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縣城功能定位 推進縣域城鎮化建設
作者:房宏琳(黑龍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秀萍(黑龍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指出,縣城是我國城鎮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關(guan) 鍵支撐。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對於(yu)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構建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意義(yi) 重大而深遠。
縣級城市承載著我國城鄉(xiang) 發展的多項重要功能
至2021年底,我國縣域常住人口7.4億(yi) 人,占全國人口總量的52%;縣城及縣級市的城區人口合計2.5億(yi) 人,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27.5%。當前階段,縣級城市承載著我國城鄉(xiang) 發展的多項重要功能。
縣城是進一步提高我國城鎮化水平的著力點。2021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4.7%,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jin) 46.7%,兩(liang) 組數據的差距來自農(nong) 民工就業(ye) 與(yu) 戶籍的分離。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有利於(yu) 促進農(nong) 民工就近城鎮化,實現“可進可退”,即“進”可從(cong) 事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退”可回歸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甚至可以實現兩(liang) 方麵兼顧。農(nong) 村居民對本地區縣級城市環境更熟悉,定居縣城能夠更快融入城市生活。當前,多數農(nong) 民工在城市就業(ye) 的地點不穩定,他們(men) 中絕大多數不僅(jin) 不會(hui) 在城市購買(mai) 住房,而且會(hui) 盡力壓縮生活物品方麵的消費,以防止搬家帶來的不便和浪費。如果縣城的城鎮化建設有了顯著提升,就會(hui) 有大量農(nong) 民工定居縣城,由於(yu) 居住和就業(ye) 穩定,他們(men) 中絕大多數會(hui) 買(mai) 房、買(mai) 車、買(mai) 各類生活用品,從(cong) 而釋放出巨大消費潛力。因此,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應是我國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的主要著力點,也是我國擴大內(nei) 需的潛力所在。
縣城是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的主要定居地。近年來,我國農(nong) 民工老齡化速度在加快。2021年我國2.93億(yi) 農(nong) 民工的平均年齡為(wei) 41.7歲,比2015年提高3.1歲;50歲以上農(nong) 民工數量占比達到27.3%,比2015年增長近10個(ge) 百分點。農(nong) 民工主要從(cong) 事重體(ti) 力勞動,年齡超過50歲時非農(nong) 就業(ye) 機會(hui) 將會(hui) 大幅減少,進而麵臨(lin) 居住地選擇問題。定居縣城能夠滿足絕大多數農(nong) 民工購房、就業(ye) 、照顧家庭、教育子女的需求,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較高,因此成為(wei) 絕大多數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後的選擇。從(cong) 統計數據看,近幾年選擇在本地就近就業(ye) 的中老年農(nong) 民工比例明顯增加,2021年本地農(nong) 民工平均年齡46.0歲,而外出農(nong) 民工平均年齡僅(jin) 36.8歲,本地農(nong) 民工數量比2015年增長了11%,同期外出農(nong) 民工的數量僅(jin) 增長1.8%。特別是“80後”農(nong) 民工,絕大多數選擇留在縣城從(cong) 事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少數人返鄉(xiang) 從(cong) 事種植養(yang) 殖業(ye) ,並主要選擇就業(ye) 在農(nong) 村、居住在縣城的模式。
縣城是三次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落腳點。為(wei) 補齊現代化建設中的“三農(nong) ”短板,提高農(nong) 業(ye) 的經濟效益、增加農(nong) 民的收入,我國大力倡導農(nong) 業(ye) 與(yu) 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能夠解決(jue) 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保存問題,減少農(nong) 業(ye) 的市場風險。如果農(nong) 民能夠通過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等組織參與(yu) 到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環節,還可以獲得加工業(ye) 環節的部分收益,從(cong) 而增加經濟收入,因此,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被認為(wei) 是實現一、二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主要路徑。縣城一端連接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另一端連接消費市場,有利於(yu) 聚集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chan) 要素,是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最適合的區域,是一、二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重要落腳點。縣城也是發展休閑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服務業(ye) 的重要供應地,比如景點周邊的縣城往往都是鄉(xiang) 村旅遊住宿、餐飲服務的重要供應地。以休閑農(nong) 業(ye) 與(yu) 鄉(xiang) 村旅遊業(ye) 的發展帶動農(nong) 產(chan) 品的銷售,已成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與(yu) 第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
縣城是當前我國釋放經濟活力的重點區域。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具有不同的發展優(you) 勢,眾(zhong) 多縣級城市的經濟類型豐(feng) 富多樣,這使得縣域經濟具有很強的發展活力。位於(yu) 城市群和都市圈範圍內(nei) 或周邊的縣城,可以借助地理位置優(you) 勢承接大城市的人口、產(chan) 業(ye) 和功能,享受到大城市發展的正外部效應,在大城市的市場拉動作用下不斷釋放自身經濟活力。具備先進製造、商貿流通、文化旅遊等專(zhuan) 業(ye) 功能的縣城,可以借助自身特色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發展特色經濟,通過差異化競爭(zheng) 釋放發展活力。位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主產(chan) 區內(nei) 的縣城,可以成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集聚區,重點吸納縣域內(ne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為(wei) 服務“三農(nong) ”提供有效支撐,並在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釋放發展活力。位於(yu) 重點生態功能區內(nei) 的縣城,能夠承接生態超載地區的人口轉移,發展綠色生態產(chan) 業(ye) ,為(wei) 保護修複生態環境、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撐,在實現綠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釋放發展活力。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著力點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理念,尊重縣城發展規律,統籌縣城生產(chan) 、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因地製宜補齊縣城發展的短板弱項,提升縣城發展質量。
一體(ti) 化規劃縣級城市和鄉(xiang) 村建設,通過兩(liang) 輪驅動實現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一方麵,立足本地區資源區位條件、環境承載能力、產(chan) 業(ye) 基礎、功能定位,一體(ti) 化規劃縣城與(yu) 鄉(xiang) 村建設,包括城市區域規劃、城鄉(xiang) 建設規劃、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等,明確城鄉(xiang) 整體(ti) 發展思路。另一方麵,完善鄉(xiang) 村人居環境建設,滿足老年農(nong) 民更願意在鄉(xiang) 村居住的需求。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xiang) 村延伸覆蓋,統籌城鄉(xiang) 路網和交通係統建設,鼓勵發展城鄉(xiang) 聯動建設項目,推進建設鄉(xiang) 村旅遊路產(chan) 業(ye) 路;統籌城鄉(xiang) 排水防澇設施建設,逐步推動市政供水供氣供熱向城郊村延伸。加強縣城與(yu) 鄉(xiang) 村一體(ti) 化規劃,實現城鄉(xiang) 基礎設施功能互補、環境共建,最大限度實現城鄉(xiang) 資源共享。
推動縣城建設全麵提檔升級,提高縣城的綜合承載能力。推進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建立嚴(yan) 格的農(nong) 產(chan) 品衛生監測體(ti) 係,整治城市環境衛生死角,實施城鄉(xiang) 統籌的汙水收集處理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補齊縣級城市公共衛生短板。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完善養(yang) 老院、幼兒(er) 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健全全民健康保障、全民健身、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工程,提升縣城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質量。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麵,統籌城鄉(xiang) 教育、醫療服務建設,加快城鄉(xiang) 教育、醫療聯合發展,以滿足縣城人口對就業(ye) 、居住、教育、醫療等各類服務的需求,提高縣城綜合承載能力。
以發展二、三產(chan) 業(ye) 為(wei) 重點,引導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縣域經濟發展。縣城的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都離不開社會(hui) 資本的支持。與(yu) 鄉(xiang) 村相比,縣城能夠聚集更多現代生產(chan) 要素,提供更加便利的發展條件,對社會(hui) 資本的吸引力更強,更有利於(yu) 推進三次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為(wei) 吸引更多更好的社會(hui) 資本,縣城和鄉(xiang) 村都要加大力氣優(you) 化營商環境,引導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ti) 參與(yu) 三次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一方麵引導他們(men) 下鄉(xiang) 建立綠色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另一方麵支持引導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參與(yu) 縣級二、三產(chan) 業(ye) 發展。以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和服務業(ye) 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重點,建設城鄉(xiang) 聯結的冷鏈物流設施,讓縣城成為(wei) 承載城鄉(xiang) 要素跨界配置的有效載體(ti) ,成為(wei) 三次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的落腳地,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民就業(ye) 兼業(ye) 的主要選擇地;支持落戶企業(ye) 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jia) 值鏈,重點發展經濟效益高、就業(ye) 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chan) 業(ye) ;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模式,鼓勵中央企業(ye) 等參與(yu) 縣城建設。
以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為(wei) 方向,構建內(nei) 涵更加豐(feng) 富的縣域產(chan) 業(ye) 體(ti) 係。目前多數縣城產(chan) 業(ye) 發展滯後,存在產(chan) 業(ye) 數量少、規模小、層級低、工業(ye) 不夠發達、服務業(ye) 不夠興(xing) 旺、產(chan) 業(ye) 體(ti) 係較為(wei) 單一等問題。由於(yu) 產(chan) 業(ye) 不發達,提供的就業(ye) 機會(hui) 少,導致縣城很難留住人才。為(wei) 推進縣城發展,必須以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為(wei) 方向,以產(chan) 業(ye) 升級為(wei) 抓手,以人才配置為(wei) 重點,將當地資源稟賦、特色文化與(yu) 經濟發展相融合,大力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加工業(ye) 和服務業(ye) ,建成具備地方特色的主導產(chan) 業(ye) ,延長和拓寬產(chan) 業(ye) 鏈,完善產(chan) 業(ye) 配套設施,夯實縣城產(chan) 業(ye) 基礎。
推進綠色發展和科技發展,讓“生態宜居、方便智慧”成為(wei) 縣級城市的名片。縣城的建設必須堅守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宜居”作為(wei) 首要建設目標。發揮縣級城市後發優(you) 勢,借鑒現代城市建設經驗,利用現有高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軟硬件係統,將縣城打造建設成為(wei) 智慧型城市,不斷縮小與(yu) 大城市的發展差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