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丹青:繪畫色彩之美

發布時間:2022-09-21 16: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黎獨清,單位: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在虎年央視春晚上,舞劇《隻此青綠》給觀眾(zhong) 留下了深刻印象,讓我們(men) 真切感受到中國傳(chuan) 統繪畫色彩之美。節目的創作靈感源自北宋畫家王希孟所繪的青綠山水畫作——《千裏江山圖》,“青綠”是繪畫的用色,色彩是繪畫作為(wei) 視覺藝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繪畫一詞實際上包含了造型與(yu) 色彩兩(liang) 層含義(yi) ,《說文解字》雲(yun) :“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繪,會(hui) 五采繡也。”由此可知,繪畫中的“畫”意為(wei) 描畫形體(ti) ,而“繪”最初指彩繡,後來有塗繪色彩之意。鑒於(yu) 色彩在繪畫中的重要作用,古人也以色彩的名稱來指代繪畫,稱之為(wei) “丹青”。丹與(yu) 青是古代畫作中兩(liang) 種常用的色彩,“丹”意為(wei) 紅色,也指一種鮮豔的紅色顏料——朱砂;“青”意為(wei) 青色,也指一種藍色顏料——石青。

  相比於(yu) 生活中常見的印刷品或電子圖像的色彩而言,繪畫色彩的獨特之處在於(yu) 其顯色材料——顏料的物質實體(ti) 性。繪畫的色彩是由無數的顏料顆粒共同呈現的,它們(men) 不僅(jin) 可視,同時也是可觸的。傳(chuan) 統繪畫顏料多源自自然界中的礦物與(yu) 動植物,如石青、石綠均屬天然礦物顏料,分別是由藍銅礦、孔雀石這類較為(wei) 珍貴的礦石加工製成。顏料的物質成分決(jue) 定了其性能。好的顏料往往具有更高的色彩品質,因而獲取上等原材料對於(yu) 傳(chuan) 統繪畫創作而言意義(yi) 非凡。

  “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雋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蜀郡之鉛華……”《曆代名畫記》中關(guan) 於(yu) 顏料產(chan) 地的記載,道出了唐代畫家所用朱砂、石青、石綠等顏料的主要來源。原材料經加工製得的顏料一般呈粉末狀,顆粒雖然微小,但要將其固定在畫麵上,必須通過具有黏性的物質作為(wei) 媒介。不同畫種所使用的媒介不同,如中國畫以膠作為(wei) 黏合劑,而油畫以幹性油作為(wei) 黏合劑,這使得國畫與(yu) 油畫顏料的性能有明顯差異。一方麵,同樣的顏料粉末混合在不同媒介中的顯色有所不同;另一方麵,不同媒介會(hui) 相應地衍生出不同的繪畫技巧,進而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不同畫種在色彩表現上的差異。

  勾線填色是作畫的基本方法之一,即先用墨色勾畫出輪廓,再沿著墨線所界定的形狀填入色彩,起形與(yu) 上色兩(liang) 個(ge) 步驟分開進行。西畫技法中與(yu) 勾填法相似的概念是間接畫法,一般先以素描方法畫出底稿,再進行上色。另一種常用的繪畫方法是沒骨法,與(yu) 勾填不同,沒骨法並不事先勾出輪廓,而是直接以色彩塊麵作畫,這種方法常用於(yu) 寫(xie) 意繪畫作品的創作中。西畫中與(yu) 沒骨法相似的是直接畫法,直接畫法省去了事先製作詳細素描底稿的步驟,作畫過程中需同時處理形體(ti) 和色彩問題。

  畫家在具體(ti) 施色時會(hui) 用到多種技法,中西繪畫在這方麵大體(ti) 相似,如在表現大麵積相同或相似色彩區域時可采用統染、平塗的方法;在刻畫局部的色彩變化時可采用分染、塑造的方法;在需要特殊肌理效果時則可采用瀝粉等綜合方法。作畫過程中常需混合不同顏料來得到特定色彩,最常用的調色方式是用畫筆在調色盤上直接混合,如將藍色與(yu) 黃色顏料混合能夠得到某種綠色。第二種方式類似於(yu) 濾鏡效果,利用不同顏料層次進行混合,如先畫一層黃色,再用透明的藍色顏料薄塗在黃色之上,底層黃色透過表層覆蓋的藍色而呈現出綠色,這種方法能夠表現出豐(feng) 富而微妙的色彩層次。第三種方式則類似於(yu) 馬賽克鑲嵌,將較小的色塊並置,如黃色與(yu) 藍色的色點相互摻雜,從(cong) 一定距離觀看時會(hui) 呈現出視覺上的綠色感。

  清代畫家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設色妙者無定法,合色妙者無定方。”繪畫作品的色彩麵貌豐(feng) 富多樣,色彩的調配沒有固定程式,用色的關(guan) 鍵在於(yu) 把握畫麵整體(ti) 的色彩關(guan) 係,而色彩關(guan) 係和諧與(yu) 否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對畫麵中不同色彩之間對比與(yu) 調和的控製。對比是指不同色彩的差異性,調和是指相似性。通過控製不同色彩之間對比與(yu) 調和的關(guan) 係,構成了變化萬(wan) 千的色彩組合形式。

  自古迄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繪畫作品在色彩表現上各具特色。以我國傳(chuan) 統山水畫為(wei) 例,依設色不同大體(ti) 分為(wei) 青綠、金碧、淺絳、水墨幾類。青綠山水畫在唐宋時期達到高峰,如《千裏江山圖》是北宋青綠山水畫代表作品之一,畫麵中山的主體(ti) 部分使用了石青與(yu) 石綠,輔以赭石底色相襯,高飽和度的藍、綠色與(yu) 飽和度較低的橙紅色之間形成美妙的對比,營造出絢麗(li) 的色彩效果。相似的藍、綠、紅色彩組合方式也常出現在如新疆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壁畫作品中。金碧相比青綠增加了金色,與(yu) 石青和石綠共同構成畫麵中的主要色彩,金色泛出的暖棕黃色與(yu) 藍綠冷色形成對比,呈現出“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

  明代畫家文徵明曾說:“餘(yu) 聞上古之畫,全尚設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綠;中古始變淺絳、水墨雜出。”這段話概括出我國古代繪畫設色由青綠向水墨發展的趨勢。文徵明認為(wei) 不同時代的繪畫作品各有所長,青綠設色的佳作屬於(yu) “神品”,而淺絳、水墨佳作可歸為(wei) “逸品”。淺絳設色以水墨勾皴為(wei) 主,輔以赭石等顏色薄染,相比於(yu) 青綠設色,淺絳減弱了畫麵中色相的對比,使之更趨近調和,表現出柔和、簡淡、素雅的視覺感受。唐宋以降,水墨隨文人畫的興(xing) 起而快速發展,水墨畫以墨色與(yu) 水調和,將色彩化繁為(wei) 簡,“運墨而五色具”,利用墨色的濃、淡、幹、濕等變化表現自然中的繽紛五彩,體(ti) 現出文人畫家淡泊雅逸的審美意趣。

  繪畫創作兼具描摹客觀現實與(yu) 表達主觀情感意圖兩(liang) 種訴求。自然界中的客觀物象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畫家需要在觀察研究自然的基礎上“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無論是南北朝時期《山水鬆石格》對色彩冷暖現象“炎緋寒碧,暖日涼星”的描述,或是北宋時期《林泉高致》中對不同季節水的色彩呈現出“春綠、夏碧、秋青、冬黑”這一規律的闡述,都體(ti) 現出古人對於(yu) 自然色彩細致入微的觀察;另一方麵,畫家主觀的感受與(yu) 思考在繪畫創作中同樣必不可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客觀自然為(wei) 藝術創作提供了色彩參照,但繪畫在描摹自然之外更需著意構建作品內(nei) 在的色彩秩序,在自然的基礎上融入主觀體(ti) 驗並進行整合,進而表現出對象的“意蘊”與(yu) “骨氣”。

  中西繪畫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雖不斷有交流互鑒,但在色彩理念和表現方式上各有其發展邏輯。西方繪畫在中世紀後期的用色方式與(yu) 我國青綠設色模式相似,作品中多使用石青、朱砂、金箔等材料,注重色相的對比。到了文藝複興(xing) 時期,西畫出於(yu) 對自然主義(yi) 視覺真實性的追求,發展出了在二維畫麵上表現三維空間錯覺的繪畫方法。描繪光影明暗是表現三維形體(ti) 和空間錯覺的重要手段,強烈的明暗反差能夠凸顯光感,營造出具有真實感的空間氛圍,這一時期繪畫作品大量使用黑、白和低飽和度的土色顏料來表現光影,相比中世紀繪畫,整體(ti) 色彩呈現出色相對比減弱、飽和度降低、明度對比增強的變化,形成了西方古典寫(xie) 實繪畫色彩係統。

  受到光學與(yu) 色彩科學的發展及外來藝術傳(chuan) 播等影響,十九世紀的西畫色彩麵貌再次發生改變,畫家們(men) 注意到光線和陰影顏色上的差異,了解到補色、同時對比、連續對比等色彩現象與(yu) 規律,形成了基於(yu) 光源色、物體(ti) 固有色與(yu) 反射光環境色相互作用的光色表現方法。如這一時期印象主義(yi) 畫家通過戶外寫(xie) 生來研究不同光線條件下的色彩變化,在作品中同時運用藍與(yu) 橙、紅與(yu) 綠等互補色彩,重新強調了色相的對比。十九世紀末,西方繪畫逐漸從(cong) 描繪客觀色彩轉向探索色彩作為(wei) 形式語言自身的表現力,畫家們(men) 開始更加自由地運用色彩來表達觀念與(yu) 情緒,相繼出現了野獸(shou) 主義(yi) 、表現主義(yi) 、抽象藝術等現代藝術流派,拓展了色彩表現的可能性,為(wei) 當下西方藝術紛繁多樣的色彩表現風格奠定了基礎。

  受限於(yu) 顏料和媒介的物質屬性,有的色彩會(hui) 隨時間而逐漸變化乃至消逝,正如秦陵兵馬俑出土時表麵鮮豔的色彩迅速暗淡剝落,古希臘純白的雕塑曾經也絢麗(li) 多彩,許多古代藝術作品的色彩已不複原初的模樣,今天人們(men) 欣賞時常需借助推斷和想象。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些作品往昔的色彩能夠完整重現,從(cong) 而讓觀者得以更為(wei) 充分地領略到前人的才思與(yu) 技藝。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