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工地班長與大學生“身份互換”啥感覺

發布時間:2023-05-16 16: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報告,我是代班班長!”

  同一句話,兩(liang) 種年輕的聲音,在兩(liang) 處不同的場景下響起。

  梳著蓬鬆的發型,穿上黑色運動裝,1998年出生的汪澤偉(wei) “拋下”中鐵四局合肥磨店家園三期項目技術班長的身份,來到大學教室;安徽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00後班長王檜耀則走出校園,穿上工地反光背心馬甲,戴上安全帽和手套,頂著大太陽走進鋼筋密布的建築工地。

  他們(men) 開啟了為(wei) 期一天的“身份互換”活動,錄製趣味短視頻。交換過程中,也觸動了內(nei) 心對於(yu) 專(zhuan) 業(ye) 、行業(ye) 認知的新思考。

  00後進工地,和書(shu) 本有哪些不一樣

  王檜耀和工地“有緣”。用他自己的話說,生來就是“土”人。父親(qin) 曾在工地開大車。爺爺當過包工頭,帶著工程隊東(dong) 奔西跑。即使如此,初來乍到“身份互換”現場,看幾位年輕技術員曬得黝黑,他都被“嚇到了”,打趣說:“和前輩們(men) 站在一起,我還挺顯白的。”

  走進工地大門,王檜耀在各個(ge) 施工地塊來回走,熱得滿頭大汗,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項目部辦公室。他在心裏嘀咕:每個(ge) 板塊得有一個(ge) 居民小區那麽(me) 大吧。

  事實上,占地525畝(mu) 的磨店家園三期項目是安徽省最大的房產(chan) 項目,相當於(yu) 55個(ge) 足球場的大小。

  工地上,急於(yu) 體(ti) 驗的王檜耀接過工人師傅的振搗棒“調和”混凝土,才操作十幾分鍾,就覺得腰部酸疼。

  這一幕,全程陪同體(ti) 驗的磨店家園項目工程部長高道勇看在眼裏:“小王同學剛拿到振搗棒的時候,全身都顫抖了一下,我還以為(wei) 他觸電了。”

  在28歲的高道勇看來,活動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碰撞。王檜耀和他交流了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知識。他解釋道,在工地上,這些知識多用於(yu) 地下室滿堂支撐架體(ti) 係,能計算出架體(ti) 搭設間距,進一步判斷施工材料材質,關(guan) 係到成本節約。這就是“知識創造價(jia) 值”。

  到了施工現場,王檜耀發現自己成了“小白”。綁紮鋼筋時需要對照圖紙,王檜耀沒接觸過那麽(me) 大且厚重的效果圖,高道勇幫助他檢查綁紮注意要點。並拿尺子測量綁紮是否合理。

  在學校的工程測量課程上,王檜耀用的是水準儀(yi) 和經緯儀(yi) ,到工地上,他發現高道勇拿著一個(ge) “新家夥(huo) ”,他一路追問,得知這是覆蓋很多功能的RTJ測量儀(yi) 器,隻需兩(liang) 人配合就能完成測量。

  此外,項目50%的部分使用了裝配式施工工藝。王檜耀對此的理解是“像搭積木一樣,施工速度快”。高道勇給他科普:和傳(chuan) 統的現澆結構相比,裝配式施工的構件由工廠直接生產(chan) 完成,加工更加綠色環保,減少了現場人力需求和勞動強度,總體(ti) 時間並未縮短太多。

  “從(cong) 設計到施工再到最後的驗收,必須具備豐(feng) 富的知識儲(chu) 備。”回來後,王檜耀迫不及待和同學、老師分享了當天心得。有同學聽完告訴王檜耀:“自己更期待暑假去工地的實習(xi) 了。”

  高道勇對王檜耀說,土木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的就業(ye) 選擇有設計院、業(ye) 主單位、施工單位、考公務員等,雖然工作辛苦,但是在一線能積累寶貴的經驗,看到高樓拔地而起,那種成就感爆棚。

  “小王同學忙得灰頭土麵,但始終笑容滿滿,充滿探索精神,讓我想起剛畢業(ye) 的自己。”農(nong) 村長大的高道勇見證過父母頂著太陽暴曬種地的樣子,他曾想未來找一份體(ti) 麵輕鬆的職業(ye) ,而最終來到建築業(ye) 吃苦。他覺得,類似活動讓即將走向工地的學生接觸“鋼筋混凝土”,提前熟悉工作環境,也讓他們(men) 懂得學習(xi) 機會(hui) 的來之不易。

  從(cong) 工地返校園,有哪些“沒想到”

  “身份互換”前,離開校園兩(liang) 年多的班長汪澤偉(wei) 感到緊張,“網上有種說法叫‘00後整頓職場’,我怕他們(men) 不好相處,自己無法融入”。

  沒想到的是,汪澤偉(wei) 一進校園,“同學們(men) ”便熱情地圍上來爭(zheng) 相跟他合影。

  汪澤偉(wei) 的父親(qin) 和哥哥都在建築行業(ye) 工作。大三時偶然接觸到一位研究建築機械的副教授,隨這位老師的課題組拿下城市汙水管網監測係統和自動節水係統兩(liang) 個(ge) 研究專(zhuan) 利。2021年畢業(ye) 後來到中鐵四局工作。工程部是項目的關(guan) 鍵部門,負責技術交底、方案編寫(xie) 、技術安全質量把控等環節,需要長時間待在工地。汪澤偉(wei) 開玩笑說:“命該如此,兜兜轉轉還是來到了工地。”

  在土木工程施工理論課上,汪澤偉(wei) 發現教材內(nei) 容還是傳(chuan) 統的砌塊知識,和施工實際脫節。他站上講台,將當下流行采用的ALC輕質隔牆與(yu) 老式材料進行對比分享,收獲了師生的掌聲鼓勵。

  “汪班長和同學們(men) 的相處從(cong) 局促變為(wei) 了默契。”程坤同學觀察到,剛開始汪班長有點小緊張,大家交流後,在一起“搭戲”顯得愈發輕鬆。最後班會(hui) 演講時,能清楚感受到汪班長身上的那份從(cong) 容、沉穩和自信,自己也很羨慕這種職場狀態。

  杜彬同學是班上僅(jin) 有的3名女生之一,她回憶,汪澤偉(wei) 提出想看看學校用的測量儀(yi) 器,大家就帶他體(ti) 驗了“學院風”的儀(yi) 器,溝通操作想法,“他耐心地教給我們(men) 工地上的測量方式”。

  一些交流片段讓杜彬覺得溫暖。汪澤偉(wei) 提到,他有段時間工作遇到瓶頸,下班後,民工叔叔們(men) 都跑過來問他怎麽(me) 了,他既欣慰和辛酸。“汪班長還告訴我,無論未來從(cong) 事工程工作的什麽(me) 崗位,都需要極大的細心和耐心,一點點小的失誤都可能會(hui) 減少工程壽命,甚至釀成大禍。”

  “他還建議我們(men) 實習(xi) 時優(you) 先選擇建築工地測量、建材、土工,以及路基、路麵、小橋涵測量等工作,也叮囑了土木行業(ye) 執業(ye) 資格證的報考條件。”杜彬觀察到,一起實驗時,汪澤偉(wei) 生怕漏過細節。搓土條時,他反複搓了好幾次都不滿意。

  平日裏,工地有些實驗會(hui) 交給專(zhuan) 業(ye) 的檢測機構,在工地上參與(yu) 土質含水量和一些承載力實驗時,汪澤偉(wei) 有時是“一知半解”。在學校和師生一起進行土力學實驗後,他知曉了更多背後的原理和儀(yi) 器操作。

  眼下,汪澤偉(wei) 重燃學習(xi) 熱情。“知識是現場幹活的支撐和根基,建築工程是一個(ge) 完整的閉合係統,不能隻熟悉單一部門的知識,要全麵了解施工現場業(ye) 務。我要跟著同部門土木專(zhuan) 業(ye) 出身的兄弟們(men) 進行完整、係統的知識學習(xi) 。”

  分別時,大學生們(men) 將大家的合影打印出來作為(wei) 禮物相贈,並在照片背麵寫(xie) 上“汪班長一切順利”的祝福語。

  “接地氣”和“動腦子”相結合

  00後的生活條件相對不錯,能吃得了工地的苦嗎?麵對記者的問題,王檜耀答:“條件再好也是父母給的,年輕人不能靠父母一輩子。在工地的前幾年肯定會(hui) 非常難熬,也有人想逃離,但這就是現實,要坦然麵對,規劃好方向。吃得苦中苦,方為(wei) 人上人。”

  “身份互換”活動給參與(yu) 者和所在單位都帶來新思考。

  在參與(yu) 策劃本次活動的中鐵四局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看來,如何在工地一線沉下心來磨練,成長為(wei) 社會(hui) 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擺在每位畢業(ye) 生麵前的課題。用人單位應當從(cong) 青年人才的“選、用、育、留”等各環節入手,讓更多具備專(zhuan) 業(ye) 技能的勞動者成長成才。

  安徽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至今有65年的辦學曆史,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馬智鑫認為(wei) ,青年學生“接地氣”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方麵,年輕人對於(yu) 基層了解程度有限,社會(hui) 上有時形容一部分畢業(ye) 生群體(ti) “眼高手低”,就是學生們(men) 在“接地氣”上“差一截”。土木學生最終的學習(xi) 場所是走到大山河流和田間地頭中,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祖國建設工作中。“接地氣”“撲下身子幹實事”“深入調查研究能力”是必備素養(yang) 。

  “接地氣”還體(ti) 現在職業(ye) 成長方麵。馬智鑫介紹,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後,往往從(cong) 打掃辦公室、下工地幹活等細微小事開始積累,才有可能成長為(wei) 標誌性建築的設計者、參與(yu) 者。“工科學生有時容易陷入‘一根筋’思維。專(zhuan) 業(ye) 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要培養(yang) 年輕人工科以外的學科能力,打造綜合型、全麵性、複合型、專(zhuan) 業(ye) 型人才。比如,女生可以多學宣傳(chuan) 、社保、財務、行政管理、人力資源、文字凝練等技能,跑市場招標的年輕人可以多學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知識,增強就業(ye) 競爭(zheng) 力。”

  他同時認為(wei) ,基礎知識和拔尖理論對於(yu) 企業(ye) 青年同樣重要。無論是產(chan) 業(ye) 工人還是工程、管理、設計人員,不能僅(jin) 將自己當作“搬磚”者,要將先進的知識、思維和實踐技能相結合,了解學習(xi) 教育、住建、科技、經濟、環保等方針政策和發展導向,用工程師思維去研究問題,甚至嚐試琢磨科研和產(chan) 學研合作,未來會(hui) 有更廣闊的發展路徑。

  (王慶軍(jun) 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