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夯實基礎 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08-18 10:01:00來源: culture.gmw.cn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基礎上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ge) 五年,也是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的關(guan) 鍵時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們(men) 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強文化建設不僅(jin) 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總體(ti) 布局和戰略布局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對於(yu)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夯實文化強國建設基礎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yi)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為(wei)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開創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全新局麵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wei) 錨定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目標的第一個(ge) 文化發展五年規劃,《規劃》係統謀劃“十四五”時期文化發展的重點目標任務、重要政策舉(ju) 措和重大工程項目。

  第一,深化理論研究和建設,強化思想理論武裝。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規劃》提出加強對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整體(ti) 性係統性研究、學理性闡釋和學科性建設,堅持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武裝全黨(dang) 、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第二,加強新時代思想道德建設和群眾(zhong) 性精神文明創建,培育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規劃》提出把宣傳(chuan) 、教育、引導和服務群眾(zhong) 結合起來。《規劃》針對網絡化數字化的時代特點,提出加強網絡文明建設。

  第三,鞏固壯大主流輿論,匯聚奮進新征程的強大正能量。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輿論生態、媒體(ti) 格局和傳(chuan) 播方式。《規劃》提出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jia) 值取向,構建網上網下一體(ti) 、內(nei) 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不斷增強新聞輿論傳(chuan) 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規劃》提出加快推進媒體(ti) 深度融合發展,建立以內(nei) 容建設為(wei) 根本、先進技術為(wei) 支撐、創新管理為(wei) 保障的全媒體(ti) 傳(chuan) 播體(ti) 係。

  第四,堅持高質量發展導向,擴大優(you) 質文化供給。2021年,按年平均匯率折算,我國人均GDP為(wei) 12551美元;中等收入群體(ti) 已超過4億(yi) 人。與(yu) 之相伴生的是人民群眾(zhong) 更加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擴大優(you) 質文化供給迫在眉睫。

  一是倡導高質量的文化文藝創作生產(chan) 。《規劃》強調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通過完善引導激勵機製,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規劃》提出實施網絡精品出版等計劃,加強和創新網絡文藝評論,加強版權保護和開發利用等舉(ju) 措,鼓勵引導網絡文化創作生產(chan) 。二是強調科技賦能、數字驅動。《規劃》提出把先進科技作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戰略支撐,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創新體(ti) 係;提出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建設為(wei) 抓手,加快文化產(chan) 業(ye) 數字化布局,重塑文化發展模式。三是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強調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

  第五,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規劃》提出加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闡釋。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規劃》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

  革命文化是激勵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規劃》提出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係統梳理闡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譜係。

  《規劃》提出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係統推進保護傳(chuan) 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重點基礎工程,完善國家文化公園管理體(ti) 製,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

  第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保障好人民群眾(zhong) 文化權益。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覆蓋質量不高、服務效能不足、城鄉(xiang) 基層短板突出等問題。《規劃》以推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一體(ti) 建設為(wei) 抓手,著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麵和實效性。

  一是強調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規劃》提出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要求,著力補齊短板;提出豐(feng) 富老年人、進城務工人員、農(nong) 村留守婦女兒(er) 童、殘疾人的公共文化供給,保障特殊群體(ti) 的基本文化權益。二是以數字化賦能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規劃》提出打通各層級公共文化數字平台。《規劃》提出把服務城鄉(xiang) 基層特別是農(nong) 村作為(wei) 著力點,不斷縮小城鄉(xiang) 之間的數字鴻溝。三是以體(ti) 製機製創新提升效能。《規劃》提出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機構運行與(yu) 縣級融媒體(ti) 中心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相銜接。《規劃》提出深入推進政府購買(mai) 服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hui) 化發展、專(zhuan) 業(ye) 化運營,以社會(hui) 化激發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活力。

  第七,銜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形成點線麵結合、東(dong) 中西呼應、城鄉(xiang) 均衡協調的文化發展空間格局。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ti) 製機製。《規劃》明確提出“文化發展空間格局”的概念,要求優(you) 化城鄉(xiang) 和區域文化資源配置,促進文化更平衡更充分發展。

  一是銜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提出推進區域內(nei) 文化協同發展機製,整體(ti) 提升區域文化建設水平。二是針對推動東(dong) 部地區以創新引領文化發展,加大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區以及東(dong) 北等老工業(ye) 基地文化發展,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文化發展,提出健全合作互助、扶持補償(chang) 機製,形成相互促進、優(you) 勢互補、融合互動的區域文化發展格局。三是提出完善以城帶鄉(xiang) 、城鄉(xiang) 融合的文化發展體(ti) 製機製,加快城鄉(xiang) 間文化要素雙向流動,形成以點帶麵、特色鮮明、優(you) 勢互補、均衡配置的城鄉(xiang) 文化發展新格局。

  針對城市文化建設,《規劃》提出強化各類規劃中文化建設的剛性約束。《規劃》高度重視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提出創新支持和激勵方式,將優(you) 秀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鄉(xiang) 村永續發展的優(you) 質資產(chan) 。

  第八,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規劃》提出統籌推進對外宣傳(chuan) 、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不斷增強國際傳(chuan) 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qin) 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文共同體(ti) 。

  《規劃》發布後,要著重抓好落地實施,保障各項目標和重點任務如期完成,推動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為(wei) 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開好局、起好步、夯實基礎,為(wei) 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全局提供磅礴的力量源泉。

  (作者:楊永恒,為(wei)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