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2-10-08 17:21:00來源: 光明網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堅持“兩(liang) 創” 書(shu) 寫(xie) 史詩·非凡十年)

  核心閱讀

  展覽,以物記事,以事敘史,以史啟思。如同一部沉浸式電影,文物是劇中演員,每一件文物都在講述中華文明故事,構建共同的精神家園。觀眾(zhong) 觀賞每一件文物,如同隨著“劇情”發展,穿越曆史長河,認知曆史、讀懂中國。

  通過綜合運用電視藝術手段與(yu) 多元傳(chuan) 播方法,曾經深藏在博物館的文物、遙遠而不易接近的大遺址等一步步貼近公眾(zhong) 認知,在闡釋文化新知、描繪精神圖譜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進一步推動全社會(hui)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營造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文物知識和價(jia) 值傳(chuan) 播對於(yu)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日益被大眾(zhong) 廣泛認同。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揭示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豐(feng) 富全社會(hui) 的曆史文化滋養(yang) ,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成為(wei) 廣大文博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以新疆和田地區民豐(feng) 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的漢代織錦為(wei) 題材創作的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獲得第十七屆文華大獎。作品運用藝術想象力激活文物中的故事,其中,“錦繡”漢唐舞、“遠古的呼喚”龜茲(zi) 壁畫樂(le) 舞等舞段將觀眾(zhong) 帶進曆史時空,巧妙地通過不同舞種的融合,體(ti) 現文化的互融互通。

  讓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的例子不勝枚舉(ju) 。綿延200餘(yu) 公裏的燕趙長城、秦長城、魏長城和明長城遺跡分布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為(wei) 保護距今800多年的太子城遺址而建設的遺址公園位於(yu) 奧運村。“冰雪·雙城·盛會(hui) ——從(cong) 1202到2022”主題展覽在太子城遺址陳列館舉(ju) 行,以時空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北京和崇禮的“雙城”故事,成功對接當下的古老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上最受歡迎的文化元素之一。

  構建共同的精神家園

  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專(zhuan) 題展”、紹興(xing) 魯迅紀念館的“山河赤子心歲月崢嶸行——魯迅與(yu) 共產(chan) 黨(dang) 人專(zhuan) 題展”、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三星堆文物保護與(yu) 修複陳列”、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的“‘兩(liang) 彈一星’精神原子城紀念展覽”等被重點推薦為(wei) 2022年度“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主題展覽。自2015年起,這項活動已連續8年開展,申報省份實現全覆蓋,申報數量不斷創下新高。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10年來,類型豐(feng) 富、主體(ti) 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ti) 係基本形成,全國備案博物館6183家,免費開放率91%。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ju) 辦展覽3.6萬(wan) 個(ge) ,讓文物述說曆史智慧,讓文明之光照亮民族複興(xing) 征程,貫穿在展覽的匠心與(yu) 細節中。

  中國的曾侯乙尊盤、長信宮燈、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等,與(yu) 來自40多個(ge) 國家的陶鳥形來通杯、亞(ya) 曆山大石雕頭像、木雕《羅摩衍那》原本等400餘(yu) 件(組)精品文物,薈萃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美亞(ya) 細亞(ya) ——亞(ya) 洲文明展”。這個(ge) 展覽是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的重要文化活動。“美成在久日出東(dong) 方”“美在通途 行久致遠”“美美與(yu) 共 天下大同”“美人之美禮尚往來”4個(ge) 部分,以文物為(wei) 媒介,展示出亞(ya) 洲曆史悠久、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彰顯亞(ya) 洲文明之間對話、交流、互鑒的軌跡,反映地緣相近、民心相通、和平共處的亞(ya) 洲文化。

  10年來,數以萬(wan) 計的館藏珍貴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搶救修複。“萬(wan) 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在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hui) 場活動中舉(ju) 辦,全麵展現館藏文物保護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冶煉爐前搶救回的西周青銅器成為(wei) 國之重器;一件袍的顏色色譜結合文獻可以逆向找到自然界中的染色植物;秦始皇陵兵馬俑彩繪加固保存展示現代文物良醫的高超技藝……“有溫度的文物研究、了不起的文保科技、有靈魂的工藝複原”,讓觀眾(zhong) 走近文物背後的科技力量。

  展覽,以物記事,以事敘史,以史啟思。如同一部沉浸式電影,文物是劇中演員,每一件文物都在講述中華文明故事,構建共同的精神家園。觀眾(zhong) 觀賞每一件文物,如同隨著“劇情”發展,穿越曆史長河,認知曆史、讀懂中國。

  搭建公眾(zhong) 和文化遺產(chan) 之間的橋梁

  《中國詩詞大會(hui) 》《中國成語大會(hui) 》《中國地名大會(hui) 》《中國國寶大會(hui) 》《中國考古大會(hui) 》等節目深受觀眾(zhong) 喜愛。文化節目的創新傳(chuan) 播,加深了人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激活了公眾(zhong) 旺盛的文化需求,搭建公眾(zhong) 和文化之間的橋梁。

  節目《中國國寶大會(hui) 》以“從(cong) 國寶讀懂中國”為(wei) 主題,讓選手和觀眾(zhong) 一起通過文博知識競答,開啟文明探索之旅。在一場場知識競答中,140多家博物館的近千件文物再度“活起來”,從(cong) 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科技等方麵展示中華5000多年的文明成就。首期節目就成功獲得答題“大滿貫”的園林工人李辰、熱愛文物攝影的基層民警張誌剛、古代盔甲製作愛好者李江、在中小學開設博物館課程的教師申珅等選手,正是公眾(zhong) 日益走近文化遺產(chan) 、熱愛文化遺產(chan) 的代表。

  文博工作者與(yu) 文藝工作者創新不怠,不斷推出直抵人心的精品力作。節目《國家寶藏》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麵,邀請“國寶守護人”講述文物的前世傳(chuan) 奇和今生故事,通過藝術化的曆史演繹、故事化的情境處理、跨學科的立體(ti) 闡釋,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

  各地方、各平台的文博類節目不斷湧現,《萬(wan) 裏走單騎》《登場了!敦煌》《博物館之城》《文物裏的山東(dong) 》《行走大運河》《何以中國》等節目,深入考古文博的多個(ge) 領域,讓專(zhuan) 家學者走到台前,通過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推陳出新、創新表達,讓文化遺產(chan) 穿越時光、融入當下,不斷“活起來”“火起來”。

  10年來,通過綜合運用電視藝術手段與(yu) 多元傳(chuan) 播方法,曾經深藏在博物館的文物、遙遠而不易接近的大遺址等一步步貼近公眾(zhong) 認知,在闡釋文化新知、描繪精神圖譜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進一步推動全社會(hui)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成為(wei) 全社會(hui) 共同的事業(ye)

  擇一業(ye) 終一生的“敦煌女兒(er) ”、三星堆考古現場的年輕人、博物館兀兀窮年的文物修複師、古村落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古老長城的守護者……

  “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文物保護誌願者熱”“國潮國風”……

  越來越多人關(guan) 注並熱愛文化遺產(chan) 。“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等,共同闡釋著文物由人民創造、為(wei) 人民享有、被人民傳(chuan) 承的理念。

  “根·魂——中華文明物語”特別展覽亮相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用30件(套)文物勾勒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將每一件文物還原於(yu) 曆史的時空坐標中,多維度解讀材質造型、技術工藝、藝術審美、功用精神,全方位展示文物蘊含的時代風貌、社會(hui) 生活、文化傳(chuan) 統、交流合作。如,“驛使圖”畫像磚從(cong) 酒泉與(yu) 絲(si) 綢之路談起,拓展到中國曆代通信方式與(yu) 保密措施,以及從(cong) 古代交通工具的演變發展一直講到當代的微信和高鐵。展覽通過對曆史文物和典籍的拓展延伸,管窺遼闊星空裏的璀璨星光,以及未曾改變的中華氣質。

  “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圍繞中國曆史、革命文化、世界遺產(chan) 等重大主題,布設文物教育、文創開發、素材再造、動漫遊戲、主題旅遊等項目。吸引文博單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ye) 廣泛參與(yu) ,共同發掘文物價(jia) 值,合力深化互動共享,推動文物數字資源匯成海量、盤活存量、擴大增量、激發變量,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在“雲(yun) 端”擁抱無限可能。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都是一個(ge) 城市的文博盛會(hui) 。2022年,文博單位和社會(hui) 各界一起推出的線上線下活動有6300餘(yu) 項,讓文物保護利用與(yu) 時代共進、與(yu) 人民共享,反映了文物見證時代風華、展現時代風采、滋養(yang) 時代生活、助力時代發展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文物,記錄過去,映照當下,啟迪未來。文物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精神,始終在滋養(yang) 著我們(men) 。挖掘文物價(jia) 值,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脈永續傳(chuan) 承,永無止境。

  (金瑞國 作者單位:國家文物局)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