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的筆觸為時代存真為人民放歌
作者:薑春(江蘇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5點希望:心係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堅守人民立場,書(shu) 寫(xie) 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jia) 值。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新時代偉(wei) 大實踐,在火熱的生活現場汲取營養(yang) ,努力奉獻精品力作,為(wei) 時代存真,為(wei) 人民放歌。今年年初中宣部出版局啟動“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shu) 薦讀活動,每月向社會(hui) 推薦重點主題圖書(shu) ,其中有不少文學作品,包含報告文學、長篇小說、兒(er) 童文學等。它們(men) 注重“從(cong) 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抒寫(xie) 了中國人民的奮鬥之誌、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從(cong) 不同層麵展現了新時代的蓬勃生機。
圍繞時代的新氣象新風貌進行藝術創造
熱忱描繪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是當代文學的一項重要使命和目標追求。當然,文學不能概念化、抽象化地表現時代,而是要深入生活、貼近人民,選取最能反映新時代新變化的獨特素材和熱點話題進行藝術創造,讓讀者在審美的熏陶中讀懂時代、看懂國情。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曆史性地解決(jue) 絕對貧困問題,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值得大書(shu) 特書(shu) 。報告文學《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追蹤援青人的足跡,通過記敘個(ge) 性化、典型化的人物故事,以小見大地描寫(xie) 了廣大援青人的實幹作風與(yu) 工作業(ye) 績。作品在敘事中注重大美青海的背景營造,巧妙地反映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共同富裕的時代主題。
文學反映新時代脫貧攻堅偉(wei) 業(ye) ,不僅(jin) 要書(shu) 寫(xie) 經濟上擺脫貧困,更要表現廣袤鄉(xiang) 村的社會(hui) 變革與(yu) 精神洗禮。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紮根於(yu) 寧夏西海固大地,以某種現場性和直觀性,記錄了脫貧攻堅事業(ye) 中湧現出的眾(zhong) 多時代新人,以及他們(men) 身上閃耀的時代精神光芒。小說《花開如海》寫(xie) 的是一個(ge) 派駐到春樹坪村的脫貧攻堅“尖刀班”的故事,描繪了一群生活環境不同、性格各異、人生誌向有別,為(wei) 脫貧事業(ye) 奉獻青春力量、揮灑青春汗水的新時代青年形象。作品在人物設置、矛盾衝(chong) 突、場景描寫(xie) 、敘述方式等方麵,嚐試運用一些新的表現手段與(yu) 形式,努力避免同類題材創作上的同質化和模式化,提升了文學作品的可讀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yi) ,是文學描繪新時代進程繞不開的話題。這類題材的創作注意角度的選擇、形式的設計與(yu) 意境的營造。《秘境回聲》是一部以美麗(li) 而又神秘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為(wei) 背景、表現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的兒(er) 童小說。作品以兩(liang) 個(ge) 男孩守護雨林、監測剛成年離群的海南長臂猿“剛子”為(wei) 主線,將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融入探險、科普等內(nei) 容,同時配以優(you) 美的手繪插圖,充滿童心和想象力,散發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讓讀者在領略生物多樣性的多重魅力中,認識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作者充分調動且融入了自己的童年記憶、生活積累與(yu) 真切體(ti) 驗,為(wei) 新時代的鄉(xiang) 土家園書(shu) 寫(xie) “誌”與(yu) “傳(chuan) ”,抒寫(xie) 了祖國的山河之美和時代之變。
聆聽曆史足音,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
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中華兒(er) 女火熱的奮鬥曆史,匯聚起來就是一部人民史詩。文學隻有紮根人民,才能進行無愧於(yu) 時代的藝術創造,才能成功書(shu) 寫(xie) 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文學創作要注意多角度、多形式、多層次切入曆史,既要尊重曆史、熱愛人民,又要生動形象、風格鮮明。
紅色經典與(yu) 故事記錄著中國人民從(cong) 苦難中奮起、坎坷而前行的曆史,如同鮮豔的旗幟,標示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高度與(yu) 信仰底色,更是嘹亮的號角,激勵著人民大眾(zhong) 沿著民族複興(xing) 的大道堅定前行。對於(yu) 這類題材,文學發揮自身以藝釋史、以藝明理、以藝增信的優(you) 勢,深化紅色題材與(yu) 藝術表達之間的美學聯係,進行有深度、有溫度的審美創造。《品味紅色經典》以當代視角揭示經典永流傳(chuan) 的精神密碼,由文藝大家名家、革命後代、文藝後輩及專(zhuan) 家學者,回憶講述或權威解讀30餘(yu) 部紅色文藝經典,追溯它們(men) 誕生的曆史細節,重溫它們(men) 帶給人們(men) 的經典形象和意象。作品堅持曆史的“大敘事”、細節的“微表達”、事件的“深邏輯”,在曆史邏輯中展開藝術想象,達到了文學價(jia) 值、審美價(jia) 值和史料價(jia) 值兼具的藝術效果。
文學對人民群眾(zhong) 的書(shu) 寫(xie) 、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隻有觸及人的靈魂,才能引起思想共鳴。小說《千裏江山圖》書(shu) 寫(xie) 了20世紀30年代上海驚心動魄的隱秘戰爭(zheng) ,刻畫了一群掩去姓名、藏起過往、躬身入局的革命青年形象。作品運用多層次的敘事結構與(yu) 戲劇化的敘述方式,賦予小說人物以合理真實的人性邏輯,洞察極端環境下人物充滿矛盾、複雜糾葛的內(nei) 心世界。整部小說節奏明快,富有層次感,情節密度高,語言動感強,故事在諜戰懸疑的驚心動魄中飛速推進。
中國人民從(cong) 爭(zheng) 取民族獨立到實現國家富強所走過的艱辛而又光輝的曆程,離不開黨(dang) 的領導。文學創作準確把握兩(liang) 者的血肉聯係,書(shu) 寫(xie) 黨(dang) 與(yu) 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鬥的曆史。報告文學《新長征 再出發》以長征集結出發地於(yu) 都為(wei) 視角,重溫兩(liang) 萬(wan) 五千裏長征的偉(wei) 大壯舉(ju) ,展現新時代黨(dang) 員幹部在脫貧攻堅最前沿的拚搏奮鬥,記錄這裏的人民如何跟隨黨(dang) 的領導擺脫貧困,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過上幸福生活的動人故事。作品通過曆史映照現實,具有縱深感,富有穿透力,生動書(shu) 寫(xie) 了黨(dang) 和人民心連心的溫情,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內(nei) 涵。
讓英雄形象立體(ti) 感人、平易近人
英雄是一個(ge) 國家光輝曆史的記憶,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文學創作有血有肉地刻畫人物,讓英雄形象立體(ti) 感人、平易近人。平凡造就偉(wei) 大,英雄出自人民。文學可以選取普通的英雄群體(ti) 作為(wei) 書(shu) 寫(xie) 對象,從(cong) 現實的生活與(yu) 真實的曆史出發,在平凡中發現偉(wei) 大,在質樸中發現崇高。這就需要以高於(yu) 生活的標準來提煉生活、設計情節、描寫(xie) 人物。報告文學《血脈》講述了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上萬(wan) 名建設者克服重重挑戰,用心血、智慧在東(dong) 江和香江之間搭建起一條香港供水生命線,彰顯了建設者群體(ti) 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與(yu) 奉獻精神。作品在敘述東(dong) 深供水工程建設、擴建及改造曆史的同時,穿插從(cong) 建設者群體(ti) 代表人物視角出發的細節描述,謀篇布局合理,語言自然樸實,具有較強的文學感染力。報告文學《向死而生》以紅軍(jun) 長征生死存亡的湘江血戰為(wei) 背景,運用曆史時空與(yu) 現實時空交替切換、宏大場麵與(yu) 具體(ti) 細節相結合的創作手法,既從(cong) 宏觀視角追溯了紅軍(jun) 戰士“革命理想高於(yu) 天”的堅定信仰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ju) ,又細致入微地講述了當代廣西人民賡續精神血脈、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精彩故事。
一個(ge) 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ge) 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文學創作努力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表現英雄成長與(yu) 造就的曆史必然。小說《金珠瑪米小紮西》講述了藏族牧童小紮西從(cong) 被哨兵們(men) 救助的孤兒(er) 成長為(wei) 勇敢的金珠瑪米的故事,通過典型環境的描寫(xie) ,建構出令人身臨(lin) 其境的空間感,給讀者創造沉浸式的閱讀氛圍。海拔5200米的冰雪高原,氣候惡劣、條件簡陋、生活艱苦,卻是一個(ge) 鋼鐵般的英雄邊防前沿陣地。這一典型環境推進了主人公的成長與(yu) 轉變,並以點帶麵,會(hui) 同哨所裏的所有官兵戰士,共同演繹了一場特殊環境與(yu) 特殊人物命運變化和發展的英雄詩篇。
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同文學價(jia) 值和藝術作用密切相關(guan) ,隻有創作出典型人物,文學作品才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報告文學《張桂梅》講述了一位基層教育工作者為(wei) 邊疆教育事業(ye) 拚搏奮鬥、助力少數民族女孩成長的故事,深情再現了一位鄉(xiang) 村教師依靠堅如磐石的意誌書(shu) 寫(xie) 的精彩人生,深刻反映了一位共產(chan) 黨(dang) 員把一切獻給黨(dang) 、獻給人民而無怨無悔的崇高境界。作品以第二人稱的視角娓娓道來,宛如作者與(yu) 主人公在促膝談心,又如給張桂梅寫(xie) 了一封無話不談的長信,構思精巧、文筆優(you) 美、催人淚下。
讓中國故事接地氣有文氣
五千多年中華文明薪火相傳(chuan) 、連綿不絕,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寶藏。文學充分擷取與(yu) 利用這一豐(feng) 富資源,進行審美的觀照和藝術的傳(chuan) 達,既接地氣又有文氣,“故事”的講述富有中國特色、體(ti) 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報告文學《望道》以《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為(wei) 主線,刻畫了以陳望道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仁人誌士對革命的上下求索和對信仰的不懈追求,飽蘸厚重曆史之墨,兼具生動文學之筆。曆史小說《覺醒年代》呈現了由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這三大曆史事件為(wei) 主體(ti) 構成的巨幅畫卷,藝術再現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熱血青年演繹出的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如歌歲月與(yu) 百態人生,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立的曆史必然性。作品敘事線索主次分明,脈絡清晰,刻畫曆史人物有根有據,是用心講述覺醒年代的壯麗(li) 篇章。
文學講述中國故事不僅(jin) 呈現中國篳路藍縷的過往與(yu) 輝煌燦爛的文明,也書(shu) 寫(xie) 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進步與(yu) 人民的精神風貌。北京冬奧會(hui) 的成功舉(ju) 辦,讓全球領略到中國獨特的魅力和風采。報告文學《中國冬奧》通過走訪國內(nei) 外多個(ge) 城市,采訪兩(liang) 百餘(yu) 位與(yu) 冬奧會(hui) 相關(guan) 的各界人士,全景記錄了北京冬奧會(hui) 從(cong) 醞釀、申辦到籌備的曆程。作品通過豐(feng) 富的事例和人物,呈現出三大冬奧賽區的建設奇跡,以及幾代中國冰雪健將為(wei) 國爭(zheng) 光的拚搏精神,落筆鮮活感人,筆端常帶感情,富有家國情懷。
新時代的審美要求與(yu) 欣賞習(xi) 慣,以及文學的傳(chuan) 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文學及時了解與(yu) 積極麵對這些新情況、新特點,有針對性地豐(feng) 富創作形式與(yu) 手段。《一起上冰雪:我的冬奧故事》為(wei) 央視大型微視頻紀錄片的同名圖書(shu) ,講述了30位普通中國人迎接冬奧的故事。作品以普通人的小切口,傳(chuan) 達出冬奧會(hui) 不僅(jin) 是冰雪健兒(er) 的盛會(hui) ,更是全體(ti) 中國人民為(wei) 之奮鬥的冬奧會(hui) ,展示了中國人民對冬奧的熱情和奉獻。作品將電視語言以文學的方式記錄與(yu) 書(shu) 寫(xie) ,每集均配有央視播出的二維碼,以中英文雙語對照形式呈現,是一本獨特的文字和視頻互動的作品,豐(feng) 富而立體(ti) 地詮釋了北京冬奧的精神內(nei) 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