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世界敬一杯茶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應妮)“這是中國向世界敬的一杯茶”,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在電話那頭對中新社記者說,話音中不掩興(xing) 奮。
北京時間29日晚間,“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中國以43個(ge) 非遺項目領跑世界。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深入生活
數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采茶、製茶和飲茶。在雲(yun) 南景邁山,當地民眾(zhong) 栽培茶樹、管理茶園已有1800年的曆史。公元8世紀後期,陸羽寫(xie) 就《茶經》,這是中國最早係統闡述茶葉知識及實踐的專(zhuan) 著。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碧螺春、紫筍茶、恩施玉露、都勻毛尖、漳平水仙、君山銀針……這些好聽的詞語都是茶的名字。
此次44個(ge) 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茶葉學會(hui) 、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參與(yu) 申報,聯合組成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保護工作組由中國茶葉博物館牽頭,采取共同保護行動。根據相關(guan) 申報文書(shu) ,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是有關(guan) 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包靜表示,從(cong) 技藝方麵來說,各地製茶師根據當地風土,使用炒鍋、竹匾、烘籠等工具,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製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wu) 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滿足著民眾(zhong) 的多種需求。
從(cong) 文化習(xi) 俗看,飲茶和品茶貫穿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茶背後代表的文化內(nei) 涵非常豐(feng) 富,如客人來訪要上茶,新婚夫婦在婚禮上要給雙方父母奉茶,茶友之間品茶、鬥茶;茶農(nong) 要祭茶神等等。這些豐(feng) 富的習(xi) 俗增進了家庭和睦、人際和諧,增強了文化認同和社會(hui) 凝聚力。
“中國各地民眾(zhong) 對茶品有不同的需求,江浙一帶喜綠茶,閩台地區好烏(wu) 龍茶,在西藏、青海、新疆、內(nei) 蒙古等地,人們(men) 習(xi) 慣用黑茶製作酥油茶、奶茶等。與(yu) 茶相關(guan) 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廣泛分布在中國大地上。”她說。
茶不僅(jin) 是有獨特香氣的“黃金葉子”,更承載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事實上,中國茶文化與(yu) 文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guan) ,無論是“雪沫乳花浮午盞”“且將新火試新茶”還是“寒夜客來茶當酒”“柴門反關(guan) 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茶及其所呈現的文化品格,是茶人文化品格的折射,也是中國文化品格的側(ce) 寫(xie) 。
中國茶文化是人類文明共同財富
據介紹,“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當前主要通過家族傳(chuan) 承、師徒傳(chuan) 承和社區傳(chuan) 承等傳(chuan) 統方式傳(chuan) 承,並與(yu) 正規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在福建省安溪縣王氏家族已傳(chuan) 至第13代;安徽祁門紅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王昶在近5年間收徒授藝17人。
目前,中國有40多所中職和8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茶學和茶文化專(zhuan) 業(ye) ,每年培養(yang) 製茶、茶藝等專(zhuan) 門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進入學校,開展傳(chuan) 承教學。在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司長王晨陽看來,“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能做茶文化的傳(chuan) 承者。”
“以茶敬客、以茶敦親(qin) 、以茶睦鄰、以茶結友為(wei) 多民族共享,為(wei) 相關(guan) 社區、群體(ti) 和個(ge) 人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同時,這一遺產(chan) 項目促進了茶器、茶歌、茶戲等文化表現形式的發展,見證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包靜說。
她指出,作為(wei) 茶文化的締造國,中國幾千來年的茶史就是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的曆史,保證了技藝的傳(chuan) 承、飲茶習(xi) 俗的延續和發展。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技藝資源大國,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製茶技藝的源泉,也是對世界茶文明的貢獻與(yu) 共享。中國創造了體(ti) 係完整、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的茶葉文明,而且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生產(chan) 生活中。
中國茶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以茶和茶文化為(wei) 主題的一級博物館。包靜表示,“我們(men) 館一直是對外交流與(yu) 展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正在進一步豐(feng) 富展覽內(nei) 容,提升展陳手段,特別增加了此次申遺相關(guan) 的專(zhuan) 題展,同時將‘行走中的茶葉博物館’品牌作品發揮好,推進項目數字化保護,加強學術研究,條件允許的話爭(zheng) 取在更廣泛的世界舞台上,講好中國茶的故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