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文化綻放迷人光彩(一線調研)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雲(yun) 南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高台社火擺脫瀕危狀態,鶴慶縣新華村銀器賣遍了滇西各大景區,大理市喜洲鎮璞真紮染體(ti) 驗收入占到了營業(ye) 額的一半……雲(yun) 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非遺文化,這幾年持續升溫。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對非遺保護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探索與(yu) 實踐。從(cong) 保護一個(ge) 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到整體(ti) 保護文化生態,究竟能帶來哪些改變?如何從(cong) 幾個(ge) 人的堅守到多數人的認同?近日,本報記者走進雲(yun) 南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了深度探訪。
——編 者
從(cong) 日漸瀕危到有效傳(chuan) 承
摸清非遺底數,健全保障機製,一大批非遺得到傳(chuan) 承保護
中斷十幾年後,雲(yun) 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高台社火”得以複活。
搭高台的架子早已不知道哪裏去了,小演員的戲服也難覓蹤跡,就連以往的牽頭人黃純也已年近八旬……2016年,雲(yun) 南省大理州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李濤給高台社火的描述是:“瀕危”。
在李濤看來,高台社火瀕危,是時代變遷的結果:高台社火原本就隻是在逢年過節時才會(hui) 表演,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沒人再張羅,高台社火也就沒了表演平台,從(cong) “大眾(zhong) ”逐漸淪為(wei) “小眾(zhong) ”。
不同非遺項目生存現狀不同,保護資源有限,但巍山高台社火有幸成為(wei) “搶救性保護”的對象。彼時,為(wei) 了拉動旅遊業(ye) 發展,巍山縣南詔鎮正籌劃舉(ju) 辦小吃節,傳(chuan) 統高台社火表演有了用武之地。
聽說要重搞高台社火,黃純立馬來了精神。高台怎麽(me) 做、妝容怎麽(me) 化、演員怎麽(me) 站,黃純知無不言。整個(ge) 服裝、道具等的製作過程,被李濤請來的團隊做了全程錄像。演出結束,李濤又拉著黃純錄製了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口述史。
隻要傳(chuan) 承人還在,傳(chuan) 統非遺就能複活!
黃純擔任技術指導,欽誌成則忙前忙後。如今,欽誌成成為(wei) 巍山高台社火的代言人。一杯茶下肚,欽誌成打開了話匣子:“每一台社火,呈現一個(ge) 故事,故事可以換,但在巍山縣,一些經典故事不可或缺。之所以建高台,是為(wei) 了讓更多觀眾(zhong) 看得到;為(wei) 了減重,演員都是小孩子;台上裝‘假腳’,從(cong) 下麵看上去,好似一個(ge) 小演員單腳站在高台上表演,看起來才會(hui) 顯得有意思。”
第二年開始,欽誌成挑起了大梁。此後節慶,高台社火成了巍山的保留節目,欽誌成的徒弟也有了幾十號人,高台社火算是救回來了!
前不久,新一屆巍山小吃節如期舉(ju) 辦。作為(wei) 壓軸節目,高台社火一出現,就贏得了滿堂彩。不少孩子甚至跟在高台社火後麵,滿場跑。“最初小演員都是從(cong) 親(qin) 戚家臨(lin) 時拉來的,現在得去各個(ge) 學校好好挑選了。”欽誌成說。
為(wei) 了這場演出,五六點鍾孩子們(men) 就開始集中化裝,而欽誌成和團隊則提前一個(ge) 月就開始製作道具、挑選演員。“要傳(chuan) 承好高台社火,並不僅(jin) 僅(jin) 是喜愛這麽(me) 簡單。”欽誌成說,高台社火的傳(chuan) 承人不僅(jin) 要懂戲曲知識,還要統籌協調幾十名演員,“組織者更像是一場演出的導演”。
“這個(ge) 瀕危非遺,算是搶救回來了。”李濤說,非遺保護的前提是摸清家底,巍山縣持續推進非遺項目名錄體(ti) 係建設,加強分類保護。“巍山的傳(chuan) 統特色美食不乏食客,傳(chuan) 承無虞,我們(men) 就交給市場;有些非遺資源暫時還未納入非遺項目名錄,我們(men) 就開展田野調查,走訪掌握項目核心技藝的傳(chuan) 承人,利用多種手段,采集第一手資料,做好全麵的記錄、保存。”
自2011年1月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大理州非遺代表性項目新增492項,其中國家級新增7項;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新增1810人,其中國家級新增7人,“金字塔”結構的保護名錄體(ti) 係基本形成。逐級落實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傳(chuan) 承補助經費、不斷健全傳(chuan) 承人保障機製、建成體(ti) 係化的傳(chuan) 承體(ti) 驗設施265個(ge) ,通過摸清底數、分類保護,一大批瀕危非遺得到有效的傳(chuan) 承保護。
從(cong) 保護非遺到保護文化
整體(ti) 性保護,讓非遺走近普通人,見人見物見生活
段樹坤沒跟妻子段銀開商量,就盤下了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的老紮染廠。段樹坤是紮染的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段銀開是紮染的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若論對紮染的熱愛,倆(lia) 人沒分歧。可花幾百萬(wan) 元盤個(ge) 舊廠房,段銀開有意見。
如今,原有的辦公室成了紮染博物館;閑置的廠房則改成了遊客體(ti) 驗館。“體(ti) 驗課的收入,占了公司營業(ye) 額的一半。”段家兒(er) 媳楊誌瑞,是這家民間博物館的義(yi) 務講解員,除了跟遊客講解白族紮染,還不忘介紹大理文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在這座舊廠房裏都得到了展示。
對不少年輕人來說,親(qin) 手製作一塊紮染方巾,是和蒼山洱海、古城雙廊並列的遊覽項目之一;而對不少家長來說,讓自己的孩子體(ti) 驗非遺,也很有意義(yi) 。“100塊錢買(mai) 塊紮染工藝品或許有很多人會(hui) 猶豫,可是花100塊錢體(ti) 驗一個(ge) 小時傳(chuan) 統文化,卻沒有幾個(ge) 人會(hui) 覺得不值。”楊誌瑞說,“遊客了解了紮染的曆史,體(ti) 驗了‘紮’的過程,更願意花錢買(mai) 我們(men) 的產(chan) 品。”
伴隨著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變遷,不少傳(chuan) 統文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hui) 土壤,甚至逐漸消失。“不少非遺傳(chuan) 統文化靠的是口口相傳(chuan) ,可是不少老傳(chuan) 承人已經不在了,如何傳(chuan) 承?”巍山打歌非遺傳(chuan) 承人字汝民說,非遺是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但傳(chuan) 統文化並不僅(jin) 僅(jin) 是非遺,要保護好非遺,必須同時整體(ti) 性保護好傳(chuan) 統文化,讓非遺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無形的文化,離不開有形的城鎮、村落。大理州著力保護非遺存續空間,對與(yu) 非遺關(guan) 係密切的文物保護單位、名勝古跡以及自然景觀等重點區域進行認定、建檔和掛牌,定期評估。特別是以洱海周邊區域等八個(ge) 重點保護區域為(wei) 核心,以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傳(chuan) 統村落等為(wei) 支點,以非遺旅遊小鎮、街區、景區為(wei) 突破點,以非遺代表性項目為(wei) 依托,齊聚發力,構建起傳(chuan) 統文化整體(ti) 保護框架,大理市喜洲鎮正是整體(ti) 保護的典型代表。
對傳(chuan) 統文化保護的一個(ge) 利好消息是,旅遊正成為(wei) 一個(ge) 有效的抓手。作為(wei) 國內(nei) 熱門旅遊目的地,大理非遺保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憑借獨特的自然風光與(yu) 深厚的曆史底蘊,吸引了大量遊客。而以非遺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又與(yu) 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跡、風貌依舊的傳(chuan) 統村落相互依存,為(wei) 整體(ti) 性保護創造了條件。
在周城村,白族老阿媽在博物館指導遊客穿針,當地婦女則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紮布,紮染正重新回歸村民的生活:紮的過程散布全村,染則回歸廠房。老人的技藝沒丟(diu) ,紮染興(xing) 趣班開進了學校。“以往年輕人覺得在外麵買(mai) 的好,現在年輕人都認為(wei) 手工做的好。”楊誌瑞說,在周城村,紮染是老人們(men) 的一種生產(chan) 方式,也是不少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樂(le) 趣,紮染文化正在走進人們(men) 的生活。
從(cong) 小眾(zhong) 化到大眾(zhong) 化
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搭台,讓非遺走進校園,提升非遺參與(yu) 度
“黨(dang) 委政府對我們(men) 最大的支持,並不是資金,而是給平台!”大本曲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趙政忠說,原本大本曲隻是自己和老夥(huo) 計們(men) 自娛自樂(le) 的項目,如今卻在相關(guan) 部門的支持下,成了當地政策宣講、倡導文明新風的重要方式。大理市引導大本曲團隊結合最新政策排練,調是大本曲,唱的卻是現代生活、最新政策,既解決(jue) 了傳(chuan) 統非遺表演團隊日常活動經費緊張問題,也讓宣講更加鮮活。
對絕大多數非遺來說,最缺的依然是流量。道理並不複雜:如果完全靠市場調節,文化很難在寸土寸金之處有立足之地。如果沒有足夠的流量,非遺注定隻能在小範圍內(nei) 傳(chuan) 承,不僅(jin) 無法完成價(jia) 值的實現,也注定日漸萎縮。
非遺的多樣性,注定了其分散在各處,這為(wei) 非遺價(jia) 值的轉化提出了挑戰——很少有遊客會(hui) 為(wei) 了參觀一項項非遺走遍一個(ge) 個(ge) 村落。大理州通過舉(ju) 辦節慶活動、設立常態化的非遺街區,為(wei) 遊客體(ti) 驗非遺創造了條件。
記者采訪發現,相對於(yu) 資金支持,不少傳(chuan) 承人更在乎的是政府提供的平台。“沒見過非遺,怎麽(me) 會(hui) 愛上非遺?”趙政忠說,大本曲這樣的劇目傳(chuan) 統上是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完成了傳(chuan) 承:老人時不時唱一曲,孩子跟著做農(nong) 活耳濡目染;如今孩子都進了學校,傳(chuan) 承沒了條件。大理市持續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讓孩子體(ti) 驗紮染、聽大本曲,也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埋下了種子。
大理州建成13個(ge) 非遺進校園示範學校,每年由非遺保護部門組織開展的進校園活動達40多場次。非遺進企業(ye) 、進度假區,非遺市集、非遺美食節等特色鮮明的活動每年更是多達200多場,提升了非遺的“可見度”和參與(yu) 度。
走過了被邊緣化的階段,越來越多以非遺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正回歸舞台中央。大本曲深厚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逐漸彰顯出新的生命力。
“這是我們(men) 祖輩留下來的東(dong) 西,不能在我們(men) 這一代丟(diu) 了!”年輕人願意學習(xi) 傳(chuan) 統技藝,也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接觸更多傳(chuan) 統文化。隨著傳(chuan) 統文化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氛圍漸濃,不少家長認識到:傳(chuan) 統文化很好,是有價(jia) 值的。藝術熏陶既可以是學鋼琴、吉他,也可以是學三弦、唱大本曲。“現在周末跟我學習(xi) 大本曲的孩子,有十幾個(ge) !”說這話時,趙政忠透著自豪。
從(cong) 大眾(zhong) 化到分眾(zhong) 化
文旅融合,創新傳(chuan) 統技藝,從(cong) 賣產(chan) 品到賣文化
非遺產(chan) 品賣得貴,貴在人工,因此,實現盈利是不少非遺麵臨(lin) 的普遍難題。一件白族刺繡婚服,差不多要縫製一年。一件動輒上萬(wan) 的衣服,銷售確實很難。
“一年也賣不出幾件,倒是便宜些的銀器,銷售挺好,足夠養(yang) 活我們(men) 這個(ge) 小院。”周城村手工藝人段樹金介紹,以往白繡靠的是本地市場。“女孩出嫁,要有件白繡縫製的服裝。如今女孩結婚穿婚紗,白繡自然賣不出幾件。”
“現在由賣服裝改成了租服裝。”段樹金說,客人由旅拍公司聯係,他們(men) 負責提供白繡服裝和場地,一件衣服一天租金300元。“一件衣服上萬(wan) ,別說顧客,我自己都覺得貴。以前一件賣一萬(wan) ,一年也不一定能賣出一件;現在租衣服,每個(ge) 月租金就能破萬(wan) 。”
從(cong) 賣產(chan) 品到賣文化,非遺文化的價(jia) 值得到彰顯。而背後的關(guan) 鍵,是從(cong) 賣給大眾(zhong) 轉變為(wei) 分眾(zhong) 營銷,發掘、滿足新的社會(hui) 需求。“好吃好看,不如好玩。”字汝民說,“相關(guan) 部門的支持能實現非遺的保護,但能賺錢才能讓非遺有持續創新發展的動力。”
記者采訪中發現,一家茶馬古道沿線的茶葉店,曾經隻能勉強維持;後來經營圍爐煮茶,收取茶位費,反而火了起來。
“要讓非遺保護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結合,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雲(yun) 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產(chan) 品設計係主任遊峭表示,必須因地製宜,讓文化產(chan) 品找到實現市場價(jia) 值的途徑。
“功夫全在細處。”劍川木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段四興(xing) 正在給徒弟們(men) 傳(chuan) 授技藝。立意線描、打坯、修光、裝飾……一塊栩栩如生的木雕需要匠人無數道工序才能完成。想要掌握浮雕、鏤空雕這樣的關(guan) 鍵技藝,需要耐住性子踏踏實實地學上三年甚至更久。為(wei) 了傳(chuan) 承這門古老的技藝,段四興(xing) 開辦學校,廣收學徒。
如何將好的創意與(yu) 技藝相結合,讓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幾乎是大多數傳(chuan) 統手藝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要發展,缺的不是技藝,而是創意。”在段四興(xing) 看來,想要守住和傳(chuan) 承技藝,更關(guan) 鍵的是創新。通過與(yu) 雲(yun) 南藝術學院合作,段四興(xing) 大膽創新,開發木雕文創產(chan) 品,並鼓勵學生將流行元素與(yu) 木雕結合。筆筒、茶盒……創意木雕產(chan) 品的推出,為(wei) 劍川木雕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劍川從(cong) 事木雕人員有兩(liang) 萬(wan) 餘(yu) 人,鶴慶銀器2020年產(chan) 值超過31億(yi) 元、鶴慶新華村被評為(wei) “淘寶村”,巍山縣正打造“巍山鄉(xiang) 廚”品牌……從(cong) 幾個(ge) 人的堅守,到多數人的認同。念念不忘,已有回響。本報記者 張 帆 楊文明 李茂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