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追逐絢麗夢想(盛世華光)

發布時間:2022-10-08 17:17:00來源: 光明網

  追逐絢麗(li) 夢想(盛世華光)

  蔣 巍

  大年夜,在貴州大三線的廠區,一個(ge) 小女孩蹲下來,用火柴點燃了一枚鞭炮,然後捂著耳朵快速跑開,轟地一聲脆響,五彩繽紛的禮花在夜空中燦然開放……

  她就是童年時候的陳月巧。陳月巧對藝術的熱愛,是從(cong) 夏天的一隻蝴蝶和升空的禮花開始的。那以後,她一直走在時間之外,走在自己的興(xing) 趣裏,很安靜很專(zhuan) 心。身影拖曳得很長,從(cong) 山這邊到山那邊。20多年過去,驀然回首,這份熱愛為(wei) 她織就了一個(ge) 廣闊而絢麗(li) 的夢幻殿堂。世界與(yu) 她無關(guan) 時,便靜坐一旁,清秀,溫婉,微笑,與(yu) 月光輕聲細語。世界進入她的視野時,熱情,敏快,果決(jue) ,拿著手機霸氣十足地吩咐助手去辦各種事。

  在貴州,一位友人再三鼓動我去參觀一下陳月巧辦的個(ge) 人收藏博物館,就這樣我認識了陳月巧。

  陳月巧生在遵義(yi) 大山深處的航天基地。父親(qin) 生於(yu) 廣西柳州的壯族之鄉(xiang) ,當過工程兵。陳月巧在家中排行老三。鄰居家有一位繡娘,一手好針線活,讓巧兒(er) 分外著迷,放學後做完功課便跑到鄰家,看那位阿姨飛針走線。今天還是五顏六色的彩線團,過個(ge) 十幾天就變成翻飛蝴蝶、戲水鴛鴦、荷花綠葉,讓巧兒(er) 看得心醉神迷。一個(ge) 夏天的日子,媽媽到處喊7歲的巧兒(er) 回家吃飯,最後終於(yu) 在樓後的山坡上找到她,隻見她靜靜臥在草地上,小手捧著一束花。媽媽問她做什麽(me) ?巧兒(er) 說,我在等蝴蝶,等它落到我的花上,我就把它帶回家,讓阿姨照著它的樣子繡出來。媽媽笑了,說你應該跟阿姨學學手藝,以後自己就能把漂亮的蝴蝶繡出來了。後來,蝴蝶沒等到,卻等到她至今無法忘懷的彩色夢。她說:“媽媽的話啟發了我,我感覺,我一生的夢想就是等一隻蝴蝶。”

  也許是壯族基因決(jue) 定了陳月巧的愛好,她很快成了心靈手巧的小繡女。高考時她考進了貴州師範大學。陳月巧天生有語言才能,大二時英語就過了六級。陳月巧利用課餘(yu) 時間當家庭教師,賺來課時費,但她從(cong) 不買(mai) 什麽(me) 大牌和奢侈品,幾件普普通通的T恤和衣裙來回換。卡裏的積累越來越多,但她從(cong) 未想將來究竟做什麽(me) 。她的青春就像一隻蝴蝶,漫無目的地飛來飛去,還不知落在什麽(me) 地方。青春麽(me) ,就是用來夢想和等待的。

  穿在身上的神話

  改革開放後,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來中國觀光的很多,貴州尤其多。他們(men) 的主要目的,就是到少數民族村寨旅遊觀光,再買(mai) 些當地繡品帶回國。陳月巧是出色的英語翻譯,一傳(chuan) 十十傳(chuan) 百,她成了最忙的非專(zhuan) 職導遊兼導購。作為(wei) 從(cong) 小跟著鄰居阿姨學手藝的繡女,她的鑒賞目光和提供的參考意見當然是很專(zhuan) 業(ye) 的。哪些是一流的精品?哪些是獨具特色的?哪些是真正手工繡製的?她都能給出很權威的判斷,自然深受外國人的嘉許和歡迎。通過不斷地進村入寨,不斷地比對品評,少數民族繡娘們(men) 繡製的衣物、掛毯和飾品,猶如絢麗(li) 的藝術海洋,漸漸在陳月巧眼前展開。也許,這就是她一直等待的蝴蝶夢。

  少數民族五彩繽紛的服飾,是一個(ge) 神秘而獨特的無語世界,但一針一線都有情有意有聲音。回望歲月深處,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花早早開放,皇室貴胄和那些富有者皆以衣飾高貴華麗(li) 為(wei) 美,《尚書(shu) 》中就有“衣畫而裳繡”的記載。到了“萬(wan) 國來朝”的大唐盛世,衣飾更趨華美。到北宋年間,民生艱難,民間服飾便漸漸走了簡樸的路子。不過,西南的少數民族服飾卻與(yu) 中原背道而馳,愈來愈花樣迭出、鮮豔奪目。尤其生活在雲(yun) 貴高原上的各族同胞,許多男人以做玉雕、銀飾為(wei) 生,女人從(cong) 懂事起就跟著母親(qin) 學刺繡,用十幾年的工夫為(wei) 自己準備嫁妝。通過一代代的傳(chuan) 承、發展和創新,民間繡品愈來愈美妙、精致、華麗(li) ,一些獨創針法甚至隻傳(chuan) 親(qin) 女、不傳(chuan) 外人。每逢傳(chuan) 統節日,姑娘們(men) “全副武裝”,從(cong) 頭到腳裝飾起來,像一朵朵搖曳多姿的鮮花盛開在山寨裏。山裏是那樣封閉,少數民族女性服飾怎麽(me) 會(hui) 演進發展得愈來愈絢麗(li) 多彩?這似乎是一個(ge) 謎,一個(ge) 穿在身上的神話。

  我以為(wei) ,這大概與(yu) 大多數少數民族沒有文字有很大的關(guan) 係。蓋因沒有文字,他們(men) 便為(wei) 本民族創造了兩(liang) 部“史書(shu) ”:一部是世代口口相傳(chuan) 的民族史詩和民歌,另一部就是他們(men) 獨具特色而又複雜神秘的服飾。服飾上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符號、圖案,那些誇張變形的飛禽走獸(shou) 、花鳥蟲魚,有的是數千年流傳(chuan) 下來的部落圖騰,有的出自他們(men) 天然的唯美意識,有的則可能是他們(men) 為(wei) 印證同祖同宗、進行交流而留下的語言符號。所有的符號和圖案,組成了一部“天書(shu) ”,很可能深藏著天、地、人、神、鬼、仙相互溝通的密碼,暗示著他們(men) 的曆史、文化和心靈傾(qing) 訴,記錄著他們(men) 曾經的榮耀與(yu) 苦難、戰爭(zheng) 與(yu) 遷徙,每個(ge) 圖案或許都深藏著一個(ge) 已經遠去的故事。

  陳月巧說,繡品就是少數民族的血脈和心語。多少次陪著外國人進村入寨,陳月巧驚異地發現,在與(yu) 村民討價(jia) 還價(jia) 的過程中,外國人完全用不著翻譯。這證明了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曆史的,越是未來的。盡管語言不通,但外國人和村民都懂得這些繡品的意蘊和價(jia) 值,雙方打幾個(ge) 手勢,生意就可能成交了。

  走的地方多了,陳月巧看到一些古老而精美的繡品被外國人如獲至寶地買(mai) 走,她不由地暗暗感到心痛。中外文化交流當然是有益的相互補充和滋養(yang) ,但見到一件件珍貴繡品被美元或歐元收走,她還是感到心痛和遺憾。這本來就是她從(cong) 小的愛好,已經深入骨血。她想到,與(yu) 其讓外國人買(mai) 走,不如自己買(mai) 。於(yu) 是,她開始一件一件地買(mai) 繡品、買(mai) 衣服、買(mai) 銀飾,漸漸地不可自拔,更加如癡如狂地買(mai) 。隨著她的鑽研越來越深,眼界越來越寬,興(xing) 趣越來越廣,隻要見到古舊東(dong) 西她就忍不住要買(mai) :院外放的老磨盤,牆邊歪著的老水缸,吊腳樓的木格窗,老奶奶用的背娃兜,村姑用的花腰帶,蠟染或織錦的老被麵,上百年的小供桌和舊宮燈……她甚至先後買(mai) 了5棟山寨裏的古木老宅,可惜如今隻剩了兩(liang) 棟,其餘(yu) 的被拆了。

  大學畢業(ye) 後,陳月巧到貴陽中醫學院當了英語老師,所有收入都變成了她珍存的繡品和藏品。積蓄不夠用了,她便幫著家人打理生意,居然也做得風生水起,當然也經曆了諸多的艱難坎坷,唯一能讓她支撐下來的,就是少女時代那個(ge) 美麗(li) 的“蝴蝶夢”。隻要錢到手,立刻變成了大山深處、上百村寨裏的繡品和衣飾。陳月巧說:“不僅(jin) 因為(wei) 喜愛,更是為(wei) 了搶救!”

  10多年,她帶上司機、助手和向導,走遍了貴州省各個(ge) 州市,翻山越嶺進入數百個(ge) 村寨,有些村寨不隻去過三次、五次。遇到貧困家庭、有病的村民、生活負擔太重的繡娘、不能上學的孩子,她就多掏幾百甚至上千元,給予幫助。

  在一個(ge) 布依族村寨,她發現了一個(ge) 老水缸,是由一塊完整石頭雕琢出來的。她喜歡得不行,立即掏了1000元買(mai) 下,又用5000元的運費拉回貴陽,然後特地給那家運去一口新水缸。一顆善良而柔軟的心,其實也在默默做著扶貧幫弱的事情。

  在貴州,走村入寨的路大都掛在懸崖峭壁上。有一次遇上命懸一線的車禍,陳月巧和夥(huo) 伴們(men) 縮在車裏等了一整夜,等警察前來救援。警察天亮後終於(yu) 找到她們(men) 。

  收購、搶救的東(dong) 西越來越多,家裏放不下了。好在那些年貴陽的房價(jia) 還很低,陳月巧特意買(mai) 了一套商品房和一大堆木箱木櫃,也不裝修,買(mai) 回東(dong) 西就塞進去,一直頂到天花板。父母看在眼裏,連連搖頭哀歎:“咱家三姑娘走火入魔了。”

  那些年陳月巧一個(ge) 勁地買(mai) ,見了好繡品、老物件就走不動道兒(er) 。她漸漸名聲遠播,成了貴州省有名的收藏家,全省各地都有她交下的好友和“帶路人”。陳月巧傲嬌地說:“什麽(me) 名號我都不在乎,反正我肯定是貴州搞少數民族服飾收藏的第一代領軍(jun) 人,當然要加個(ge) ‘之一’。”

  最大的“露天博物館”

  2015年10月,北京798藝術博覽區舉(ju) 辦一個(ge) 國際藝術節,邀請貴陽前往設展。展什麽(me) 呢?市領導犯了愁。文化部門舉(ju) 薦說,有個(ge) 陳月巧老師搞了不少民間收藏,可以交給她辦。巧兒(er) 翻箱倒櫃,挑出50件絢麗(li) 的苗族服飾,做好文字說明,然後帶上她的幾個(ge) 幫手奔赴北京798,下榻後立即晝夜兼程搞設計、做展架、擺展品。展出後一炮打響,觀者如潮,第二天就上了央視新聞和各大媒體(ti) ,舉(ju) 辦方還發給她一個(ge) “2015北京798國際藝術節突出貢獻獎”。

  緊接著,陳月巧應央視之邀,到北京服裝學院參加央視紀錄片《衣錦中國》開機儀(yi) 式,還組織模特為(wei) 全校師生做了一次精彩紛呈的真人秀服飾藝術展。這場真人秀引起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的關(guan) 注,又邀請陳月巧到北京藝術博物館舉(ju) 行了為(wei) 期兩(liang) 個(ge) 月的展出。

  考慮到陳月巧對宣傳(chuan) 貴州地域文化做出的貢獻,貴陽市領導出麵協調房地產(chan) 企業(ye) ,為(wei) 陳月巧提供了一個(ge) 1600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可免費使用5年。她大喜過望,把自己的所有藏品全部收拾整理了一遍,挑出其中最珍貴最具代表性的張掛起來。2016年4月12日,貴陽第一家民辦的“五彩黔藝博物館”閃亮登場,向觀眾(zhong) 免費開放。整個(ge) 館藏全部是陳月巧從(cong) 貴州村寨“淘”來的,還有從(cong) 雲(yun) 南、四川、廣西、海南等地收購來的,共有苗族、彝族、瑤族、侗族、白族、佘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各少數民族多支係的精美服飾3000餘(yu) 套、精品背扇2000餘(yu) 張、精美繡片20000餘(yu) 張,還不算那些數以千計的器皿、石雕、木雕、竹雕、編織品等各類古物。

  這是一個(ge) 龐大而驚人的數字,代表了陳月巧青春年華的每一天。

  丹寨縣一帶的苗族支係自稱“嘎鬧”,意為(wei) “鳥的部落”,鳥即是他們(men) 崇拜的圖騰。大唐時候,該地苗族首領謝元琛曾率領一個(ge) 龐大的表演團隊,遠赴長安晉見唐太宗。其精彩絕倫(lun) 的歌舞演出和彩繡服飾令太宗讚歎不已,特命宮廷大畫師閻立德把他們(men) 的盛裝畫下來,史稱“卉服鳥章”。這種禮拜性的服飾用彩線繡有各種鳥的造型和花卉圖案,色彩斑斕華美,銀絲(si) 細密精致,衣襟下邊縫有一圈鳥羽。它作為(wei) 一種“法器”,隻有在宗教儀(yi) 式和盛大的節日才穿戴出來。近些年因為(wei) 現代生活的衝(chong) 擊和中外人士收購,學藝的年輕人少了,成衣也極為(wei) 少見了。還好,我在陳月巧的“五彩黔藝博物館”見到兩(liang) 件,是她專(zhuan) 門到丹寨縣一個(ge) 山鄉(xiang) 收來的。

  曆經近20年,陳月巧從(cong) 曆史時光中偷出一片絢麗(li) ,化為(wei) 萬(wan) 千雲(yun) 朵,也讓她的青春年華與(yu) 曆史同在,光芒四射。這就是搶救的意義(yi) 。

  如今,陳月巧的博物館已經成為(wei) 展示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個(ge) 寶庫。開館以來,前來參觀的遊客近十萬(wan) 眾(zhong) ,包括多國的元首夫人和高級官員。

  中國有四大名繡,即蘇繡、湘繡、蜀繡、粵繡。陳月巧曆經千辛萬(wan) 苦,把各少數民族的精美繡品收集起來,展示給國人和世界,我們(men) 驀然發現,其實還有黔繡,以其獨特的神秘性和藝術性,亦稱得上中華一絕。多年來,通過邀請,巧兒(er) 帶著她的服飾展覽先後去過德國、捷克、丹麥、瑞士、俄羅斯、墨西哥、馬耳他等國家,所到之處深受觀眾(zhong) 和專(zhuan) 業(ye) 人士好評,擴大了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和貴州少數民族藝術的影響。

  漫談中,她突然冒出一句驚人之語:應該把貴州建成最大的“露天博物館”!

  是啊!貴州處處是山水美景,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人民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守生態、發展兩(liang) 條底線,大力恢複植被,廣種林園果木花卉。成千上萬(wan) 的老村老寨“化腐朽為(wei) 神奇”,變成風情小鎮和美麗(li) 鄉(xiang) 村。采訪途中,鄉(xiang) 村裏的“農(nong) 家樂(le) ”和“鄉(xiang) 愁館”比比皆是,裏麵珍存的古老的生活生產(chan) 器具,大都是現今的年輕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漫步其間,或平添賞心悅目之雅興(xing) ,或引發撫今追昔之幽情。

  一個(ge) 夏日,我和陳月巧從(cong) 貴陽出發,驅車近5個(ge) 小時,翻山越嶺抵達黔東(dong) 南州台江縣的長灘村。這是一個(ge) 古香古色、依水而居的千年苗寨,村邊有一條清澈透明的巴拉河。村口長長的涼棚下,放著兩(liang) 條近10米長的獨木龍舟,看那烏(wu) 黑的顏色也是罕見文物了。村主任熊慶來是個(ge) 黝黑的中年漢子,他告訴我,每年盛夏這裏都會(hui) 舉(ju) 行盛大的龍舟比賽,周邊各縣各鄉(xiang) 都有來參賽的,河兩(liang) 岸觀者如潮,私家車擠得滿滿登登,比過年還熱鬧。

  我問“長灘”村名是什麽(me) 意思?熊慶來說,“長灘”在當地苗語中意為(wei) “天梯”,相傳(chuan) 遠古時候這裏有一架直入雲(yun) 霄的天梯,每逢苗年,周邊的村民都爭(zheng) 先恐後爬上天梯去看天宮裏的熱鬧,有一次因為(wei) 人太多了,天梯壓斷了,一些人隻好留在這裏繁衍生息,從(cong) 而形成了長灘村。據說美麗(li) 的苗族女神仰阿莎便出生在這裏,她教會(hui) 了長灘女性織布繡衣,從(cong) 此代代相傳(chuan) ,造就了名揚四方的“長灘繡品”,長灘村因此被命名為(wei) 貴州省“特色村寨”之一。我們(men) 進村入戶走了幾家,家家堂屋前都有一兩(liang) 位中老年苗族婦女,坐在竹凳上飛針走線、埋頭刺繡。手中的繃子上,或是鴛鴦戲水,或是飛禽走獸(shou) ,或是多彩花卉,真是多彩多姿,絢麗(li) 無比。陳月巧顯然又激動了,小小的個(ge) 子,舉(ju) 著一架沉重的長鏡頭相機,或蹲或跪,時而給繡娘拍近照,時而給繡品拍特寫(xie) ,不時認真地問問一些少見的技藝,再拿小本記記。瞧著她滿頭大汗的樣子,我完全能想象到,她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完全融入了這些美麗(li) 非凡的繡品和它們(men) 所代表的曆史。

  我注意到村裏的繡娘大半都是白發蒼蒼的老婆婆。不少年輕的女孩衣著時尚,對祖輩的傳(chuan) 統手藝卻不感興(xing) 趣。我由此更真切地意識到,陳月巧的收藏真的是在“搶救”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