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實踐,述學立論為人民
【專(zhuan) 家視角】
作者:王曉兵(北京大學中國農(nong) 業(ye) 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年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並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成為(wei) 黨(dang) 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同時也是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深入鑽研的重要課題。在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學者們(men) 始終心係黨(dang) 和國家需求,把自身的學術追求與(yu) 時代發展深度融合,將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成果運用到實際中。
我國知識分子素有“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的使命擔當。在波瀾壯闊的偉(wei) 大實踐中,當代學者是時代風雲(yun) 的“觀察者”,更是基層實踐的“參與(yu) 者”。在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深入基層一線,走街串戶、實地考察,了解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需求,挖掘我國鄉(xiang) 村獨特的發展潛力。奉獻國家、服務人民,是他們(men) 的治學初衷;嚴(yan) 謹務實、精益求精,是他們(men) 的奮鬥底色。
田野調查是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式,結合自身領悟及上述故事給予的啟發,我認為(wei) ,有兩(liang) 個(ge) 重點亟待把握。
首先,“俯下身、沉下心”地投入調查,切勿走馬觀花、蜻蜓點水。隻有察實情、求真知,了解宏觀政策與(yu) 基礎實踐如何對接,才能更有底氣地站在講台上,更有信心地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建言獻策。其次,堅持以問題為(wei) 導向,將人民置於(yu) 首位開展田野調查。隻有真正把握民之所需、民之所望,才能找準實踐的切入點,把握政策的落腳點。
在現實中,我們(men) 看到很多學者已經行動起來。他們(men) 是中國學者深入基層、參與(yu) 實踐的典型代表與(yu) 集中縮影,以個(ge) 體(ti) 和團隊的力量,在鄉(xiang) 土中國聚起一團團熾烈火焰,照亮星辰大海,照亮開闊前程。
作為(wei) 一位研究農(nong) 業(ye) 政策的學者,我也一直將“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作為(wei) 自己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我所在的北京大學中國農(nong) 業(ye) 政策研究中心,一直倡導、激勵科研人員積極深入一線,開展跟蹤調研,以一手資料為(wei) 基礎,為(wei) “三農(nong) ”決(jue) 策提供科學依據和研究支撐。
多年來,我親(qin) 眼見證了中國鄉(xiang) 村從(cong) 擺脫貧困到走向振興(xing) 的巨大變遷,也更加鞭策自己篤定心中信念:立足國情、腳踏實地,為(wei) 黨(dang) 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把學問真正寫(xie) 進群眾(zhong) 心坎裏,把文章深深印刻於(yu) 大地之上。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王勝昔、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