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能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大文章
作者:李雲(yun) 峰
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十七次會(hui) 議強調,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把節約資源貫穿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過程、各領域,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麵節約、循環利用,提高能源、水、糧食、土地、礦產(chan) 、原材料等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實現“雙碳”目標,要推動能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真正實現能源安全綠色低碳發展。
影響我國能耗及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
產(chan) 業(ye) 結構偏工、工業(ye) 結構偏重特征明顯。2015—2021年,我國第二產(chan) 業(ye) 在產(chan) 業(ye) 結構中的比例基本在40%左右,高於(yu) 其他製造業(ye) 強國,也高於(yu) 世界平均水平。製造業(ye) 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石,夯實實體(ti) 經濟根基、實現製造強國必須維持製造業(ye) 占比穩定。但我國第二產(chan) 業(ye) 中重化工業(ye) 比重偏高,高耗能、高碳排放量行業(ye) 占比較大。我國第二產(chan) 業(ye) 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70%左右,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業(ye) 的碳排放總量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80%。這是我國能源消耗總量大、單位GDP能源消耗強度高的重要原因。
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大。從(cong) 近年能源消費結構數據看,我國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2011年的13%上升到2021年的25.3%,增幅較大,能源消費清潔化、低碳化趨勢明顯。但煤炭仍是我國第一大主體(ti) 能源,在我國能源安全戰略中發揮的基礎性作用沒有根本改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煤炭構成中,中等品質煙煤和劣質褐煤高達88%,優(you) 質無煙煤僅(jin) 占12%。煤炭具有高碳屬性,煤炭燃燒的碳排放占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八成。“減煤限煤”被視為(wei)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舉(ju) 措。
能源應用與(yu) 創新技術水平不足。一方麵,部分產(chan) 業(ye) 工藝落後,石化、煤炭、鋼鐵、建材等行業(ye) 落後產(chan) 能和過剩產(chan) 能仍大量存在,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以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及粗放發展模式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麵,能源領域核心技術與(yu) 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煤炭的氣化、液化,天然氣水合物與(yu) 頁岩油氣的勘探開發顛覆性前沿技術自主創新水平不高;三代核電與(yu) 四代核電,氫能、燃料電池和先進儲(chu) 能等關(guan) 鍵技術亟待新的突破;等等。我國能源應用技術基礎存在薄弱環節,能源自主創新技術尚需大力發展,這也是製約能源發展實現快速轉型的重要因素。
能源價(jia) 格引導作用不夠。當前,國家進一步完善了煤炭市場價(jia) 格形成機製,但煤炭價(jia) 格依然居高不下,影響了煤電企業(ye) 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影響到電力熱力生產(chan) 的安全可靠供應;形成了石油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價(jia) 格的調價(jia) 機製,但定價(jia) 機製具有信息不透明性且存在時間滯後性;穩步推進天然氣門站價(jia) 格市場化改革,完善終端銷售價(jia) 格與(yu) 采購成本聯動機製,而天然氣管道運輸價(jia) 格形成機製亟待完善,“全國一張網”遠未形成;持續深化上網電價(jia) 市場化改革,完善風電、光伏發電、抽水蓄能價(jia) 格形成機製,而新型儲(chu) 能價(jia) 格機製、差別電價(jia) 、階梯電價(jia) 政策需要深入落實。總體(ti) 來看,主要能源價(jia) 格尚處在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在抑製各領域能源消費總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節能減排降碳方麵的指揮棒引導作用發揮不夠。
把握好控耗降碳的節奏和力度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也是一項長期任務,既要堅定不移,又要科學有序推進。傳(chuan) 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我們(men) 必須從(cong) 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順勢而為(wei) ,堅持穩中求進、紮實推進。
優(you) 化完善產(chan) 業(ye) 結構。建立現代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體(ti) 係,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持續提高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不斷優(you) 化第二產(chan) 業(ye) 占比,推動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最終實現從(cong) “銳三角形”逐步向“鈍三角形”的轉變;加強統籌謀劃、協調推進,特別是對於(yu) 東(dong) 北、華北等重工業(ye) 集中地區,加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杜絕高耗能高排放產(chan) 業(ye) 的重複建設。提高高耗能高排放產(chan) 業(ye) 集中度和企業(ye) 規模化水平,構建產(chan) 業(ye) 集群和特色產(chan) 業(ye) 園區,促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通過“兩(liang) 化”融合、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等途徑,實現節能減排。
加快調整能源供給結構。全麵淘汰落後燃煤發電機組,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持續加大煤炭綠色開采和清潔高效利用程度;嚴(yan) 格合理控製煤炭消費增長,有序減量替代煤炭能源消費比重,合理有序發展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低排放火電機組;大力提升清潔能源裝機比重,積極發展水電、風電、光伏,高效安全發展核電,努力開發利用氫能、潮汐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同時,努力提升電氣化水平,促進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不斷提升,進一步完善能源供應體(ti) 係。
加大能源技術創新力度。在高能耗、高排放領域創新推動節能降耗技術,提高油氣、煤層氣、煤炭的勘探開發技術,提升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無碳技術,建設全流程、集成化、規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示範項目;著力突破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先進乏燃料處理及循環利用、可控核聚變實驗堆、核聚變發動機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加大儲(chu) 能技術研發,提升能源轉換利用率;推動傳(chuan) 統能源、新能源技術與(yu) 數字技術、通信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逐步形成智能化的能源生產(chan) 、加工、輸送、存儲(chu) 和利用技術體(ti) 係。
健全完善能源政策體(ti) 係。完善能耗與(yu) 碳排放考評製度,將能耗與(yu) 碳排放指標納入各省市、地區、單位生態環保、綠色發展等績效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明確能耗“雙控”和碳排放“雙控”目標,以製度約束加強管理;製定綠色金融引導政策,利用多層次綠色金融產(chan) 品體(ti) 係,引導金融資源流向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三大方向以及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采等七大領域,大力培育綠色產(chan) 業(ye) 集群;建立健全能源價(jia) 格市場化機製,倡導和構建開放統一的能源消費市場體(ti) 係,推動能源價(jia) 格改革,以能源比價(jia) 變化優(you) 化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實現節能減排降碳目標。
培育和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在全社會(hui) 倡導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的節能環保理念,牢固樹立“節能是第一能源”意識和勤儉(jian) 節約的社會(hui) 風尚。在能源需求側(ce) 積極倡導建設綠色低碳學校、機關(guan) 、社區、家庭,形成綠色環保、文明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在居民生活日常用能方麵,努力遏製過高奢侈性能源消費,通過補貼或免稅等政策手段,鼓勵居民使用更高能效、更低能耗的家用設備和新能源交通工具。(李雲(yun) 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