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血戰鬆毛嶺》:革命曆史洪流中的青春畫卷

發布時間:2022-11-16 11: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趙豔明(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革命曆史題材影視作品越來越受到關(guan) 注,湧現出一批緊貼年輕觀眾(zhong) 審美、突破傳(chuan) 統劇集創作模式的創新佳作,為(wei) 影視劇市場注入了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近日,在優(you) 酷播出的革命曆史題材網絡劇《血戰鬆毛嶺》便是這一創作趨勢的生動注腳。該劇由劉雪鬆擔任導演,陶佳、方偉(wei) 擔任編劇,並邀請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shu) 長龍平平擔綱黨(dang) 史顧問和文學顧問。該劇將鏡頭對準了戰況異常激烈卻鮮有作品表現的鬆毛嶺戰役,聚焦那些為(wei) 革命奉獻青春和生命的無名英雄,向觀眾(zhong) 還原了感人至深的崢嶸歲月,也填補了這段革命曆史的熒屏空白。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解讀長征》提到,參加長征的紅軍(jun) 戰士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指揮員平均年齡不足25歲。這一數據反映出當年革命隊伍的年輕麵貌,《血戰鬆毛嶺》則精準捕捉到了這一關(guan) 鍵史實,塑造出了一批真實可親(qin) 、鮮活立體(ti) 的年輕戰士,既是有血有肉的平凡大眾(zhong) ,又是“革命理想高於(yu) 天”的英雄先驅。通過立體(ti) 鮮明的人物塑造,這部劇拉近了革命曆史與(yu) 當代觀眾(zhong) 之間的距離,讓革命過程帶來的情感衝(chong) 擊更加強烈,更加引人深思、催人奮進。

  如何讓年輕人對革命曆史題材劇所表現的年代久遠的故事產(chan) 生親(qin) 近感,一直是擺在創作者麵前的難題。對此,《血戰鬆毛嶺》一改革命曆史題材劇的創作慣性,換了一種全新的風格講故事,以“不一樣的革命曆史戲”收獲了一眾(zhong) 年輕人的關(guan) 注和喜愛。一方麵,該劇多條敘事線並行,采用快節奏的敘事方式,既有烽火硝煙的震撼場麵,又不乏革命情懷和浪漫主義(yi) 色彩的渲染。通過嫻熟把握藝術創作中悲與(yu) 喜、張與(yu) 弛、動與(yu) 靜的辯證關(guan) 係,在險象環生的殊死搏鬥中注入抒情與(yu) 寫(xie) 意。另一方麵,劇中融入當下年輕觀眾(zhong) 喜歡的人物設定,將鏡頭對準年輕的紅軍(jun) 戰士,以同齡人的視角構建年輕觀眾(zhong) 情感共振的影像空間。

  此外,《血戰鬆毛嶺》還呈現了中國工農(nong) 階層覺醒的思想脈絡和精神內(nei) 涵,對於(yu) 傳(chuan) 播紅色文化、為(wei) 青年一代培根鑄魂,發揮著強大作用和審美價(jia) 值。該劇重視從(cong) 曆史中探究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傳(chuan) 播,通過底層人物的血淚抗爭(zheng) 、年輕戰士的流血犧牲,展現紅軍(jun) 戰士為(wei) 革命理想奮鬥與(yu) 犧牲的偉(wei) 大情懷。劇中有餘(yu) 光明“要為(wei) 革命留下火種”的英勇無畏,有馬青山“紅軍(jun) 就是要拯救千千萬(wan) 萬(wan) 受奴役、受剝削的窮人”的慷慨慈悲。凝結於(yu) 前人身上不屈服、不拋棄、不放棄的頑強精神變成了生動的情節、台詞、表演,讓鬆毛嶺戰役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跨越時代,不斷浸潤著當下觀眾(zhong) 的精神世界。

  “我們(men) 的名字無人知曉,但我們(men) 的事業(ye) 會(hui) 萬(wan) 古流芳。”正如劇中主人公餘(yu) 光明所說,時間的煙塵有時會(hui) 遮蔽一些有價(jia) 值的人和事,但蘊藏於(yu) 革命曆史之中和革命先輩身上的精神光輝永遠不會(hui) 褪色。當下的文藝創作有責任撥開雲(yun) 霧、掃去塵埃,發掘曆史洪流中的重要事件和典型人物,並且嚴(yan) 肅而深刻地塑造他們(men) 。回憶往昔,數以萬(wan) 計的紅軍(jun) 戰士在鬆毛嶺戰役中用血肉之軀鋪就了長征之路,讓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積蓄起燎原力量。而《血戰鬆毛嶺》重現了這一場慷慨悲壯的革命故事,掀開了革命曆史題材網絡劇創作的新篇章,這也必將激勵更多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書(shu) 寫(xie) 出新的勝利。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