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底線》把枯燥的法律題材“拍”入人心
近日,法治題材劇《底線》在網絡平台和電視台同步上映。該劇上線以來,收視及網播成績均表現良好,被網民譽為(wei) “中國法治劇的破冰之作”。
《底線》聚焦星城區人民法院立案庭,用一宗宗充滿故事的案件、一個(ge) 個(ge) 有血有肉的人物,講述著新時代法治人在司法道路上以優(you) 良傳(chuan) 統和個(ge) 人擔當作為(wei) 信念,運用專(zhuan) 業(ye) 能力為(wei) 人民堅守司法、道德、人性底線,詮釋人民法官在新時代不斷探索、不斷革新、不斷思考,一心一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故事。正是在樁樁案件的爭(zheng) 執與(yu) 調解中,法官們(men) 一邊堅守職責一邊不斷成長,而我國司法事業(ye) 的精神麵貌也通過《底線》全景式的進入大眾(zhong) 視野。
眾(zhong) 所周知,法律的專(zhuan) 業(ye) 性、嚴(yan) 謹性很強,有大量的專(zhuan) 業(ye) 術語和專(zhuan) 業(ye) 知識。因此,以法律為(wei) 題材的影視劇尤為(wei) 難拍,如果強調專(zhuan) 業(ye) 性,難免枯燥乏味且不容易看懂;如果追求戲劇衝(chong) 突,則容易漏洞百出,失去權威。作為(wei) 法治題材劇,《底線》在劇情設計上就巧妙地解決(jue) 了法律內(nei) 容在作品中的兩(liang) 難處境。該劇圍繞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的案例做文章,但拋棄了單一敘事,而是運用劇情的推進,把各個(ge) 案件以呼應、補充、穿插的方式連貫起來,輔以懸念埋在其中,幫助觀眾(zhong) 理解每個(ge) 案件所涉及的不同的法律條款和其背後的錯綜複雜。除此之外,影片通過劇中人物的探討和辯論,既增加了劇情的戲劇性,又切碎了晦澀難懂的專(zhuan) 業(ye) 術語,減少觀眾(zhong) 因為(wei) 冗長的專(zhuan) 業(ye) 術語造成的枯燥感,並且達到了普法的目的。
《底線》中的很多案件都是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熱點事件,這種改編方式可以說非常“討巧”,不僅(jin) 增強了劇集的話題性,也有利於(yu) 引領觀眾(zhong) 思考其背後內(nei) 涵,從(cong) 而實現有效普法。網絡主播勞動糾紛、家庭教育、職場騷擾等典型案例也同社會(hui) 時代發展緊密相連,令人有很強的代入感。
作為(wei) 法治題材影視作品,《底線》關(guan) 注的不僅(jin) 僅(jin) 是“法”,更是在講“人”。雖然法律是嚴(yan) 格的,但其守衛者——法官是充滿溫度的,有“人情味”的。事實上,人物的真實感也正是作品成功的關(guan) 鍵所在。《底線》的人物設計平易近人又不失正氣,接地氣兒(er) 又不市井。每一位法官都是生動的、鮮活的,他們(men) 也有優(you) 缺點,也會(hui) 八卦,也會(hui) 有各種煩心事。例如主角方遠,作為(wei) 基層區法院立案庭庭長卻被下屬戲稱為(wei) “方嬸兒(er) ”,其熱心、話多的特質可見一斑。正是他這樣的人設讓觀眾(zhong) 覺得十分親(qin) 切,似乎就在我們(men) 身邊。而這樣“鄰家感”十足的角色凸顯了人物在工作中剛正不阿,卻又不死板,一切以人為(wei) 本的特質。
《底線》可以說是一部很有特點的法治題材影視劇,很好的展現了法官人物的群像,雖然這部劇中也有一些瑕疵和不足,但其確實可以稱之為(wei) 一部誠意之作。(王曹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