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來了這裏,就要當好天路的“軌枕”

發布時間:2023-02-06 17:4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第六位枕至第二十位枕水平5毫米。”1月26日11點,在青藏線格拉段海拔4800多米的布強格至唐古拉北區間,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格爾木工務段唐古拉線路車間雁石坪線路工區軌道檢查組的一行4人正在肆虐的狂風中前進,他們(men) 一邊用軌道檢查儀(yi) 檢查線路幾何尺寸,一邊檢查軌道結構。這次的“天窗”作業(ye) 時長120分鍾,最少要檢查7公裏的線路,要跨過12320根軌枕,最少要走12320步,如發現線路病害,還要再次複核。雁石坪線路工區平均年齡32.8歲,最小的為(wei) 24歲,今年是他們(men) 在唐古拉度過的第二個(ge) 春運。

  “唐古拉”,藏語意為(wei) “高原上的山”,在蒙語中意為(wei) “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由於(yu) 終年風雪交加,號稱“風雪倉(cang) 庫”。麵對高寒缺氧的惡劣自然環境,有人選擇了離開,而雁石坪線路工區的這些青年卻毅然選擇了留下,選擇了世界鐵路海拔最高點5072米的唐古拉。藍天白雲(yun) 下,狂風怒號,暴風夾雜著積雪,一陣一陣向“天路”飛撲而來,“白毛風”令人睜不開雙眼。

  在布強格站的作業(ye) 現場,26歲的共青團員他存錄正在進行防護作業(ye) ,他手中緊握信號旗,不時向兩(liang) 邊瞭望。防護工作在工務現場作業(ye) 來說相對輕鬆,但是在寒冷的唐古拉,防護工作卻是最考驗人的崗位。因為(wei) 氣候寒冷,且風大,防護員隻能在小範圍內(nei) 活動。他存錄為(wei) 了及時記錄上道機具,將筆放到嘴中,化開凍住的筆尖,快速而認真做著記錄,一陣狂風吹來,他隻能逆風傾(qing) 斜身子才能站穩。

  34歲的馬留成是雁石坪線路工區保養(yang) 四組的副工長,他負責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布瑪德至布強格區間的線路設備養(yang) 護維修任務。春運開始後,他帶領團員青年加密了凍土路基下沉明顯地段的檢查,狂風吹得作業(ye) 人員在線路上直打趔趄。“線路變化快不害怕,就害怕檢查跟不上、線路病害發現不了,我們(men) 更要加把勁。”馬留成說。

  雁石坪線路工區管內(nei) 線路設備全部位於(yu) 多年凍土路基區段,是青藏線上最艱苦的區段之一。為(wei) 了確保線路設備安全穩定,他們(men) 在圖定“天窗”作業(ye) 結束後的基礎上,再申請第二次“天窗”處理病害。長期以來,雁石坪線路工區的每一個(ge) 人都形成了一種默契,如果一個(ge) 組申請了二次“天窗”,那麽(me) 其他組“天窗”結束後的第一時間過去支援。在茫茫的大雪中、在呼嘯的寒風中、在瓢潑的大雨中,到處都有他們(men) 默默奮鬥的身影。2014年雁石坪線路工區獲得“全路青年文明號”稱號,2020年雁石坪線路工區又獲得了“鐵路青年五四獎章”集體(ti) 稱號。

  “幹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這個(ge) 行業(ye) ,就要風雨兼程,來了這裏就要當好天路的‘軌枕’……”24歲的共青團員李傑說,自己苦點累點不算什麽(me) ,看著一列列火車飛馳在“天路”上,“這是對我們(men) 工作的肯定”。

  馬禕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宋寶穎 袁野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