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優秀人才從教既要進得來更要留得住

發布時間:2022-11-01 16:05: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宋萑(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據媒體(ti) 報道,最近,浙江省溫州中學公布了今年招聘上崗的新任教師,11人中有7人畢業(ye) 於(yu) 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2人擁有博士學位,4人是碩士畢業(ye) ,還有1人曾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的子刊上發表過學術論文。不久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學招聘了22位教師,其中有15人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也引發廣泛關(guan) 注。名校碩博畢業(ye) 生到中小學任教的現象,正在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散。

  名校高學曆畢業(ye) 生到中小學工作的現象早在幾年前就出現了,現在則越發普遍,向二、三線城市擴散,反映出當前教育發展欣欣向榮、教師工作吸引力提升的局麵,更是國家對教育工作、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持續投入的成果。

  教育大計、教師為(wei) 本。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hui) 有高質量的教育,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要推動形成優(you) 秀人才競相從(cong) 教、廣大教師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湧現的良好局麵。當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回應人民群眾(zhong) 對優(you) 質教育的期盼成為(wei) 基礎教育工作核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吸引優(you) 秀人才從(cong) 教是製勝法寶。實際上,目前我國教師隊伍雖然整體(ti) 水平較改革開放初期有了長足進步,但在學曆水平上與(yu) 中等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學曆水平、加強高層次教師培養(yang) ,新時代中國基礎教育需要吸引更多高學曆人才爭(zheng) 相從(cong) 教。

  但是整體(ti) 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層次不能隻是靠少數名校博士加盟來解決(jue) ,關(guan) 鍵還是在於(yu) 持續推進教師教育供給側(ce) 改革。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就著重提出要推進高素質教師人才培育計劃,包括公費師範生攻讀碩士、農(nong) 村教育碩士師資培養(yang) 、教育碩士和博士招生擴大等一係列舉(ju) 措。一方麵需要加強師範院校的教師教育內(nei) 涵發展與(yu) 學科建設,從(cong) 培養(yang) 目標、課程設置、培養(yang) 模式、實習(xi) 實踐等各環節都要推進改革,實現“4+2”貫通式培養(yang) ,吸引優(you) 秀在職教師攻讀教育博士,並進一步提高其培養(yang) 質量;另一方麵要鼓勵支持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可與(yu) 師範院校合作,發揮學科教育優(you) 勢聯合開展研究生層次培養(yang) ,尤其是在國家緊缺的科學教育、工程教育教師培養(yang) 上貢獻力量。

  與(yu) 此同時,教師隊伍質量提升不隻是要讓優(you) 秀人才進得來,更要留得住、教得好,讓優(you) 秀人才終身從(cong) 教、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政府、學校從(cong) 保障、支持上多下功夫。不少研究發現缺乏師範訓練的綜合大學畢業(ye) 生到中小學工作時在站穩講台、學生管理、家校溝通等方麵都存在不足,容易在生涯發展前期陷於(yu) 對教育教學方法技術模仿,片麵追求課堂教學完整性、教學任務完成度,而忽視對課堂生成的把握、對學生差異的回應,其在學科知識係統和理論積澱的優(you) 勢未能有機轉化為(wei) 有效的學科教育教學。因此,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需要為(wei) 這些教師提供較為(wei) 係統的入職培訓,並在師徒帶教、學科教研上予以支持和引領,而且這類高學曆教師在學科研究方麵有優(you) 勢,可以帶動其開展學科教學研究,以研究促進其專(zhuan) 業(ye) 發展。

  與(yu) 此同時,由於(yu) 這類高學曆教師在帶班管理上缺乏職前準備,對學校非業(ye) 務性工作了解不足,因此學校應當為(wei) 他們(men) 主動減負,入職前三年可不安排擔任班主任工作,讓其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學科教學的設計、研磨之中。再者,部分中學往往把這些名校博士作為(wei) 競賽教練來培養(yang) ,過早讓他們(men) 脫離正常一線教育教學場景,造成工作的單一化、工具化,也使得他們(men) 難以建立專(zhuan) 業(ye) 認同和專(zhuan) 業(ye) 使命感,雖然能暫時對競賽成績有帶動,但對其專(zhuan) 業(ye) 發展和持續成長不利。學校教育始終要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根本任務來抓,而不是以應試為(wei) 取向來進行教師管理,教師隊伍建設質量核心仍在於(yu) 教師責任擔當和教育情懷,隻有真正把教育工作當成一份事業(ye) ,把育英才作為(wei) 一份使命,教師才能成長為(wei) 新時代的“大先生”。

  總之,我們(men) 欣喜於(yu) 一批批高學曆優(you) 秀人才投身基礎教育,為(wei) 人才強國建設夯實基礎。但我們(men) 更需要建立高層次教師培養(yang) 機製,更需要完善優(you) 秀人才職後發展的支持保障,真正讓優(you) 秀的人教出更優(you) 秀的人。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