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紅醫精神”培養出“最美醫生”

發布時間:2022-08-22 15:5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哥哥,你好帥,我們(men) 一起繼續加油吧。等我長大了找你玩喲!”在8月19日下午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最美醫生”記者見麵會(hui) 上,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丁仁彧播放了這段語音。丁仁彧說,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醫師節禮物。

  8月19日是第五個(ge) 中國醫師節。近日,中宣部和國家衛健委向全社會(hui) 發布2022年“最美醫生”名單,80後醫生丁仁彧名列其中。在見麵會(hui) 上,丁仁彧分享了這段語音背後的故事。

  2020年2月2日,丁仁彧等150名醫務工作者組成遼寧援鄂重症醫療隊奔赴武漢。他們(men) 在武漢奮戰56個(ge) 日夜,救治129名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急危重症患者小飛是讓丁仁彧印象最深的。小飛當時35歲,女兒(er) 僅(jin) 4個(ge) 月大,他的妻子每次給醫生打電話都哭著拜托一定要想辦法把她的丈夫救過來。

  小飛被轉到重症隔離病房的時候,病情比較危重且進展特別快,雙肺有“磨玻璃”樣陰影,很快就出現“白肺”,後來又出現氣胸。丁仁彧及其隊員先後給小飛進行了經口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同時進行了俯臥位通氣和胸腔閉式引流術。但這些救治措施還是不能讓小飛的血氧飽和度提高。後來,醫生給小飛上了體(ti) 外膜肺氧合(ECMO),同時成立ECMO救治小組和特護小組。丁仁彧說:“我們(men) 所有隊員都有一個(ge) 共同的目標和信念,就是一定要讓他活。”

  救治的過程中,小飛出現了感染性休克、多髒器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多部位血栓、腦出血等一係列危及生命的並發症,ECMO先後用了26天。雖然病情凶險,但是經過醫務人員的努力,小飛被一次又一次地從(cong) 死亡線上拉回來,最終轉危為(wei) 安。

  小飛的救治過程,是丁仁彧所在的重症醫療隊在武漢以及後期抗疫工作的縮影,充分體(ti) 現了醫護人員對生命至上的不懈追求。

  在中國醫師節的前一天,小飛的妻子和3歲的女兒(er) 給丁仁彧送去了節日祝福,孩童稚嫩而真誠的聲音讓丁仁彧再次體(ti) 會(hui) 到作為(wei) 醫生的成就感。

  回憶起學醫的原因,丁仁彧說,上初三的時候,爺爺因為(wei) 胃癌去世了,當時他就有一種想法,將來要成為(wei) 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所以他高考填誌願的時候就選擇了中國醫科大學。

  中國醫科大學是一所由紅軍(jun) 創辦的學校,其前身為(wei) 1931年創建於(yu) 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軍(jun) 醫學校,1940年在延安,由毛澤東(dong) 同誌提議正式更名為(wei) 中國醫科大學。丁仁彧說,在學校裏感受最多的就是“紅醫精神”,他在入學第一天就知道,毛澤東(dong) 在延安為(wei) 中國醫科大學第十四期畢業(ye) 生題詞“救死扶傷(shang) ,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yi) ”。

  丁仁彧坦言,當初對毛主席的題詞理解不是很深刻,伴隨著這麽(me) 多年的從(cong) 醫經曆,這句話已經逐漸成為(wei) 自己的座右銘。他解釋說,“紅醫精神”包含的內(nei) 涵非常豐(feng) 富,裏麵既有政治堅定,是一種理想和信念;同時有救死扶傷(shang) ,是一種初心和責任;還有技術優(you) 良,精益求精,代表一種工作的作風。

  “可能在戰爭(zheng) 年代,這種精神主要是不怕犧牲,冒著槍林彈雨救治傷(shang) 員,醫治窮苦的百姓。但是在新時代,‘紅醫精神’要求我們(men) 始終把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我們(men) 的老校友、‘七一勳章’獲得者辛育齡院長和吳天一院士,都是我們(men) 學習(xi) 的榜樣,他們(men) 用一生踐行了什麽(me) 是‘紅醫精神’。”丁仁彧說。

  作為(wei) 一名ICU醫生,丁仁彧每天麵對的都是生死一線的患者。丁仁彧說,救治小飛時沒有想太多,就是覺得他特別年輕,要想盡一切辦法把他救過來。之所以有這個(ge) 信念,也離不開日常的工作積累,“因為(wei) 平時有這種經驗,比小飛病重的都救過來了。”他表示,對年輕人來說,“還是要踏踏實實把平時的工作做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就能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為(wei) 國家做一點事情。”

  今年4月,丁仁彧及其團隊救治的一位患者離世了,“團隊用了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也沒有把患者從(cong) ‘死神’那裏奪過來。但是特別讓我感動的是,患者去世之後,家屬還發來短信感謝我。”丁仁彧說,那一刻,自己感到做得還不夠,今後要努力工作,想辦法把更多這樣的患者救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