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紅色文化涵養育人沃土

發布時間:2023-04-11 11:1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哈心惠是甘肅天水師範學院音樂(le) 舞蹈學院教師。她帶著學生一直在緊張地排練節目,以畢業(ye) 班為(wei) 主組成的文藝輕騎兵團隊有獨唱、合唱、器樂(le) 演奏、獨舞、群舞等,在4月以來,已深入校內(nei) 外開始各類演出。

  “我們(men) 要把失去的舞台補回來!”哈心惠不斷激勵學生。過去3年,由於(yu) 受疫情影響,音樂(le) 舞蹈專(zhuan) 業(ye) 學生最重要的舞台表演訓練大幅縮減,“這影響了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和學生的成長進步”。

  音樂(le) 表演專(zhuan) 業(ye) 大四學生李贇除了寫(xie) 論文,剩下的時間都忙著排練,他有兩(liang) 首歌曲要演出——獨唱《甘肅老家》、男女重唱《共築中國夢》。文藝輕騎兵的節目大都麵向青年學生和基層群眾(zhong) 演出,很多都是紅色歌曲和鄉(xiang) 土音樂(le) 。

  “讓我們(men) 的學生在禮讚偉(wei) 大祖國中接受精神的洗禮,同時通過播撒紅色的種子,激勵青年學生和基層群眾(zhong) 奮進新時代。”音樂(le) 舞蹈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謝克說,文藝輕騎兵團隊涵蓋4個(ge) 年級,共有200多人。在音樂(le) 舞蹈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中,學校特別注重紅色資源的挖掘整理,專(zhuan) 門安排隊伍深入一線開展演出,有力提升了學生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同時也廣泛傳(chuan) 播了紅色文化。

  紅色主題創作也是貫穿天水師院美術教育的一大亮點。在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期間,美術與(yu) 藝術設計學院就組織師生用自己的畫筆描繪紅色隴原。為(wei) 了激發創作活力,師生們(men) 行走甘肅各地的重要紅色基地,邊行走采風邊創作。

  從(cong) 教10多年,42歲的中國畫教師蘇麗(li) 霞還是第一次全麵深入地走進甘肅的紅色聖地。每到一個(ge) 地方,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革命誌士為(wei) 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拋頭顱灑熱血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就深深打動著她。回到學校後,她第一時間遞交了入黨(dang) 申請書(shu) 。

  如今,紅色題材也成了蘇麗(li) 霞教學的重點內(nei) 容。她還引導學生關(guan) 注扶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抗疫等題材的創作,啟發學生關(guan) 注身邊的點滴變化和重要成就,用畫筆描繪新生活。

  “用畫筆描繪什麽(me) ,展現什麽(me) ,這是美術課思政教育的關(guan) 鍵。”在美術與(yu) 藝術設計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王軍(jun) 海看來,藝術源於(yu) 生活、源於(yu) 人民,就要為(wei) 人民服務,讓更多人的筆觸描繪黨(dang) 和人民的壯麗(li) 事業(ye) 。

  23歲的李峙是天水師院青馬班成員,也是校團委組建的“青承紅音宣講團”成員。令他難忘的是,去年暑假,學校組織青馬班學員深入隴東(dong) 南紅色聖地,實地開展研學活動。他們(men) 深入南梁、兩(liang) 當、會(hui) 寧、臘子口等地,實地參觀革命遺跡,走訪曆史人物,完成了調研報告,並將所見所聞做成視頻,麵向全校展播。

  “我們(men) 把紅色文化融入‘第二課堂’,堅持紅色引領、注重青年參與(yu) ,構建以紅色文藝活動為(wei) 引領、以學生文化活動為(wei) 重點、以社團文化活動為(wei) 補充的校園紅色文化活動體(ti) 係。”天水師範學院團委書(shu) 記劉穎說,近年來,學校開展的萬(wan) 人參與(yu) 的“賡續紅色血脈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誦讀大賽,“青春向黨(dang) 強國有我”戶外智力挑戰賽,“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踐行初心使命”紅色文化研學等活動深得青年喜愛,青年學生通過科技、畫筆、詩歌、音樂(le) 、舞蹈,多角度、多層次展示紅色文化元素,傳(chuan) 承紅色文化基因,抒發對祖國和人民的感情。

  校園裏,同學們(men) 還有一個(ge) 好去處——紅色文化教育體(ti) 驗館。在這裏,運用VR虛擬互動體(ti) 驗、360度環幕沉浸式體(ti) 驗、智慧牆等現代科技手段,展示的“四史”、紅色甘肅、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和共和國功勳榜樣事跡、黨(dang) 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等主題讓人耳目一新,吸引著大批學子前去打卡體(ti) 驗。

  “紅色文化教育體(ti) 驗館是集學習(xi) 、觀摩、體(ti) 驗於(yu) 一體(ti) ,融合黨(dang) 史教育、思政教學、紅色文化傳(chuan) 承等綜合功能的教育基地,是鞏固思政課成果,延伸大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該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劉建軍(jun) 說,該館已成為(wei) 全校師生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四史”教育、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