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肥,桑葉長,水鄉是吾鄉
【青春之我】
作者:磨崢傑
湖光瀲灩,桑葉沃若。
這就是湖州桑基魚塘係統的美景。何其有幸,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這美景中。
2019年,我開始負責南潯桑基魚塘的管理工作。初來乍到,老同事們(men) 四處帶著我熟悉桑基魚塘的有關(guan) 情況,他們(men) 帶領我參觀了浙江湖州桑基魚塘係統曆史文化館。
磨崢傑,80後,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水利)辦公室工作人員,主要負責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及桑基魚塘係統管理工作。
完全是一次震顫心靈的學習(xi) 之旅,完全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養(yang) 蠶繅絲(si) 、魚桑相生的內(nei) 容看得我眼花繚亂(luan) 。每一處細節都連通係統工程,哪怕一個(ge) 參觀者簡單的問題“蠶繭外層的絲(si) 線為(wei) 什麽(me) 是淡黃色的”,也意味著講解者要在桑基魚塘係統的知識海洋裏“泡過”“遊過”,才能講得清楚。
在負責桑基魚塘管理工作之前,我隻知道湖州的桑基魚塘曆史悠久,但我從(cong) 未思考過它為(wei) 何能傳(chuan) 承至今、它為(wei) 何有如此高的經濟和生態價(jia) 值。在學習(xi) 中、在工作實踐中、在與(yu) 院士專(zhuan) 家的交流中,我抓住一切機會(hui) 充實和提高自我。三年來,我有了一些新的體(ti) 悟。
從(cong) 2500年前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祖先在長期的生產(chan) 勞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men) 所見到的桑基魚塘係統。
所謂桑基魚塘,就是“塘基植桑、桑葉喂蠶、蠶沙養(yang) 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態循環模式。我相信曆史上一定也出現過許多農(nong) 業(ye) 耕作模式,但桑基魚塘的模式傳(chuan) 承至今。我認為(wei) 其中關(guan) 鍵的一點,在於(yu) 它“零汙染”的特征。
桑基魚塘係統取材於(yu) 自然,用物於(yu) 自然,又回歸於(yu) 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和理念始終深植在祖先的生產(chan) 實踐中。兩(liang) 千多年前,我們(men) 的祖先用智慧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兩(liang) 千多年後這筆寶貴的財富到了我們(men) 手裏,我們(men) 理應珍視它,從(cong) 中汲取營養(yang) ,讓其所蘊含的可持續之“道”為(wei) 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增添助力。
我是大山裏長大的孩子,故鄉(xiang) 的山水養(yang) 育了我。我走出大山,到城市求學,可是我依然對田園生活有無限的向往。畢業(ye) 後,我來到水鄉(xiang) 湖州,工作幾經變動,我最終與(yu) 桑基魚塘係統結緣。吾心安處是吾鄉(xiang) ,我願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綻放青春。
(光明日報記者殷澤昊、王美瑩采訪整理)
(本期選題支持:陳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