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洮河岸邊的牡丹之歌(逐夢)

發布時間:2023-01-29 16:36:00來源: 光明網

  秦 嶺

  以“洮河流珠”而著稱的洮河,是黃河上遊最大的支流。

  “須是牡丹花盛發”。古城甘肅臨(lin) 洮的花季,一朵朵、一片片、一樹樹爭(zheng) 奇鬥豔、沁人心脾的紫斑牡丹,在洮河兩(liang) 岸匯成了一望無際的花海碧浪。各類支農(nong) 項目和生態工程宛如一艘艘龍舟,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時代大潮中千帆競發,鑼鼓相聞,奏響了一曲豪邁、悠揚、深情的牡丹之歌。

  “牡丹大多生長在群峰丘壑和林緣邊角,占用耕地少,卻給我們(men) 送來了美麗(li) 。”一位臨(lin) 洮當地的農(nong) 民這樣說。這美,不僅(jin) 是牡丹之美,更飽含著隴原大地上普通農(nong) 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開時節動京城”

  2019年4月,首都北京。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hui) 上,萬(wan) 卉競秀。這裏,匯聚了世界多地的花卉園藝精品,吸引了眾(zhong) 多中外參觀者。

  展廳裏,臨(lin) 洮人自豪地給遊客介紹他們(men) 的臨(lin) 洮之花:

  “這是‘剪春蘿’,是紫斑牡丹中的翹楚,臨(lin) 洮獨有。”

  “這是‘狄道藍’,這是‘白玉’,屬於(yu) 紫斑牡丹中的新品種。”

  …………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曆屆牡丹花會(hui) 的主會(hui) 場——河南洛陽王城公園增設甘肅牡丹園時,連續兩(liang) 年從(cong) 臨(lin) 洮及周邊地區探訪、轉運100年左右株齡的紫斑牡丹,總數達600多株65個(ge) 品種。這些紫斑牡丹為(wei) 千年古都添光增彩。2019年,王城公園的一棵紫斑牡丹開出了332朵花兒(er) ,創曆年之最,一時引發熱烈關(guan) 注。

  這一次,臨(lin) 洮牡丹又在世界園藝博覽會(hui) 上大放異彩。紫斑牡丹等花卉作品一舉(ju) 獲得54個(ge) 獎項。這當中,臨(lin) 洮縣八裏鋪鎮孫家大莊村78歲的孫生順的花卉作品獲國際展區特等獎、國內(nei) 展區金獎。洮陽鎮柯栳村65歲的魏海忠培育的獨稈紫斑牡丹獲得國際展區銀獎、國內(nei) 展區特等獎。不久,魏海忠的作品“獨稈牡丹·書(shu) 生捧墨”又摘取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hui) 金獎。

  多年來,臨(lin) 洮的各類花卉作品在國內(nei) 外評比中,獲得獎項多達278個(ge) 。贏得這些獎項的,多是生活在洮河兩(liang) 岸山屲屲、溝岔岔、梁峁峁、川道道上的莊稼漢。他們(men) 中,有的還成了“土專(zhuan) 家”,常常應邀前往省內(nei) 外傳(chuan) 授“土經驗”“土秘方”……正是有了這些養(yang) 花人,“中國花卉之鄉(xiang) ”“中國花木之鄉(xiang) ”“全國花卉生產(chan) 示範基地”等一個(ge) 個(ge) 閃光的名字“花”落臨(lin) 洮。

  如今,每年來臨(lin) 洮賞花、訂購花木、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牡丹不斷地拓展著臨(lin) 洮的“朋友圈”。臨(lin) 洮也成為(wei) 全球的花卉專(zhuan) 家、學者研究紫斑牡丹的首選地。人們(men) 的目光,一次次聚焦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生態建設中的這片隴原腹地,聚焦臨(lin) 洮紫斑牡丹,聚焦洮河兩(liang) 岸勤勞、智慧、富有創造力的這些莊稼漢……

  人們(men) 不禁要問:為(wei) 什麽(me) 是臨(lin) 洮?為(wei) 什麽(me) 是紫斑牡丹?

  臨(lin) 洮人的美麗(li) 轉身

  “百花叢(cong) 中最鮮豔”。牡丹是百花之王,是花兒(er) 中的花兒(er) 。

  臨(lin) 洮是傳(chuan) 唱甘肅“花兒(er) ”的重要地區之一。甘肅“花兒(er) ”多唱牡丹。但是,千百年來,誰曉得牡丹承載著臨(lin) 洮人多少道不完、訴不盡的苦樂(le) 悲歡?

  提起臨(lin) 洮的牡丹往事,一些飽經風霜的老人滿目淚水。“據我爺爺講,當年的梁峁上,到處可見兩(liang) 三米高的野生紫斑牡丹樹。趕騾子的人還能在牡丹樹下乘涼哩。可後來,很多牡丹樹被砍掉當柴火燒了。”農(nong) 民張旺有提起往事,那眼神仿佛在歲月中穿越。

  臨(lin) 洮古稱狄道,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會(hui) 地帶,是黃河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光輝燦爛,“四大名硯”之一的洮硯聞名遐邇……然而,當年日子過得如此緊巴,誰還會(hui) 注意到腳下的土地有牡丹這麽(me) 個(ge) 寶貝呢?

  當地的朋友告訴我:“要了解臨(lin) 洮牡丹的發展曆史,您得找康仲英老人。”

  今年77歲的康仲英上世紀60年代初考上臨(lin) 洮師範學校,從(cong) 此跳出了“農(nong) 門”。他先後在教育係統和黨(dang) 政機關(guan) 工作。退休後,他又回歸“農(nong) 門”,創建了八裏鋪雍家莊紫斑牡丹繁育中心,潛心經營著60多畝(mu) 牡丹。

  在康仲英這裏,我了解到紫斑牡丹的來龍去脈。紫斑牡丹,因花瓣上有獨特的紫斑而聞名,又稱甘肅牡丹,與(yu) 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並稱我國“四大牡丹”。甘肅大地上的臨(lin) 夏、蘭(lan) 州、定西、天水、隴南、甘南一帶是紫斑牡丹的重要發祥地。其中臨(lin) 洮紫斑牡丹栽培始於(yu) 唐代,盛於(yu) 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紫斑牡丹之所以垂青臨(lin) 洮,是因為(wei) 臨(lin) 洮1700多米到3600多米的海拔非常適合紫斑牡丹生長。紫斑牡丹耐寒抗旱,既可形成灌木叢(cong) 林,也可像喬(qiao) 木一樣獨立成樹。最高的牡丹樹高達3米以上,可逾越房簷屋頂,濃蔭籠蓋一院……

  聽了康仲英的講述,我才知道,家鄉(xiang) 隴原大地上的牡丹,曆史如此悠久。康仲英給我發來一張南宋學者胡元質的《牡丹記》截圖,其中有這樣的文字:“惟徐延瓊聞秦州董成村僧院有牡丹一株,遂厚以金帛,曆三千裏取至蜀,植於(yu) 新宅。至孟氏於(yu) 宣華苑廣加栽植,名之曰牡丹苑……”古秦州,即今天的天水市秦州區一帶。不過,風水輪流轉,如今天水的牡丹也多是從(cong) 臨(lin) 洮引進。

  殊為(wei) 可貴的是,盡管生計艱難,一代代、一輩輩臨(lin) 洮人的牡丹情結,卻始終在農(nong) 家小院裏如嫋嫋炊煙一樣連綿不絕。一棵、兩(liang) 棵……又一棵、又兩(liang) 棵……盡管數量非常有限,卻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南屏鎮、玉井鎮、洮陽鎮、新添鎮、太石鎮等18個(ge) 鄉(xiang) 鎮的莊戶人家。

  “那棵牡丹,還是我太爺爺手裏……”在臨(lin) 洮行走,總能聽到這樣的話。如今很多早已聲名在外的臨(lin) 洮養(yang) 花人,就是從(cong) 其父親(qin) 、爺爺乃至太爺爺那一代開始,賡續著牡丹情結,堅守著一方水土。

  這些臨(lin) 洮人,以西部農(nong) 民特有的執著和堅韌,一個(ge) 個(ge) 走出農(nong) 家小院,踏上了圓夢牡丹的艱辛旅程……

  為(wei) 了實現“遠緣雜交育種”等係列研究計劃,孫生順省吃儉(jian) 用,走南闖北。他培育的紫斑牡丹品種,國際登錄(國際芍藥屬植物新品種登錄權威認證機構)9個(ge) ,原國家林業(ye) 局品種權保護4個(ge) ,中國花卉協會(hui) 牡丹芍藥分會(hui) 品種確認3個(ge) 。康仲英對散落民間的160多個(ge) 牡丹品種進行了地毯式調查,搶救性保護了佛頭青、綠蝴蝶、玉獅子等數十個(ge) 紫斑牡丹傳(chuan) 統珍稀品種,並通過遠緣雜交等手段,培育出了佛塔青雲(yun) 、洮河翠玉等紫斑牡丹新優(you) 品種,讓牡丹的家族錦上添花。

  當那些先行先試者的“第一桶金”亮相廣袤的隴原大地時,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也迅速行動起來。

  種花、找花、養(yang) 花、育花、護花、賣花……10家、50家、100家、500家、1000家……80畝(mu) 、200畝(mu) 、1000畝(mu) 、5000畝(mu) ……

  一戶戶人家動起來了,一座座村莊動起來了,一個(ge) 個(ge) 鎮子動起來了。

  臨(lin) 洮當地更是把發展牡丹產(chan) 業(ye) 與(yu) 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他們(men) 的發展思路是: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規模生產(chan) ,提升品牌。保護洮河流域生態,努力讓荒丘、溝壑、河灘、崖畔、路基等“變廢為(wei) 寶”。

  今天,從(cong) 空中俯瞰,臨(lin) 洮大地仿佛蝶變成了一朵碩大的七彩牡丹。曾經光禿禿、幹巴巴的群峰溝畔,已披紅掛綠,花香襲人。全縣花卉種植總麵積達1.87萬(wan) 畝(mu) ,產(chan) 值1.07億(yi) 元。其中紫斑牡丹栽培麵積達到0.76萬(wan) 畝(mu) 。“一花帶得百花香”,還有芍藥、大麗(li) 花、蝴蝶蘭(lan) 等其他花卉競相開放。

  悠久的曆史,執著的堅守,艱難的賡續,輝煌的重啟。今天,當你漫步在嶽麓山、南屏山、馬銜山、洮河國家濕地公園、馬家窯洮硯特色小鎮、戰國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等6個(ge) 景區,當你徜徉在曹家坪、安川村、臥龍村、閆吳家村、三益村等6個(ge) 千畝(mu) 紫斑牡丹種植基地,也許你會(hui) 有恍如隔世之感。這片從(cong) 曆史中走來的土地,時至今天,繁華錦簇,生機勃勃。

  這是生態文明的時代畫卷,這是臨(lin) 洮人的美麗(li) 轉身。

  “百花齊放春滿園”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如火如荼的臨(lin) 洮花事,從(cong) 來不是一個(ge) 人“種”出的。它離不開家族傳(chuan) 承式、鄰裏互動式、村組互學式、鄉(xiang) 鎮聯動式的引、教、聯,離不開麵對麵的傳(chuan) 、幫、帶。

  在洮河之畔南屏山、嶽麓山、鳳凰山一帶的牡丹園,我的目光常常被一些紅底金字的楹聯所吸引:“先富幫後富,四鄉(xiang) 富了又富,走共同富裕道路。你美帶他美,八鄰美了還美,繪紛呈美麗(li) 畫卷。”

  在後地灣村、安川村、臥龍村、閆吳家村、三益村等“牡丹村”,我也能看到這樣的楹聯:“送去一樹牡丹,隔牆鄰居共芬芳;贏得幾世友情,跨代親(qin) 友共康寧。”

  臨(lin) 洮人不光是這麽(me) 寫(xie) 的,更是這麽(me) 做的。在栽植紫斑牡丹的最佳時節,養(yang) 花人魏海忠把自己精心培育的1800株獨稈紫斑牡丹樹、1800株芍藥苗無償(chang) 捐贈給村民們(men) 。村民們(men) 栽下的是樹苗,也栽下了比鄰而居的情意。

  曹家坪村的養(yang) 花人曹希望,從(cong) 小聞著父親(qin) 培育的紫斑牡丹花香長大。到了他這一代,將自家的園子全部種了牡丹。曹希望的孫子曹佰平大學畢業(ye) 後,主動對接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如今,由他這個(ge) “花四代”掌舵的牡丹觀賞園麵積達1600餘(yu) 畝(mu) 、紫斑牡丹種植基地有600多畝(mu) 。走進曹家坪,便置身花的海洋中,宛如仙境。曹家坪的牡丹園,農(nong) 戶參與(yu) 多,年收入10萬(wan) 元以上的農(nong) 戶達二三十戶。村裏,不少人家已經在縣城買(mai) 了樓房,還購買(mai) 了小轎車。牡丹園的300多株優(you) 品牡丹被引種北京故宮“禦花園”,一時傳(chuan) 為(wei) 美談。

  已經82歲的朱家坪村養(yang) 花人王誌學是個(ge) 多麵手,這一輩子不僅(jin) 種牡丹,還畫牡丹,在集市上出售畫作。1998年,在外打拚的兒(er) 子王海雄返回家鄉(xiang) ,協助父親(qin) 打理牡丹園。2016年,成立了天香牡丹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建成占地麵積116畝(mu) 的紫斑牡丹觀光基地,集花卉苗木培育、園林施工為(wei) 一體(ti) ,助推紫斑牡丹走向各地。

  如今,在臨(lin) 洮,一撥又一撥新的種植能手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臨(lin) 洮五月,花事正好。今日,臨(lin) 洮紫斑牡丹文化旅遊節已成為(wei) 洮河岸邊的一大盛事,至今已經舉(ju) 辦了6屆。一屆一主題,一年一“花樣”。

  在甘肅“花兒(er) ”歌手婉轉、悠揚的《牡丹令》旋律中,大大小小的“農(nong) 家樂(le) ”座無虛席。遊客們(men) 興(xing) 致勃勃地觀賞著牡丹花開盛景,品嚐著涼拌牡丹花芽、油炸牡丹花瓣、牡丹香醋,享用著牡丹花芽茶、紫斑牡丹酒……

  花樣年華何處是?洮河兩(liang) 岸請君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