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李 浩
作家穆濤從(cong) 事曆史散文寫(xie) 作多年,這本《中國人的大局觀》是作者的最新成果。得益於(yu) 多年係統研讀,作者對先秦兩(liang) 漢曆史多有心得,議論持正;散文筆法結實通透,具有常識常理的視角。展卷開合之間,讀者置身經典建構的曆史現場,汲取曆史智慧,感受文明脈動。
如果說每一種文明都有其密碼,那麽(me) 文史原典就是文明的“密碼本”。作者不滿足於(yu) 此前探究的漢代,而是由此上溯先秦經典。收入本書(shu) 的第一輯文字圍繞《春秋》,第二輯圍繞《尚書(shu) 》和《詩經》,最後一輯追溯上古史,探源中華文明。作者從(cong) 四象、四季、端午、二十四節氣到天文曆法等逐步深入,進而探究曆史的春秋大義(yi) 。
作者走進經典,不為(wei) 學術甚至也不全為(wei) 寫(xie) 作,而是出於(yu) 一個(ge) 普通中國人對本民族曆史的敬意和探尋。書(shu) 中以“時間”主題開篇,從(cong) 原始的計時工具“表”說起:“棍子被垂直豎立在地麵上,立竿見影,‘光陰’被捕捉到了”。光陰是被一格一格計算的,於(yu) 是就有了“時間”。作者結合字形字義(yi) 、民風民俗來理解節氣時令及其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認為(wei) 古人對天地間自然現象的認知,在今天看來明顯受到科學能力的限製,但其中包含的哲學思考也是頗具魅力的。由時間計量到節令曆法,從(cong) 天象觀測到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以物切入,逐步貫通,令人頓生“原來如此”的通透感。走進經典,重新認識那些我們(men) 熟悉的曆史文化——天地四時、家國天下,把零散的知識點連成一條線、匯成一張網,進而了解曆史的源流、文化的邏輯,令人有所發現和領悟,溫故而知新。
敘事文學講究見人見事見精神,曆史散文也不例外。史海泛舟,作者念念不忘的還是“中國智慧”。分析“庖丁解牛”的故事,作者提出文章要寫(xie) 得“中肯”,把握規律之外,關(guan) 鍵在磨礪的過程,“過程磨礪人,也涵養(yang) 人”。談到絲(si) 綢之路,作者引用中外文獻分析其內(nei) 涵,曆數絲(si) 路帶來的中外物產(chan) 大流通;同時,“絲(si) 綢之路得以寬廣和壯大,是接著地氣的,和民生息息相關(guan) 。”作者由漢代察舉(ju) 製談及科舉(ju) 考試,認為(wei) 科舉(ju) 製度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有其進步意義(yi) :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有助於(yu) 階層流動;經典研讀對官員是很好的知識和能力訓練,有益於(yu) 國家治理,而且推動形成了中國人重視讀書(shu) 的傳(chuan) 統,從(cong) 而為(wei) “書(shu) 香中國”建設找到曆史依據。
作者擅長抓住關(guan) 鍵細節,闡發曆史文化內(nei) 涵。通過《越絕書(shu) 》“以玉為(wei) 兵”的記載,作者指出這段材料既講述古代兵器的演變曆史,同時也包含著止戈為(wei) 武的大國智慧。作者還通過對顧頡剛、錢穆、許順湛等學者成果的引證,探及20世紀考古新成果對夏商周三代和五帝時代研究的補正和深化,由文入史,又由史觸及考古,顯示了作者打通文史哲的探索和努力。在“給力的細節”中,通過《史記》與(yu) 《漢書(shu) 》材料的比較互見,來看曆史人物的幾個(ge) 側(ce) 麵,可圈可點。這樣正說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案例很多,作者選擇這些材料、評述這些史實著實走心,希望讀者也用心品讀,更希望讀者通過閱讀這些案例能夠增長曆史智慧。
好文章都是有思想的,“如同植物的果實,成熟飽滿才有價(jia) 值”。作者努力踐行自己的這一主張,在古典河流裏感受水溫,在曆史之旅中思考沉澱,把文章格局從(cong) 時空兩(liang) 個(ge) 維度伸展開來。又用流暢的語言,在常識層麵與(yu) 當代讀者分享曆史智慧,展示文化之美。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中國的曆史時空廣袤無垠,希望作者的文史溯源之旅有更多新發現新成果,為(wei) 文化自信自強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為(wei) 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