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起舞於古今之間

發布時間:2023-01-29 16:36:00來源: 光明網

  香港舞蹈團:

  起舞於(yu) 古今之間

  龍鏡伊

  香港舞蹈團的排練廳裏,黑色的地板被舞鞋磨得發亮。作品《山水》的公演臨(lin) 近,一班舞者和工作人員,每天在這裏待9個(ge) 小時以上。

  成立於(yu) 1981年的香港舞蹈團,是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專(zhuan) 業(ye) 中國舞舞蹈團。既注重傳(chuan) 統中國舞的古典美感,又兼顧香港地道文化和當代創新,多重追求也意味著諸多挑戰。

  中國舞,既古老,又年輕。很多人覺得拿扇子、紅綢就是中國舞,“我要打破大家對傳(chuan) 統中國舞的一種既定概念。”藝術總監楊雲(yun) 濤堅定地說。

  傳(chuan) 承:舞與(yu) 武

  《山水》公演開場的半小時內(nei) ,整個(ge) 劇場沒有一點音樂(le) 聲。舞者如流水落石澗般漸次出場,一呼一吸間,融合了武術招式的舞姿亦柔亦剛。舞台上方懸著仿佛從(cong) 水墨畫裏飄落的雲(yun) 霧,全場觀眾(zhong) 一起沉浸其中。

  楊雲(yun) 濤是《山水》的編舞,出生於(yu) 雲(yun) 南少數民族村落的山水之間。他的舞蹈履曆豐(feng) 富,但他對於(yu) 中國舞和個(ge) 人發展都曾感到迷茫。

  2011年,楊雲(yun) 濤前往美國紐約進修。輾轉在各個(ge) 舞蹈表演場地,他像一塊海綿,在舞蹈藝術的海洋中拚命吸收養(yang) 分。

  陌生的環境給了楊雲(yun) 濤獨立思考的空間,回到香港後他的目標變得清晰:“要發展我們(men) 的藝術,一定要回到自己身上,回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去探索、學習(xi) 。”

  香港有很多武館,楊雲(yun) 濤就把師傅請來,讓舞者直接跟著練。“中國舞蹈與(yu) 中國武術之交互研究與(yu) 成果呈現”計劃從(cong) 2018年起持續了3年。

  練習(xi) 武術動作,比如紮馬步,對於(yu) 舞者來說並不難。日複一日的練習(xi) 中,除了肌肉的酸痛,更重要的是內(nei) 心的變化。

  “當我想做一個(ge) 書(shu) 法的題材,如果舞者都是西方芭蕾訓練出來的,那味道就不太對。”楊雲(yun) 濤希望以武術探索出一種屬於(yu) 中國人的身體(ti) 訓練方式,“讓舞者以一種一脈相承的狀態,去表現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主題”。

  這是個(ge) 長期的探索,對舞者來說也是個(ge) 磨煉。《山水》從(cong) 音樂(le) 到布景等舞台設計都有大量留白,“‘靜’比‘動’更難,我們(men) 在舞台上,視線一直望著一片黑色,如果專(zhuan) 注力不夠,甚至會(hui) 有暈的感覺。”高級舞蹈員何皓斐畢業(ye) 於(yu) 香港演藝學院,主修中國舞。

  采訪中楊雲(yun) 濤反複提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講究的是內(nei) 外統一,“舞蹈有時過分強調‘外邊’的動作、形象,我想通過武術裏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解決(jue) 舞者‘裏邊’的問題,這才是我們(men) 東(dong) 方最厲害的東(dong) 西”。

  挑戰:感性與(yu) 理性

  潘翎娟是香港舞蹈團的首席舞蹈員之一。排練廳裏,穿著黑色舞裙的她像是宣紙上的一隻鶴。接受完采訪後,她利落地將頭發盤起,就立刻加入了排練。

  “肩膀給多一點”“這裏收回來”,在反複的調整中,楊雲(yun) 濤希望潘翎娟化成“偶爾被吹散的一片枯葉”。這種源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氣韻很微妙,他們(men) 不斷尋找著最精準的動作質感,再重複練習(xi) 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潘翎娟在2011年從(cong) 內(nei) 地來到香港。起初習(xi) 慣了跟著明確指令去跳舞的她,很不適應香港舞蹈團的節奏,笑稱自己經常挨罵,“在這裏,沒人告訴我這個(ge) 動作好不好看,腿應該怎麽(me) 做”。

  在排練時,楊雲(yun) 濤隻會(hui) 提供一個(ge) 框架、風格,接下來就是舞者的獨立創作。他希望香港舞蹈團就像香港這座城市一樣,可以看到不同的個(ge) 體(ti) ,讓舞者發掘自己身體(ti) 的最大可能性。

  潘翎娟表示自己是個(ge) 特別感性的人。她飾演過許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裏的經典角色,時而是《花木蘭(lan) 》裏帥氣的花木蘭(lan) ,時而是《倩女·幽魂》裏柔美的聶小倩。

  每部作品需要的情感、形象氣質各不相同,她逐漸學習(xi) 到如何在忘我狀態中,記牢舞步、控製表演力度,以及領悟編舞背後的用意,“我一定是感性之中有一半是理性的”。

  《山水》正式演出時,舞台仿佛是一張展開的畫卷,舞者的身體(ti) 化成一支毛筆,於(yu) 任何地方開始作畫。伴著現場演奏的古箏中流淌出來的旋律,舞動的身姿盡顯高山大川的磅礴和靜謐。

  舞蹈與(yu) 水墨畫這兩(liang) 種藝術形式雖是一動一靜,楊雲(yun) 濤卻認為(wei) 二者相通,都是在運動中產(chan) 生變化而具有表現力,“我想找到一個(ge) 平衡點,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東(dong) 方哲學的精髓,透過不同手法和身體(ti) 結合在一起”。

  突破:跨界與(yu) 交流

  觀看完《山水》演出,香港舞蹈團資深“粉絲(si) ”陳先生很激動:“我看到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天人合一’,舞者的舞蹈和武術都做得這麽(me) 好,很不容易,是很大的突破。”他認為(wei) ,這正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傳(chuan) 承。

  香港中外文化匯聚,是藝術很好的“助推劑”。在上環文娛中心八樓,舞蹈團將排練室開辟為(wei) “八樓平台”實驗舞蹈劇場,讓舞者嚐試編創實驗作品。

  為(wei) 了培養(yang) 觀眾(zhong) ,舞蹈團一直積極跨界。武俠(xia) 舞劇《風雲(yun) 》《中華英雄》改編於(yu) 香港高人氣漫畫,舞蹈團把水和黃沙搬上舞台,舞蹈難度、觀賞性增加,效果十分震撼。有讀者表示:“如果沒有你們(men) 改編這個(ge) 漫畫,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hui) 走進劇場。”

  受疫情影響,過去兩(liang) 年舞蹈團對外交流的計劃被打亂(luan) ,但準備的過程也是一種進修和沉澱。楊雲(yun) 濤表示,希望香港舞蹈團能爭(zheng) 取到更多交流機會(hui) ,通過作品讓觀眾(zhong) 認識香港,借舞蹈在國際上展現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底蘊。

  (據新華社香港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