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家庭-學校-互聯網”聯動係統 引導未成年人網絡行為
近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了《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報告通過對全國6-18歲未成年人、家長和老師的大規模調查,全方位分析了當前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其中,關(guan) 於(yu) 未成年人上網教育和管理的研究發現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實踐具有重要參考價(jia) 值。從(cong) 報告數據看,短視頻和視頻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減少青少年遭遇網絡不良信息的機會(hui) ,但給孩子設置過“青少年模式”的家長比例不足半數。三成多的家長網絡素養(yang) 不高,四分之一的家長存在一定的網絡依賴,在家長經常玩手機遊戲或是看短視頻的家庭中,未成年人上網時間更長。與(yu) 此同時,絕大多數家長和學校都會(hui) 對未成年人進行一定的網絡安全教育,但仍有兩(liang) 成未成年網民在上網過程中沒有考慮過網絡安全防範問題,並且在一些安全問題上,如網上過度消費、網絡謠言、不良內(nei) 容等,還有近半數或超過半數的未成年人未形成防範意識,這也是家庭和學校教育涉及較少的方麵。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生態係統理論,未成年人的行為(wei) 源於(yu) 環境與(yu) 個(ge) 體(ti) 的交互作用,而未成年人成長和發展的環境既包括其直接接觸的環境,比如家庭和學校,又包括宏觀的社會(hui) 環境,比如社會(hui) 價(jia) 值取向、道德觀念和政策法規等。現代社會(hui) ,互聯網打破了物理空間限製,貫穿於(yu) 未成年人成長的各個(ge) 環境係統之中,與(yu) 家庭和學校環境共同形成了一個(ge) 新的直接作用於(yu) 未成年人成長的係統。在這樣一個(ge) 係統中,家庭和學校與(yu) 互聯網相互作用,影響著未成年人的網絡行為(wei) 。比如,從(cong) 此次發布的報告看,家長對未成年人網絡行為(wei) 的適度監管和正向榜樣作用,可以減少未成年人的網絡依賴。家庭和學校在網絡安全教育上的缺失,會(hui) 直接體(ti) 現在未成年人網絡安全防範意識的短板上。以往的研究也發現,親(qin) 子關(guan) 係、父母的教養(yang) 方式和學校環境會(hui) 影響未成年人的網絡使用動機和網絡沉迷程度。在親(qin) 子關(guan) 係上,父母對子女越了解、親(qin) 子互動越頻繁、親(qin) 子關(guan) 係越親(qin) 近,未成年人會(hui) 越少依賴網絡使用來滿足心理需要,上網動機減弱。在教養(yang) 方式上,當父母與(yu) 孩子關(guan) 係親(qin) 近又能嚴(yan) 格約束、管理孩子的行為(wei) 時,孩子網絡沉迷的可能性最小;而當父母與(yu) 孩子關(guan) 係疏遠又對孩子行為(wei) 缺少約束時,孩子網絡沉迷的可能性會(hui) 大幅提高。在學校環境方麵,學校開展的網絡素養(yang) 教育越全麵、越豐(feng) 富,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yang) 越高,網絡沉迷概率也會(hui) 明顯降低。未成年人是否適應學校環境也會(hui) 影響他們(men) 的網絡使用情況,不喜歡學校、同學關(guan) 係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動機更強烈,網絡沉迷風險也更高。
因此,對未成年人的網絡行為(wei) 引導和網絡保護要采用係統化的視角,除了政府的政策引領和平台企業(ye) 履行社會(hui) 責任之外,還要注重“家庭-學校-互聯網”係統的建設,促進家庭、學校、互聯網係統的良性互動,才能既滿足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進行學習(xi) 、娛樂(le) 和社交的需要,又能減少未成年人對網絡的依賴,降低遭遇網絡不良信息或其他網絡侵害的可能性。“家庭-學校-互聯網”良性互動係統的構建,可從(cong) 以下五個(ge) 方麵著手實施:
第一,依法落實主體(ti) 責任,形成多方協作網絡保護格局。要盡快推動法律規定的各方主體(ti) 落實責任,推動政府、社會(hui) 、平台企業(ye) 、社區、學校、家庭共同協作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發揮政府在網絡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監管平台治理的同時,協調社會(hui) 資源,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網絡素養(yang) 教育的開展。
第二,借助平台資源和技術優(you) 勢,鼓勵平台在研發優(you) 質數字內(nei) 容、履行未成年人保護社會(hui) 責任的同時,通過線上公開課、趣味短視頻和視頻、互動程序等形式,配合學校和家庭提升未成年人和家長的網絡素養(yang) ,協助家長對未成年人網絡行為(wei) 進行適當的監督。
第三,協調社會(hui) 、學校、企業(ye) 資源,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幫助改善家庭的親(qin) 子關(guan) 係、教養(yang) 方式,讓家長與(yu) 子女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提升家長網絡素養(yang) ,使其對未成年人網絡使用有合理的認識和了解,規範自己的言行,發揮積極的榜樣作用,對未成年人子女的網絡行為(wei) 開展引導和教育。
第四,深化學校網絡素養(yang) 教育,從(cong) 全社會(hui) 範圍來講,學校教育才是真正能夠實現全覆蓋的教育路徑,尤其是留守兒(er) 童、困境家庭等父母和監護人沒有能力進行網絡素養(yang) 教育的家庭,更加需要依靠學校來實現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ang) 的提高,充分發揮未成年人的主觀能動性。
第五,擴展未成年人線下生活空間。從(cong) 現有研究來看,對於(yu) 未成年人網絡行為(wei) 的管理、引導和教育,疏導要比堵截的效果更好,轉移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增加他們(men) 線下生活時間空間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在政府協調下,讓公園、體(ti) 育館、圖書(shu) 館等場地與(yu) 屬地社區聯合,在空暇時間和周六日免費開放,合理、量力組織活動,通過社區、學校、家庭的聯動,豐(feng) 富未成年人線下活動的內(nei) 容和場景。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高文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