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聞隨筆】當師生成為朋友,當教導成為引導

發布時間:2023-03-17 15: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張焱

  近年來,“90後博導”“95後大學老師”等青年教師開始在各個(ge) 大學嶄露頭角。有媒體(ti) 關(guan) 注到大學教師年輕化的現象,並就這樣新型的師生關(guan) 係作出報道。

  從(cong) 傳(chuan) 統師傅徒弟式的關(guan) 係,到老板員工式的關(guan) 係,再到年輕導師又定義(yi) 出的新型師生關(guan) 係——其中既有傳(chuan) 統師徒情誼,又有打破代溝的理解與(yu) 共情。在新媒體(ti) 平台中,描述這樣師生融洽相處的文章和短視頻並不少見,有邊界有分寸,更是有師生情誼在其中,頻頻衝(chong) 上熱搜。

  年輕的導師更開放,樂(le) 於(yu) 帶學生探索前沿未知領域,在學術之路上能共同成長、互相成就。與(yu) 傳(chuan) 遞重複性、一般性知識,以板書(shu) 和大量筆記為(wei) 主的課堂不同,在當下大學中,很多課程以小班討論為(wei) 模式而開展,授課語態與(yu) 表達有了很大變化。老師是議題發起者,也是議題管理者,更多起到的是方向引導的作用。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平等交流而非“我說你聽”更易於(yu) 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建構起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體(ti) 係。

  新型師生關(guan) 係的出現,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一批年輕學者踏上工作崗位,背後還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首先,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知識生產(chan) 與(yu) 獲取的方式。正如美國哲學家杜威說,以前的學術實際上是由一個(ge) 階級壟斷的,絕大多數人缺乏任何手段去接近知識的源泉,於(yu) 是不可避免地形成這樣的情況,即一種學術上的高級僧侶(lv) 看守著知識的源泉。這正是程門立雪、張良拾履等曆史故事出現的背景。但互聯網的出現,促使知識生產(chan) 方式變化與(yu) 生產(chan) 效率提升,社會(hui) 知識總量呈現指數級增長。隻要連接互聯網,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搜索、獲取知識。同時,知識的自我否定和折舊淘汰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著。這樣的變化也反映在當下的教育關(guan) 係中,教師不再作為(wei) 知識權威而存在,與(yu) 同為(wei) 互聯網原住民的學生之間關(guan) 係更加平等。有了網絡和大量公開出版物,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xi) ,掌握學習(xi) 主動權,但海量知識的歸納整合需要方向與(yu) 點播,老師作為(wei) 知識構建的引導者,其作用也更加重要。

  其次,年輕老師與(yu) 學生的成長方式與(yu) 成長軌跡類似,使他們(men) 更能產(chan) 生共情與(yu) 互相理解。同為(wei) 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一代人,90後甚至95後的導師們(men) 與(yu) 現在的大學生同樣成長於(yu) 國家發展上升期,擁有近似的世界觀與(yu) 人生觀。在生活上,年輕導師能和學生玩到一起;在學習(xi) 上,他們(men) 同樣麵臨(lin) 求學路上必然要經曆的困惑與(yu) 迷惘。年輕導師所具有的反思能力、批判能力、直覺能力、同理心,能超越“教書(shu) ”的行動邊界,更多擔負起“育人”的使命。

  當然,年輕老師也麵臨(lin) 著身為(wei) “青椒”的各種困擾,科研經費、職稱晉升、學術成果甚至結婚生子、賺錢養(yang) 家都將是他們(men) 將要麵臨(lin) 的一道道坎。他們(men) 的職場之路也許不會(hui) 一帆風順,但無論如何,永不丟(diu) 失與(yu) 學生亦師亦友、共同前行的初心與(yu) 勇氣,為(wei) 大家所樂(le) 見。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