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為全球互聯網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發布時間:2023-03-17 15:5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的報道】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ya) 雄

  3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shu) 並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就白皮書(shu) 相關(guan) 內(nei) 容進行了介紹和解讀。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曹淑敏介紹,自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中國網絡立法加速推進,製定出台網絡領域立法140餘(yu) 部。目前,基本形成以憲法為(wei) 根本,以法律、法規和規章為(wei) 依托,以傳(chuan) 統立法為(wei) 基礎,以網絡專(zhuan) 門立法為(wei) 主幹的網絡法律體(ti) 係,網絡立法的“四梁八柱”基本構建。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hui) 落實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決(jue) 策部署,積極推進網絡立法工作,不斷完善相關(guan) 法律製度規範,初步形成了相對完備的網絡法律體(ti) 係,網絡立法取得了顯著成就,為(wei) 推動互聯網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嶽仲明說,10年來,先後製定了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數據安全法、個(ge) 人信息保護法、反電信網絡詐騙法5部專(zhuan) 門法律。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還持續推進傳(chuan) 統法律規範向網絡領域延伸,針對網絡交易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網絡平台的食品安全責任、互聯網廣告、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互聯網領域的不正當競爭(zheng) 和壟斷等,完善相關(guan) 製度規範,並對網絡新業(ye) 態下的民事權利保護、打擊新型網絡犯罪等作出專(zhuan) 門規定。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法治局局長李長喜表示,近期,網絡暴力案事件引發了社會(hui) 廣泛重視。有關(guan) 部門高度重視,積極開展網絡暴力打擊整治工作。

  李長喜介紹,此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製定出台《關(guan) 於(yu) 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各重點網站平台攔截清理涉網絡暴力信息2875萬(wan) 條,提示網民文明發帖165萬(wan) 次,向2.8萬(wan) 名用戶發送一鍵防護提醒,從(cong) 嚴(yan) 懲處施暴者賬號2.2萬(wan) 個(ge) ,有效防範熱點事件網絡暴力風險。近日,網信部門又指導多家重點平台集中發布防網暴指南手冊(ce) ,從(cong) 風險提示、一鍵防護、私信保護、舉(ju) 報投訴等多個(ge) 維度,幫助網民快速有效防範網暴侵害。

  曹淑敏表示,網絡法治與(yu) 10億(yi) 多網民直接相聯,與(yu) 14億(yi) 多人民群眾(zhong) 息息相關(guan) ,為(wei) 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持續開展“淨網”“清朗”“護苗”等係列專(zhuan) 項行動,加大對人民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網絡淫穢色情、網絡謠言、網絡暴力、電信網絡詐騙、算法濫用、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等突出問題的治理力度,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營造安全、公平、健康、文明、清朗的網絡空間。

  李長喜認為(wei) ,當前,相關(guan) 綜合立法、專(zhuan) 門立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guan) 於(yu) 誹謗、侵犯個(ge) 人信息、侵害人身權益等相關(guan) 司法解釋中,都對網絡暴力作了相關(guan) 規定。但現有的法律法規仍存在針對性不強、銜接不暢、效力不高等問題,製度實施效果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們(men) 將從(cong) 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角度,進一步加大建章立製的力度,及時出台相關(guan) 部門規章,並積極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開展研究,推動製定更加完善的法律製度,強化對當事人的保護救濟,及時回應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意見呼聲。”

  “中國網絡法治工作是在實踐中發展,在繼承中創新,積累了一係列寶貴的經驗。”曹淑敏說,中國堅持把握網絡法治工作規律,以高質量法治建設助推互聯網創新發展。當前,移動物聯網發展已經實現了“物超人”,即物聯網連接數超過了人聯網數量。中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光纖寬帶和5G網絡,形成全球規模最大、應用廣泛、創新活躍、生機勃勃的網絡社會(hui) 。

  同時,加快推進法治理念、內(nei) 容、手段等全方位創新。完善和創新新技術新領域規則,建立深度合成、算法推薦法律規則,運用網絡信息技術賦能傳(chuan) 統司法,拓展“互聯網+普法”新模式,打通普法與(yu) 群眾(zhong) 之間的“最後一公裏”。

  司法部普法與(yu) 依法治理局局長王曉光介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網絡普法的製度設計日益完善,網絡平台和媒體(ti) 的公益普法功能日益突出,網絡普法產(chan) 品的供給日益豐(feng) 富,線上普法和線下普法日益融合。目前,全國建立以普法為(wei) 主要任務的微博、微信公眾(zhong) 號、客戶端、視頻號等超3萬(wan) 個(ge) 。“中國普法”微信公眾(zhong) 號2022年總閱讀量達6.67億(yi) ,目前訂閱用戶已突破3000萬(wan) 。

  “網絡普法促進了法律知識的到達率、普及率、知曉率顯著提升,權利與(yu) 義(yi) 務、個(ge) 人自由與(yu) 社會(hui) 責任相統一的法治觀念不斷深入人心,尊法守法學法用法日益成為(wei) 網絡空間廣泛共識和基本準則。”王曉光說。

  “中國高度重視網絡立法的前瞻性,持續針對新問題新挑戰探索研究相關(guan) 立法,網絡立法緊跟技術發展和現實需求,如數據安全法實現了我國數據安全治理法律從(cong) 無到有的‘突破’。在分類分級、重要數據保護、數據安全審查等重要方麵作出頂層製度設計。同時,作為(wei) 全球首部專(zhuan) 門的數據安全立法,也為(wei) 其他國家和地區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李長喜說,“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把網絡立法作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範兩(liang) 手抓、兩(liang) 手都要硬,持續推進網絡立法體(ti) 係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數據、平台、技術等方麵的立法工作。”

    (光明日報北京3月16日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