為(wei) 企業(ye) 辦社會(hui) 職能開始被剝離。1999年,中共中央印發《關(guan) 於(yu) 國有企業(ye) 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要求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使企業(ye) 成為(wei) 自主經營、自負盈虧(kui) 的法人實體(ti) 和市場主體(ti) ;分離企業(ye) 辦社會(hui) 職能,“位於(yu) 城市的企業(ye) ,要逐步把所辦的學校、醫院和其他社會(hui) 服務機構移交地方政府統籌管理”。2003年,成立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監督所監管企業(ye) 國有資產(chan) 保值增值,進一步促進了國企非經營性資產(chan) 的剝離。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印發加快剝離國有企業(ye) 辦社會(hui) 職能和解決(jue) 曆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剝離國有企業(ye) 辦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機構”。國企改革、剝離辦社會(hui) 職能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yu) 將企業(ye) 所辦學曆職業(ye) 教育簡單計作“學校”一刀切地剝離。現行職教法第九條規定,“國家發揮企業(ye) 的重要辦學主體(ti) 作用,推動企業(ye) 深度參與(yu) 職業(ye) 教育,鼓勵企業(ye) 舉(ju) 辦高質量職業(ye) 教育”,而擁有豐(feng) 富職教資源、起到風向標作用的國有企業(ye) ,特別是中央企業(ye) ,卻在快速退出職教辦學,部分資源流失或閑置。

  好在近些年來一刀切的政策有所鬆動,一些地方在支持行業(ye) 企業(ye) 辦學方麵作出了很好探索。2021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鼓勵上市公司、行業(ye) 龍頭企業(ye) 舉(ju) 辦職業(ye) 教育”“國有資產(chan) 監督管理機構要支持企業(ye) 參與(yu) 和舉(ju) 辦職業(ye) 教育”。地方國企舉(ju) 辦的公辦性質職業(ye) 院校大部分得到了當地公共財政的支持。

  當然,行業(ye) 企業(ye) 參與(yu) 職業(ye) 教育可以有多種形式、多樣選擇,讓有意願有能力有需要的企業(ye) 能夠順利、方便地舉(ju) 辦職業(ye) 教育,應當成為(wei) 公共政策製定和完善的目標。當前,企業(ye) 參與(yu) 和舉(ju) 辦職業(ye) 教育還麵臨(lin) 一些困難:一是“合法合理性”問題。教育政策鼓勵行業(ye) 企業(ye) 舉(ju) 辦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政策剝離行業(ye) 企業(ye) 辦學長期並存,剝離行業(ye) 企業(ye) 辦職業(ye) 教育至今沒有叫停,一些學校仍被當作企業(ye) 內(nei) 部的部門進行管理和考核。二是辦學經費問題。1997年,《社會(hui) 力量辦學條例》規定國資辦學按公辦學校管理、公辦標準收費,但除個(ge) 別中央部門所辦學校外,職業(ye) 院校均由地方財政支持,中央企業(ye) 在地方舉(ju) 辦的學校無法獲得地方財政生均經費補貼,企業(ye) 投入又沒有出處。2011年第三次修訂的《征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雖明確,企業(ye) 繳納的教育費附加可由教育部門根據其辦學情況酌情返還,但由於(yu) 沒有實施細則,大部分地方沒有落實。三是學校能力不足問題。市場背景下,校企合作隻有“雙贏”才能長久。但絕大多數職業(ye) 學校,除了畢業(ye) 生,能給合作企業(ye) 帶來的“收益”寥寥無幾。就業(ye) 方麵長期的買(mai) 方市場使得企業(ye) 缺乏主動參與(yu) 職業(ye) 教育的積極性。

  無論如何,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都是職業(ye) 教育的必由之路。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產(chan) 教融合城市的遴選,彰顯了國家推動應用型教育走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道路的決(jue) 心。新修訂的職教法更是充實了大量鼓勵支持企業(ye) 參與(yu) 和舉(ju) 辦職業(ye) 教育的內(nei) 容,涉及崗位設置、辦學經費、教育費附加、稅費優(you) 惠、政府補貼等方麵。

  應該說,國家支持行業(ye) 企業(ye) 參與(yu) 和舉(ju) 辦職業(ye) 教育的方向是明確的。在教育部門的倡導和項目推動下,學校層麵的校企合作總體(ti) 上也在持續推進,但專(zhuan) 業(ye) 結構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的吻合度、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與(yu) 崗位要求及支持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匹配度、職業(ye) 院校服務企業(ye) 技術進步和產(chan) 品升級的能力仍很不理想,需要各級教育部門和職業(ye) 院校加快提升。就產(chan) 業(ye) 政策而言,趨勢向好、供給不足,與(yu) 社會(hui) 期望還有很大差距。國家層麵操作細則的缺失致使公共政策的促進作用不明顯。我們(men) 期待在國務院職業(ye) 教育部際聯席會(hui) 議的統籌協調下,國家相關(guan) 部門繼續加大操作性強的政策供給力度,促進國家法律、中央意見更好地落實落地,大幅推進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

  (作者:林宇,係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副司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