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媒,助推中華文化的國際互鑒與傳播
作者:王鑫(同濟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傳(chuan) 播係主任,教授、博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新近召開的全國宣傳(chuan) 部長會(hui) 議強調要“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日前審議通過的《共青團中央二〇二三年工作要點》,22點中的第7點就是“服務黨(dang) 和國家對外工作大局”。如何以更立體(ti) 化、多元化、普適化的方式“傳(chuan) 播中華文化,促進多層次文明對話”,成為(wei) 國際傳(chuan) 播的核心問題。根據筆者近年來的參與(yu) 式觀察和深度訪談,留學生、華商等海外華人作為(wei) “行走的文化符號”,在日常生活與(yu) 工作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融通,他們(men) 不僅(jin) 扮演著中華文化的“使者”角色,也成為(wei) 提升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的“助推者”。
以“人”載道,以在地性體(ti) 驗推進中華文化的“入鄉(xiang) ”
得益於(yu) 交通技術的推動,“流動”成為(wei) 個(ge) 人、機構和國家交織在一起的行為(wei) 。一些跨國流動者以及身處當地的華人,以“普通傳(chuan) 播者”身份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能夠潛移默化地推動中華文化從(cong) “走出去”到“走進去”。
留學生群體(ti) 青春、開放和包容的顯著特質,使得他們(men) 更易成為(wei) 建立文化連接的通路。2019年,中國留學生數量達70.35萬(wan) 人,成為(wei) 全球留學生數量第一的國家。盡管大部分留學生出國的主要目的是學習(xi) ,但作為(wei) “行走的符號”和“流動的文化載體(ti) ”,客觀上已成為(wei) 不同文化之間的連接者與(yu) 溝通者。筆者調研發現,青年學生普遍較好地接受過本土文化教育,對民族文化的符號和樣態有一定認識、理解與(yu) 承擔、熱愛,也會(hui) 在文化碰撞中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身份感和文化的主體(ti) 性,提高對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認知。因此,在中華文化的對外傳(chuan) 播上,要特別重視流動的“人”,特別是留學生這樣的“普通傳(chuan) 播者”,充分挖掘並利用其文化攜帶性的特質,做好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
“華裔”的日常性與(yu) 生活化促進了文化的匯入與(yu) 接合。定居海外的華人大多居住在相似或相鄰的街區,這些區域慢慢成為(wei) 嵌入當地文化的個(ge) 性鮮明的“他者”。那些中國風格的商鋪、食品以及日常生活習(xi) 慣,成為(wei) 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的“部落格”。筆者曾訪談多位定居英國的華人,其中包括學者、醫生、作家、公司職員、中餐館老板等,他們(men) 普遍表示在他者文化中更在意保護和傳(chuan) 承自己文化的內(nei) 容,對中國傳(chuan) 統節日、語言、習(xi) 俗等格外看重。比如,華商在倫(lun) 敦舉(ju) 行的春節文化大遊行、當地各處端午節的龍舟賽等,都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他者文化中的一次次展演。
在文化碰撞與(yu) 適應中的“入鄉(xiang) ”實踐,既往研究中往往被忽略,反倒在媒體(ti) 和文本的空白之處,提供了文化傳(chuan) 播“突圍”的新思路:既要了解所在國的規則和程序,也要懂得當地的風俗和人情,找到自我與(yu) 他者文化中有效連接的部分。充分利用海外華人的語言優(you) 勢和深處當地的經驗,不僅(jin) 能夠促進中華文化的正向傳(chuan) 播,也能為(wei) 其找到更好的“入鄉(xiang) 策略”提供重要路徑。
以“人”傳(chuan) 情,以身體(ti) 實踐促進中華文化的“場景化”融合
隨著留學生、國際遊客以及華人移民不斷被“拋入”陌生的文化中,需要不斷建立“自我”與(yu) 他者的關(guan) 係。他們(men) 進入具體(ti) 的場景,通過體(ti) 驗、思考、反饋和互動實現跨文化的交流與(yu) 傳(chuan) 播。
“身體(ti) 在場”能夠喚起不同文化主體(ti) 之間的“共情”。身體(ti) 在場是人和人基於(yu) 共通感建立溝通的前提,能更好地實現不同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比如,人們(men) 會(hui) 通過握手、擁抱、微笑等去感知和體(ti) 驗與(yu) 對方的交流,實現溝通雙方自然語言以及身體(ti) 語言的多維交流,以及場景對溝通效果實現的有效性。筆者曾與(yu) 一位英國母親(qin) 交談,得知她的女兒(er) 患有先天性心髒病且經常發病住院治療,適時通過握手和擁抱表示鼓勵和安慰,對方也感受到了這份善意。這種情感能量的給予,使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更容易得到理解和尊重,也有助於(yu) 超越自然語言表達的局限,實現更加豐(feng) 富的信息傳(chuan) 遞。
“身體(ti) 在場”建立儀(yi) 式化的交流場景。身體(ti) 本身不僅(jin) 是信息的“傳(chuan) 遞者”,也是儀(yi) 式的“創建者”,其中包含儀(yi) 容儀(yi) 表、服飾著裝以及舉(ju) 止言談等。這種溝通方式不僅(jin) 是個(ge) 體(ti) 文化修養(yang) 的體(ti) 現,也是一個(ge) 民族文化的彰顯。比如,身著漢服走在倫(lun) 敦街頭的女生,通過服裝來表明其身份以及審美;阿拉伯民族的長袍和頭巾、拉美和非洲的髒辮等,也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體(ti) 現。身體(ti) 在場仿佛是一個(ge) 民族國家“行走的文化”的現場演示,共同建構與(yu) 其他民族的對話和交流情境。
這些流動的個(ge) 體(ti) 或行走的“文化載體(ti) ”,潛移默化地進入另一種文化中,在文化震驚、適應與(yu) 融合中,通過對話、雜音甚至默音的方式實現了跨文化的交流,正所謂“不言之言”,用“不說”的方式講出了自己的故事。
以“人”為(wei) “鏡”,以互動儀(yi) 式提升中華文化的認可度
提升中華文化的認可度離不開文化主體(ti) 間的交流與(yu) 互鑒。雖然不同文化的人士都有自己對於(yu) 真善美的理解,但在文化認知方麵的差異會(hui) 在充滿儀(yi) 式感與(yu) 日常化的互動中逐漸彌合。筆者在曼徹斯特訪學期間,主動贈予歐洲朋友一些中國風書(shu) 簽,還根據音譯將他們(men) 的名字寫(xie) 在書(shu) 簽上。這些外國友人驚喜於(yu) 自己的名字被以不同文字呈現出來的樣貌,也願意聆聽漢字的故事,有興(xing) 趣了解書(shu) 簽承載的文化和曆史。這不僅(jin)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yu) 增進雙方的情感溝通,有助於(yu) 實現超越其他差異進而產(chan) 生人類共情的連通。
一些散居的族裔,通過日常生活、族群內(nei) 部溝通以及中華文化傳(chuan) 統習(xi) 俗的展示,也進一步滲透了中華文化的內(nei) 容和氣質。英國華埠商會(hui) 在倫(lun) 敦舉(ju) 辦的春節慶典活動,每年有幾萬(wan) 人參加和觀看,這種由海外族裔舉(ju) 辦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展演體(ti) 現的是“文化的流動性”,彰顯自我文化的物質形態、圖騰以及族群身份,並能在他者文化中保留與(yu) 傳(chuan) 遞,也為(wei) 尋求文化身份、提升中華文化的認同度提供了重要路徑。
“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中華文化的對外傳(chuan) 播要超越單純的“對外輸出”模式,把它融化在“一粥一飯,一言一行,一趣一味”的交流與(yu) 對話中。我們(men) 要將個(ge) 體(ti) 的生命感和生活經驗與(yu) 國家文化價(jia) 值觀相融合,賦予跨國者以及散居族裔“文化使者”的身份,以“人”為(wei) 媒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與(yu) 認同,為(wei) 提升我國國際傳(chuan) 播力提供動力支撐。
【本文係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e) 務費專(zhuan) 項基金資助項目“世界秩序實踐與(yu) 想象下中國話語國際傳(chuan) 播新範式與(yu) 新路徑研究”(22120220300)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