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習(xi) 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執筆人:徐步、陳文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yu)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這一重要論述,莊嚴(yan) 宣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國際社會(hui) 一道,共同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堅定決(jue) 心和使命擔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特別是習(xi) 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提出十周年,在這一重要曆史時刻,深刻領悟這一理念的磅礴偉(wei) 力和實踐成果,意義(yi) 十分重大。
解答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
本世紀初特別是進入第二個(ge) 十年以來,世界形勢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麵臨(lin) 新的戰略機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曆史潮流不可阻擋,對話交流、互學互鑒、合作共贏是人類社會(hui) 走向光明未來的必由之路。
但與(yu) 此同時,人類正經曆罕見的多重風險挑戰。霸權主義(yi) 、強權政治、冷戰思維對世界和平造成嚴(yan) 重衝(chong) 擊,給全球安全帶來極大威脅。地區安全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局部衝(chong) 突和動蕩頻發,氣候變化、恐怖主義(yi) 等傳(chuan) 統和非傳(chuan) 統安全威脅交織疊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保護主義(yi) 明顯上升,國際社會(hui) 在應對全球及跨國性挑戰方麵越來越難以形成合力。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更加突出,世界又一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
值此曆史轉折關(guan) 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入思考“建設一個(ge) 什麽(me) 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ge) 世界”等關(guan) 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為(wei) 回答和解決(jue) 世界麵臨(lin) 的時代之問提供了中國方案。十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不斷豐(feng) 富發展,形成了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li) 的世界為(wei) 總目標,以構建新型國際關(guan) 係為(wei) 根本路徑,以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為(wei) 價(jia) 值體(ti) 係,以“一帶一路”為(wei) 實踐平台,以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為(wei) 重要依托的科學理論體(ti) 係,已正式寫(xie) 入黨(dang) 章和憲法,並多次寫(xie) 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文件,反映了各國人民共同心聲,凝聚了國際社會(hui) 廣泛共識。
彰顯胸懷天下的世界情懷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中國人民願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這一鮮明立場,為(wei) 飽受疫情衝(chong) 擊、深陷經濟低迷和衝(chong) 突戰亂(luan) 的世界帶來光明與(yu) 希望,對熱衷脫鉤斷鏈、大搞陣營對抗的曆史逆流予以有力回擊,引領了時代發展潮流,指明了人類進步方向。
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堅持胸懷天下,是我們(men) 黨(dang) 百年奮鬥的寶貴曆史經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成立以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ge) 曆史時期,始終以世界眼光關(guan) 注人類命運。早在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dong) 就明確指出,中國應當對於(yu) 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將“為(wei) 人類進步事業(ye) 而奮鬥”作為(wei) 不懈追求的目標。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與(yu) 堅持胸懷天下一脈相承。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的黨(dang) ,也是為(wei) 人類謀進步、為(wei) 世界謀大同的黨(dang) 。我們(men) 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guan) 切,為(wei) 解決(jue) 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這一重要論述,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深刻闡明了堅持胸懷天下與(yu)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本質聯係,昭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我們(men) 黨(dang) 胸懷天下情懷的時代呈現,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實現中國對人類有更大貢獻的遠大理想擘畫了藍圖、指明了路徑,超越了當今世界流行的狹隘思想、理論和政策主張,占據了思想和道義(yi) 製高點,彰顯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大黨(dang) 風範和中國的大國擔當。
體(ti) 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men) 黨(dang) 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yu) 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zheng) 、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我們(men) 堅定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ju)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yu) 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yu) 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明確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闡明了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機聯係,彰顯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yi) ,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內(nei) 涵和世界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本質上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致力於(yu) 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li) 的世界。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傳(chuan) 統大國的現代化模式,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各國也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隻有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人類才能共享安寧、共謀發展。各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國式現代化才能擁有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和拓展,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注入新內(nei) 涵新動力,為(wei) 人類指引前進方向,為(wei) 世界開辟發展前景。
引領新時代中國外交的光輝旗幟
新時代十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高舉(ju)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旗幟,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曆史成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實現從(cong) 理念到實踐的跨越,從(cong) 傳(chuan) 統友好國家到更多合作夥(huo) 伴、從(cong) 周邊到全球、從(cong) 雙邊到多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均取得豐(feng) 碩成果,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ti) 等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十年來,不斷走深走實,已成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實踐平台,150多個(ge) 國家和30多個(ge) 國際組織已與(yu) 我國簽署200多份合作文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各國攜手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ti) ,已有100多個(ge) 國家和包括聯合國在內(nei) 的國際組織表示支持,目前倡議正付諸實踐、落地生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共建人類安全共同體(ti) ,已得到70多個(ge) 國家讚賞支持,被寫(xie) 入我國與(yu) 多個(ge) 國家、地區組織合作文件。
大變局的時代,更加需要偉(wei) 大思想的指引。習(xi) 近平外交思想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增進了中國與(yu) 外部世界的互動關(guan) 係,深化了中國與(yu) 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凝聚了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廣泛共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中國與(yu) 外部世界的關(guan) 係進入一個(ge) 全新時代。
新形勢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以習(xi) 近平外交思想為(wei) 指導,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yu)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全力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促進人類不斷進步的曆史征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