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更多人才全身心投入科普事業 在京中央單位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工作試點開展
4月17日,中國科協網站發布一項關(guan) 於(yu) 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的《通知》。通知顯示,中國科協將試點開展在京中央單位自然科學研究係列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工作。這標誌著科普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渠道。其重大意義(yi) ,正如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挺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所說:“這是國家相關(guan) 部門首次開展科普人才職稱評定,也是首次在自然科學研究係列職稱評定中直奔主題創設‘科普’專(zhuan) 業(ye) 。”
科普人才高質量發展亟須職業(ye) 認同和上升通道
對科普人才開展職稱評定工作的呼籲由來已久。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科普人才作為(wei) 科普能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普事業(ye) 發展的基礎和關(guan) 鍵,其重要性正在日益凸顯出來。
根據科技部發布的2021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2021年全國科普專(zhuan) 、兼職人員數量為(wei) 182.75萬(wan) 人。這與(yu) 我國科普事業(ye) 的發展規劃相比,還存在較大缺口,尚難滿足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當前,科普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普及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育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而這急需大批高質量科普人才。”王挺說。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原氣象服務首席專(zhuan) 家朱定真曾在多個(ge) 場合呼籲解決(jue) 科普人才職稱評定問題。他指出,“對科技工作者的認可,職稱是一個(ge) 重要的指標。要讓更多有科學知識和科學背景的專(zhuan) 家走科普的專(zhuan) 業(ye) 方向,就必須在職稱中有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的晉升渠道。”
2019年起,北京、天津、安徽等10個(ge) 省市先後開展了“科學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試點,對科普類人才的職稱評審進行了相關(guan) 探索。
此次中國科協在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支持下開展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試點工作,旨在進一步加強專(zhuan) 業(ye) 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評審標準突出科普人才專(zhuan) 業(ye) 特色
“科普作品也能像論文一樣成為(wei) 職稱評定指標”,在這次啟動的科普人才職稱評審工作中成為(wei) 可能。
2022年1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正式批複同意中國科協組建自然科學研究係列(含科普專(zhuan) 業(ye) )高級職稱(正高、副高)評審委員會(hui) 。隨後,中國科協立即組織專(zhuan) 家學者研究評審辦法。
此次啟動的自然科學研究係列科普專(zhuan) 業(ye) 包括正、副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專(zhuan) 業(ye) 方向包括科普研究、科普內(nei) 容資源創作和傳(chuan) 播。所有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guan) 部委、人民團體(ti) 所屬單位,在京中央企業(ye) 及其所屬單位,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hui) 、協會(hui) 、研究會(hui) ,中國科協直屬單位專(zhuan) 兼職從(cong) 事科普專(zhuan) 業(ye) 工作的人員均可申報。網絡申報時間為(wei) 2023年4月24日至5月31日。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評審中將充分體(ti) 現科普工作特點。結合科普工作實際,從(cong) 科普研究、科普內(nei) 容資源創作和傳(chuan) 播等方向進行分類評價(jia) ,著重評價(jia) 科普理論研究和科普原創作品的創作能力,注重實力,使評價(jia) 工作更加符合科普工作實際、更具針對性。評審中將推行代表作製度,並豐(feng) 富代表作形式,如科普教材教案、視頻、劇本、講解稿,策劃科普展覽和活動,研發科普展品等。
適應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時代要求,評審標準借鑒地方經驗,將網絡閱讀量“10萬(wan) +”的優(you) 秀科普作品等同於(yu) 發表論文。
有望發揮全國示範引領作用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高素質創新大軍(jun) 的培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全社會(hui) 科學精神的培養(yang) 、科學文化的營造都需要科普,新時代科普被賦予了更高的使命。
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有著長期的科普實踐,在他看來,“科普不是小兒(er) 科,而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王挺也同樣認為(wei) ,科普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科普不是那些不能做或做不好科研教學工作的人才去做的事情,更不是誰都能做得好的工作,其實有很高的門檻。
朱定真認為(wei) ,科普職稱評定既能為(wei) 科普人才提供“上升通道”,更重要的是能夠吸引更多人才全身心投入科普事業(ye) 。中國科協的這一舉(ju) 措,將有望在全國範圍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中國科協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基於(yu) 科普事業(ye) 發展需求,中國科協正在組織實施科普人才托舉(ju) 工程,在開展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的同時,對科普人才培養(yang) 進行深入研究。希望相關(guan) 高校建立科普學科,擴大碩士點、博士點,更好培養(yang) 高水平科普人才。
值得關(guan) 注的是,4月14日科技部網站發布《關(guan) 於(yu) 公開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見的公告》。修改草案新增了有關(guan) 科普人才的內(nei) 容:國家健全科普人員的評價(jia) 、激勵機製,鼓勵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評價(jia) 製度,為(wei) 科普人員提供有效激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