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術語外譯 主動發聲:理解中國,從這些關鍵詞開始

發布時間:2023-01-29 16:27:00來源: 光明網

  如何向一位外國友人解釋“禮”字?可以是“禮貌”“禮節”,也可以是“儀(yi) 式”“典禮”。而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禮”是社會(hui) 秩序的總稱。

  很多像“禮”一樣意涵豐(feng) 富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在外國語言中鮮能找到與(yu) 之對應或相近的詞語,而這些概念恰恰最能體(ti) 現中國人的價(jia) 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可以說,想要真正了解中國,離不開對這些思想文化術語的深入理解。

  術語外譯,主動發聲

  隨著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進步,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與(yu) 日俱增,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hui) 的關(guan) 注。海外的中國文化研究學者和愛好者常常麵臨(lin) 中國思想文化相關(guan) 文獻資料缺乏的問題。這種現象在一些非英語國家更為(wei) 突出。

  “我在學校教授‘現當代中國思想’課程。我們(men) 非常缺乏中國人文社科相關(guan) 的西班牙文文獻資料,我隻能向學生們(men) 提供相關(guan) 的英譯資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東(dong) 亞(ya) 學院副教授馬諾·帕楓-貝利鬆表示,閱讀英譯資料不利於(yu) 學生準確把握漢語原文的含義(yi) ,因此,權威的思想文化外譯參考資料對他和學生們(men) 來說十分必要。

  “拿成語‘前車之鑒’舉(ju) 例,有位外國友人以為(wei) 這個(ge) 詞的意思是在前麵的車的後方裝一麵鏡子,這樣後麵的車就可以看到了。”中國翻譯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黃友義(yi) 說,“像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果我們(men) 不把中國文化的解釋權抓在自己手中,就容易產(chan) 生很多誤讀。”主動向世界介紹和展示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真正含義(yi) ,才能向世界打開正確認識和理解中華思想文化的大門。

  黃友義(yi) 還指出,從(cong) 翻譯史的角度來看,譯者們(men) 最關(guan) 心的總是強勢文化。那些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特別是以英語為(wei) 母語的譯者們(men) 不可能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整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話語權是自己爭(zheng) 取來的,不是別人送來的。”

  2014年,“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chuan) 播工程”(以下簡稱“術語工程”)正式啟動,從(cong) 國家層麵開展思想文化術語的整理、翻譯和傳(chuan) 播工作。“在術語工程的數據庫中,術語完全以中外對照的形式呈現,包括條目、釋義(yi) 、引例,以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這些概念。”外語教學與(yu) 研究出版社副總編輯章思英介紹,“我們(men) 期望海外讀者能把這些譯法應用在翻譯或寫(xie) 作中,使之逐步成為(wei) 他們(men) 表述中國的話語。”

  推敲打磨 “譯”並不易

  翻譯思想文化術語並不是簡單地把一個(ge) 個(ge) 詞語翻譯成外語,而是要求譯者在對術語的內(nei) 涵充分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用盡可能準確地道的外語進行表述。“或者說就是‘兩(liang) 步走’——從(cong) 文言文到白話文,從(cong) 白話文到外文。”章思英說。

  “事實上,能夠做到這‘兩(liang) 步走’的譯者鳳毛麟角,因此,工程團隊通過協作來實現術語翻譯。術語工程專(zhuan) 門設置了哲學、文藝、曆史三個(ge) 學科組,以及外文譯審組。學科組專(zhuan) 家學者負責篩選術語,用200到300個(ge) 現代漢語漢字闡釋每條術語的含義(yi) ,同時給每條術語搭配1到2條引例,每條引例以文言文和白話文對照的形式呈現。這是‘第一步’。譯審團隊負責‘第二步’,譯者完成初步譯文後,由術語工程特邀漢學家潤色,再由譯審專(zhuan) 家審訂、定稿,這是一個(ge) 反複推敲的過程。”章思英說,這樣複雜的流程在其他類型文本的翻譯中是不多見的。

  在具體(ti) 的翻譯實踐中,術語外譯還存在諸多難點。術語工程外籍專(zhuan) 家、芝加哥大學曆史教授艾愷認為(wei) ,思想文化術語翻譯的最大難點就是文言文中許多多義(yi) 概念很難在英文中精準找到對應的表達。“通常由一兩(liang) 個(ge) 字組成的詞,英文中可以找出十幾個(ge) 詞來翻譯它。如果要把這個(ge) 詞解釋得全麵、準確,需要比較長的文本。”艾愷說。在麵對這類多義(yi) 的單字或少字術語時,術語工程通常采用音譯並輔以釋義(yi) 的做法,必要時也會(hui) 附上意譯。章思英舉(ju) 例說,“‘氣’字音譯為(wei) ‘Qi’,除了釋義(yi) 外,這裏也加上了意譯‘Vital Force(生命的力量)’。”

  術語外譯的首要原則是“忠於(yu) 原文文本”。但由於(yu) 許多術語具有多義(yi) 性和豐(feng) 富性,導致一條術語的完整翻譯雖然準確,但可能變得冗長,與(yu) 中文言簡意賅的特點相去甚遠。艾愷認為(wei) ,翻譯應當做到整體(ti) 意義(yi) 的傳(chuan) 譯而非逐字翻譯。例如,“孔子用‘興(xing) 觀群怨’來概括《詩經》的主要功能。之前譯文很長,不像一條術語,倒像是一段話。經過和中國專(zhuan) 家的探討,我們(men) 把‘興(xing) 觀群怨’的翻譯確定為(wei) ‘Stimulation(激發),Contemplation(思考),Sociability(社交),Criticism(批評)’四個(ge) 詞。”

  在麵向不同目標語言進行術語外譯時也會(hui) 遇到不一樣的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學院教授薛慶國介紹,中國文化和阿拉伯文化都屬於(yu) 曆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東(dong) 方傳(chuan) 統文化。因此,一些中國思想文化術語可以在阿拉伯語中找到相似或相近的詞語。例如,“仁”字譯為(wei) “Muru’ah”,表示“完美人格”,而“仁”在儒家學說中也著眼於(yu) “人”,二者對應性和契合度較高。雖然如此,“阿拉伯語中還存在很多看似和中文術語相似,實則內(nei) 涵差距較大的詞語。如果直接照搬,可能會(hui) 引起誤讀,這是在外譯時需要格外注意的。”薛慶國說。

  交流互鑒,潤物無聲

  從(cong) 術語學角度看,術語一般具有係統性、單義(yi) 性、定義(yi) 性等特征,但許多中國思想文化概念並不符合這些要求。“我們(men) 可以把這些術語理解為(wei) 思想文化關(guan) 鍵詞(key concepts)。”黑龍江大學俄語語言文學與(yu) 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鄭述譜認為(wei) ,“我們(men) 不能削足適履、畫地為(wei) 牢,把不符合術語學要求的概念都排除在外。例如,‘和為(wei) 貴’本身不是詞語,而是一個(ge) 命題判斷。但不能因此拋棄這個(ge) 闡述儒家處理人際關(guan) 係重要原則的表達。隻要它具有傳(chuan) 播價(jia) 值,外譯就是有意義(yi) 的。”

  鄭述譜還指出,外譯必然帶來意涵偏移的問題,沒有絕對的正確。好的譯法是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被廣泛接受的。在這個(ge) 過程中,交流比正確更重要,交流才能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

  “研習(xi) 翻譯中國思想文化內(nei) 容,讓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泰國青年學者沈瑞芝還舉(ju) 例說道,“傳(chuan) 統中醫藥文本中的‘毒’,有時可能指的是‘藥’。這讓我逐漸意識到,現代西方文化‘非黑即白’的思維習(xi) 慣把一切事物都劃分得十分清晰。相比之下,中國文化則更具有包容性和辯證性。”

  既然交流是思想文化術語外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我們(men) 交流的對象是誰?黃友義(yi) 認為(wei) ,是那些“想學習(xi) 一點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他們(men) 想知道中國人所說的‘禮’‘天’等概念是什麽(me) ,這些概念一兩(liang) 句話說不清楚。這時候參考一下術語圖書(shu) ,就清晰了。”黃友義(yi) 說,盡管每條術語的釋義(yi) 隻有二三百字,但這凝結了中國學者多年的研究心血。

  術語外譯可為(wei) 中國話語體(ti) 係奠定基本的知識框架和語義(yi) 基礎。思想文化術語外譯則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價(jia) 值觀念、思維方式、哲學和人文精神,促進文化間的交流互鑒。思想文化術語外譯的傳(chuan) 播效果不會(hui) 立竿見影,但相關(guan) 研究者和譯者的每一分努力,都為(wei) 增進國際社會(hui) 對中國的理解作出了貢獻。“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當然需要加倍努力,但也需要有耐心,想讓外國人一下接受我們(men) 五千年的文化是不現實的。‘潤物無聲’式的潛移默化,對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可能會(hui) 更好。”鄭述譜說。

  (本報記者 殷澤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