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同事、已讀不回……你對“職場微信禮儀”介意嗎?
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 題 屏蔽同事、已讀不回……你對“職場微信禮儀(yi) ”介意嗎?
作者 劉越
嘿,你發朋友圈會(hui) 屏蔽同事嗎?
微信的社交生態一直是互聯網上的熱點,話題“被同事屏蔽朋友圈的心情”更曾引起熱議。有人認為(wei) 保留私人空間無可厚非,有人認為(wei) 屏蔽同事不太禮貌,更多的人則把該行為(wei) 引申到“職場微信禮儀(yi) ”範疇中。
“職場微信禮儀(yi) ”,即在職場中使用微信溝通時,彼此應該遵守的準則。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小新就該議題采訪了一些職場人士,聽聽他們(men) 的看法。
朋友圈屏蔽同事不禮貌?
“我們(men) 共事好幾年,怎麽(me) 你朋友圈變成了一條橫線?”
“我完全能夠接受同事發朋友圈屏蔽我,因為(wei) 我也會(hui) 屏蔽他們(men) 。”——程序員麥瑞。
“同事就是工作關(guan) 係,私人空間自行保留。”——藝人宣傳(chuan) 來喜。
“同事就是一起工作的關(guan) 係,並不等同於(yu) 朋友,甚至我覺得私人微信號和工作微信號應該分開,這樣就算是在朋友圈吐槽同事或者是上級也不會(hui) 被看到。”——律師小杜。
經常被下屬當麵調侃的年級主任歐可可笑稱,作為(wei) 領導,他完全可以接受下屬屏蔽自己:“隻要不是原則問題,都無可厚非。”
不過,在肯定“朋友圈屏蔽自由”的同時,部分受訪者認為(wei) 其中大有文章。其一,屏蔽這件事,不患寡而患不均。某軟件公司的工程師悠哥如是說:“如果TA屏蔽了所有同事,我不介意;如果單獨屏蔽了我,我會(hui) 想要了解原因,思考是不是溝通中產(chan) 生了問題。”
其二,大部分人可以接受被單條屏蔽,而非完全失去瀏覽他人朋友圈的功能。編輯謝清雨坦言:“希望可以單條分組屏蔽,不要僅(jin) 聊天模式或者直接屏蔽。否則我點進他朋友圈看到一條橫線時,還是會(hui) 覺得有隔閡。”
最後,小新的領導、資深媒體(ti) 人盧老師坦言,他對下屬們(men) 的私人生活並不感興(xing) 趣,但假使這種屏蔽造成工作上溝通不暢,甚至產(chan) 生負麵影響,責任還是應該由個(ge) 人承擔。
長語音溝通很煩人?
“始終相信沉默是金,求你別再給我發長語音。”
在此次的采訪中,“語音溝通”是被劃入“職場微信禮儀(yi) ”中的高頻詞。
“給別人發一堆語音不太妥當。不管別人忙不忙,也沒有閑心去聽那堆語音。”——資深媒體(ti) 人盧老師。
“如果當時用的是電腦,對方給你發了一串語音,轉的文字不一定準確,還要拿出手機來再聽一下,而且信息無法回溯。”——“影視民工”橘橘。
首先,不分場合地發送語音消息會(hui) 讓人感到困擾。對於(yu) 經常外出拍攝的記者小曹來說,在嘈雜的環境下收到一條長達60秒的語音,是對他聽力和耐心的雙重考驗,“連發多條長語音,聽著費勁,轉文字又浪費時間。”
其次,語音消息體(ti) 現的信息不夠直觀,無形中提高了溝通成本。攝像師孟奎回憶,“本人有次跟同事就一件突發事件溝通時,他一連發來13條短則七八秒,長則一分鍾左右的語音,好不容易聽完,再一看,又來五六條……”
孟奎當場累覺不愛,“後麵的信息要跟前麵的信息印證,還得再重新聽一遍。對於(yu) 一些專(zhuan) 業(ye) 詞匯,語音轉文字容易出現錯誤。如此一來,溝通效率太低,時間成本太高。”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藝人統籌高遠自稱有“文字恐懼症”,“一大段文字發過來,密密麻麻的,我看著特別累,寧願配合語音轉文字一起看。”
拒絕24小時奪命連環call
“24小時的清靜,是我一生難忘的美麗(li) 回憶。”
如今職場的一部分崗位,上班和下班的時間界限似乎無法嚴(yan) 格切割。有人認為(wei) ,微信作為(wei) 社交工具,無形中讓渡了使用者的私人空間,讓不少人“壓力山大”。
“要麽(me) 早上起來特別早,要麽(me) 就是晚上特別晚給你發信息,這種行為(wei) 我真受不了。”——電影人邢老師。
“無事先溝通的突然電話,工作時間之外發工作相關(guan) 的消息,特別是要求我立即做出行動的消息,會(hui) 讓我覺得手足無措。但如果隻是一些簡單的通知或者問詢,還是可以接受的。”——工程師悠哥。
“下班後或周末奪命連環call,找不到人就打電話和語音,很沒有禮貌和邊界感,這個(ge) 事情在領導身上經常發生。”——編輯謝清雨。
對於(yu) 下屬們(men) 的“怨聲載道”,領導分成兩(liang) 派。作為(wei) 一位英年早禿的資深語文老師兼年級主任,歐可可表示他要珍惜自己和下屬們(men) 為(wei) 數不多的發量,堅決(jue) 做到少操心。“在工作已經明確布置下去的前提下,下班時間領導最好不要發微信給下屬,我也不喜歡下屬在午休、晚休的時候給我發微信。”
而對於(yu) 經常需要處理各類突發事件的新聞行業(ye) 來說,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大家都是人,領導加班也累。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我也不想在下班的時候去跟下屬對接工作,但很多時候事情的發生不以8小時為(wei) 界。”盧老師說。
不過他認為(wei) ,這種困惑並不僅(jin) 僅(jin) 是當下的時代特征,“現在科技發達,你感覺生活跟手機深度綁定,但實際上在很早以前就有類似情況發生。還記得馬三立的相聲《開會(hui) 迷》嗎?50年代沒有手機,工廠領導要開會(hui) ,照樣會(hui) 派通訊員去家裏找你。”
學會(hui) 好好交流 是職場之道
“你灰色頭像不會(hui) 再跳動,哪怕是一句簡單的‘收到’。”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yu) 死,而是明明隻隔了一個(ge) 辦公室,他卻不回你的微信消息;
明明大家用的都是每秒10M-12M的WIFI,你的同事卻活得像個(ge) 剛通2G網的衝(chong) 浪菜鳥。
有一種“好好交流”,叫“請勿已讀不回”。
“微信溝通到一半,前一秒還在,後一秒瞬間掉線的人,真是讓人發自心底的讚(生)賞(氣)。”——攝像師孟奎。
“我給他發信息不回,卻看到他給別人的朋友圈點讚,不能忍。”——藝人統籌高遠。
“我前公司的某中層領導,看到微信從(cong) 來不回複,趾高氣揚地找別人來通知我,讓我去找他一趟。我一度懷疑他是不是閑得慌,想找人聊天而已。”——策劃雞腿。
“曾經和一個(ge) 部門的平級同事對接工作,這人說完上句沒下句,不及時反饋,怎麽(me) 問都不回,讓人非常生氣。”編輯謝清雨說,“如果當下有要忙的事不能及時溝通,麻煩打聲招呼,大家都會(hui) 諒解,切忌玩消失、用意念回複消息。跟這樣的人交流前期工作就得一兩(liang) 個(ge) 小時。”
而比起“已讀不回”,“釣魚式溝通”也讓人無語凝噎。職場對話不是開盲盒,信息互換需透明。有一種“好好交流”,叫開誠布公。
“加了好友後,不坦白身份信息,遮遮掩掩含糊其辭,無法讓人放心合作。”——藝人宣傳(chuan) 來喜。
“打招呼用‘在?’,然後不說具體(ti) 啥事,會(hui)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公關(guan) Ina。
公關(guan) 從(cong) 業(ye) 者嶽野分享了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因為(wei) 其他人亂(luan) 推名片,他被早前互相刪除的前公司同事加上了微信,場麵一度尷尬。
“刪他的原因是,這位同事喜歡發‘有些事想跟你溝通一下’,然後就沒下文了。”嶽野認為(wei) ,一次性把需求說完整是一個(ge) 成熟職場人必要的能力,“非要等別人回複他之後,他才會(hui) 提出具體(ti) 要求,這人是個(ge) 彈簧嗎,你弱它就強?”
你有正確的職場邊界感嗎?
“你犯錯我受折磨,誰給你的自由過了火。”
有人曾調侃:“如果一個(ge) 地方同事含量超過了60%,那麽(me) 不管這個(ge) 地方原來是幹什麽(me) 的,它現在就是職場了。”而在職場中,講分寸、知進退的邊界感是對他人最高級的尊重。
“不打招呼就加他人微信不太妥當,微信作為(wei) 一個(ge) 比較個(ge) 人化的社交平台,添加對方的時候還是提前詢問一下意見再加比較好。”——記者小曹。
“布置任務的時候單刀直入,用命令口吻會(hui) 讓人覺得很沒禮貌,尤其是一些平級間的溝通。”——編輯謝清雨。
“發曖昧的視頻、圖片、表情包比較沒有邊界感。有一次我和異性下屬溝通時,不小心發了一個(ge) ‘抱抱’的表情包過去,超過3分鍾就撤不回了,尷尬了一段時間。”——年級主任歐可可。
而對藝人統籌高遠來說,朋友圈總是成為(wei) 職場微信社交準則的“法外之地”。
“有些同事喜歡在朋友圈的評論裏口出狂言,不看場合地抖機靈。”在高遠看來,領導、同事都能看到的情況下,朋友圈更像是一個(ge) 半公開平台,過度的調侃並不合適。
此外,他極度抵觸截圖這種行為(wei) 。高遠認為(wei) ,轉述對話內(nei) 容和截圖傳(chuan) 播聊天記錄是兩(liang) 個(ge) 概念,如果內(nei) 容是在吐槽領導,後果會(hui) 更加嚴(yan) 重。“可能你隻是調侃性地說‘領導今天真是把我給整瘋了’,當下並沒有惡意,截圖傳(chuan) 到領導手上,性質可能就變了。”
“還有人會(hui) 把截圖發朋友圈,他雖然給你打上馬賽克,但是熟悉你的同事和領導都知道這個(ge) 微信頭像是誰。”
作為(wei) 領導本人,盧老師也並不讚同此類行為(wei) :“如果是普通的工作部署,想圖個(ge) 省事的話未嚐不可。但如果其中包含比較情緒化或者個(ge) 人化的內(nei) 容,有可能給被截圖的同事帶來困擾的話,就不應該去截圖。”
不難發現,在所有受訪者提出的職場微信社交準則小tips中,從(cong) 保留彼此的私人空間,到在交流中維持禮貌,皆離不開尊重、專(zhuan) 業(ye) 、互相體(ti) 諒這三個(ge) 關(guan) 鍵詞。
英國法律史學者梅因曾在其名著《古代法》中談道:“所有進步社會(hui) 的運動,到此處為(wei) 止,都是一個(ge) ‘從(cong) 身份到契約’的運動”。誠然,作為(wei) 一款社交工具,微信自在隨心的社交屬性在職場這個(ge) 限定範疇之下,需要有所收斂。
不學禮,無以立。人是群居性的動物,職場微信社交依舊是“社交”的分支。在堅守原則的同時,做到律己、敬人,或許是保持高質量職場微信社交的不二法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