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發布時間:2023-02-22 10:32:00來源: 南方日報

  糧食安全關(guan) 乎國運民生,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尤為(wei) 重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全力抓好糧食生產(chan) ,確保全國糧食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穩住麵積、主攻單產(chan) 、力爭(zheng) 多增產(chan) 。當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供應穩定,然而我國人多地少的實際,以及百年變局、世紀疫情等不確定因素的疊加影響,使得糧食供需緊平衡態勢長期內(nei) 不會(hui) 改變,這就要求我們(men) 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大力實施“以我為(wei) 主、立足國內(nei) 、確保產(chan) 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藏糧於(yu) 地,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隨著工業(ye) 化和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耕地總量呈減少趨勢,加之自然災害以及人為(wei) 因素的破壞,耕地的質量也有所下降。202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全國耕地麵積減少了753萬(wan) 公頃,降至1.28億(yi) 公頃(19.2億(yi) 畝(mu) )。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戰略勢在必行。所謂藏糧於(yu) 地,指的是通過耕地的增加或者減少來維持糧食供求的大體(ti) 平衡。這意味著不僅(jin) 要確保耕地的數量,也要保證耕地的質量。一方麵,紮實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嚴(yan) 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優(you) 先預留充足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並確保基本農(nong) 田用於(yu) 糧食生產(chan) 。嚴(yan) 格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充分利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耕地監管體(ti) 係,強化耕地用途監管和耕地質量監測,不斷提升耕地資源現代化治理水平。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非糧化”,持續開展耕地拋荒治理。另一方麵,持續完善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紮實推進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確保糧食產(chan) 得出、產(chan) 得優(you) 。持續加強耕地養(yang) 護,穩步推進休耕輪作製度,結合耕地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種植結構,確保耕地質量不降低。

  藏糧於(yu) 技,增強糧食高質量供給能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當前,我國耕地質量不高,育種科技能力不足,與(yu) 世界種業(ye) 強國以及農(nong) 業(ye) 強國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玉米、大豆的種子水平和單產(chan) 水平均不高。增強糧食高質量供給能力,唯有繼續深入實施藏糧於(yu) 技戰略。所謂藏糧於(yu) 技,指的是通過農(nong) 業(ye) 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糧食高質量供給,實現糧食“量質”雙提升。一方麵,大力推進種源等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位於(yu) 產(chan) 業(ye) 鏈前端,種源安全關(guan) 係到糧食安全、國家安全。對標對表世界種業(ye) 強國,推動構建種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加大種業(ye) 基礎性研究投入力度,以突破“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為(wei) 目標,加強前沿育種技術研發,加快自主培育優(you) 質高產(chan) 品種,確保種源自主可控,從(cong) 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另一方麵,結合我國耕地實際情況和糧食自身特點,全麵梳理短板弱項,加強對糧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環節先進農(nong) 機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助力探索標準化、高產(chan) 、高效的綠色生產(chan) 技術模式,提高糧食生產(chan) 效率。特別要充分利用數字時代的優(you) 勢和機遇,探索發展糧食種植生產(chan) 數字化,推動我國糧食生產(chan) 高質量發展。

  藏糧於(yu) 才,壓實糧食安全責任

  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人才是關(guan) 鍵。糧食的生產(chan) 、分配、流通、銷售、儲(chu) 存等環節均離不開人才的支撐,這就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確保糧食供應充足、供給優(you) 質。農(nong) 民是糧食生產(chan) 的頂梁柱和主力軍(jun) 。為(wei) 了提升糧食的生產(chan) 效率和效益,應大力引導和鼓勵農(nong) 業(ye) 科技專(zhuan) 家下鄉(xiang) ,通過田間課堂授課、家門口培訓等方式,培養(yang) 一批懂政策、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糧農(nong) 。加大農(nong) 技人員培訓力度,組織有關(guan) 技術人員定期參加技能培訓。充分發揮“土專(zhuan) 家”“田秀才”、種糧能手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廣種糧技術、農(nong) 機應用,不斷增加農(nong) 民的收入,切實提高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不斷加強糧食領域人才的培育,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該方麵的人才培養(yang) ,鼓勵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大學生、退伍軍(jun) 人等加入到糧食生產(chan) 中來,為(wei) 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新生力量。此外,糧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研人員,尤其是一線科研人員。根據糧食領域科研人員的成長規律,在科研經費、薪酬待遇、公共服務保障等方麵給予長期穩定支持,重點支持科研人員開展育種技術研究,打好種業(ye) 翻身仗。

  藏糧於(yu) 節,確保糧食低損耗

  國家糧食局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生產(chan) 的糧食中有35%被浪費掉。保障糧食安全,既要牢抓糧食生產(chan) ,也要狠抓糧食浪費,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一方麵,要深化全社會(hui) 對糧食安全問題事關(guan) 國家大局的認識,並將堅決(jue) 製止餐飲浪費行為(wei) 納入學生手冊(ce) 、市民公約、行業(ye) 規章等。另一方麵,大力弘揚勤儉(jian) 節約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積極倡導全民節約,推動勤儉(jian) 節約宣傳(chuan) 教育進家庭、進社區、進農(nong) 村、進學校、進企業(ye) 、進機關(guan) 等。發揮黨(dang) 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堅持不鋪張浪費,帶頭培養(yang) 節約習(xi) 慣,將勤儉(jian) 節約作為(wei) 一種紀律來遵守,嚴(yan) 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堅決(jue) 杜絕糧食浪費現象。

  作者係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