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安徽:依靠創新下好高質量發展這盤棋

發布時間:2023-06-16 14:4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位於(yu) 巢湖之濱的安徽創新館中,擺放著近1900件展品:大科學裝置模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號模型、30微米薄的柔性可折疊玻璃……這些都是安徽近年來在高科技前沿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作為(wei) 全國首座以創新為(wei) 主題的綜合性場館,安徽創新館還兼具成果交易轉化和對接服務的功能。

  2020年9月,安徽依托安徽創新館成立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運營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董事長王倩介紹,安徽科技大市場不斷探索打造技術開發、轉化交易、項目孵化、展示推廣四位一體(ti) 的創新創業(ye) 平台,構建以產(chan) 業(ye) 化為(wei) 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ti) 係。

  如今,安徽正用“創新”下好高質量這盤棋,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產(chan) 業(ye) 發展提質增效,“科創+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顯現。

  安徽省發改委副主任郭浩介紹,截至2022年年底,安徽每萬(wan) 人口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到23.7件,比2017年增長2.1倍;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5287.5億(yi) 元,增長9.2倍;200餘(yu) 項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此外,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比重達到41.6%,“創新安徽”核心競爭(zheng) 力進一步提高。

  基礎研究為(wei) 創新注入原動力

  走進安徽創新館,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大科學裝置組成的模型。其中一台能夠產(chan) 生45.22萬(wan) 高斯磁場的裝置,正讓安徽合肥西郊一座麵積不到3平方公裏的小島變成關(guan) 鍵技術基礎研究的強磁場,積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能量,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科學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房震介紹,這台6米多高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混合磁體(ti) 能產(chan) 生的穩態磁場約等於(yu) 地球磁場的90萬(wan) 倍。“磁場越強,科學發現的機遇越多。作為(wei) 現代科學實驗最重要的極端條件之一,強磁場能改變一些物質的狀態,放大新現象,便於(yu) 更清晰地觀察、更準確地測量。”

  目前,該裝置已運行超過50萬(wan) 個(ge) 機時,為(wei) 國內(nei) 外170多家單位提供了實驗條件,在物理、化學、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術等領域開展了超過3000項課題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科技成果。與(yu) 此同時,研發裝置衍生的成果和依托裝置研究產(chan) 生的多項成果成功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據了解,該裝置的成功研發打破了由美國創造的塵封了23年的穩態強磁場的世界紀錄,這離不開一支由9名青年骨幹組成的“高場磁體(ti) 技術青年創新突擊隊”的努力,他們(men) 的平均年齡是35歲。

  這樣的團隊隻是科學島上的一個(ge) 代表。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看來,青年代表科學島的未來,科學島不僅(jin) 是科研機構,還是育人院校,“隻要搭建合適的平台,無論是從(cong) 事基礎研究還是探索‘無人區’,每一位青年科學家未來的貢獻都是不可估量的”。

  企業(ye) 創新撬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

  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姚群曾給記者列出過一組數據: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ye) 達15272家,居全國第八位;科技型中小企業(ye) 達17870家,居全國第九位;人工智能、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先進結構材料4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基地。

  位於(yu) 安徽合肥高新區的中國聲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為(wei) 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集聚的“金字招牌”,中國聲穀先後建成18個(ge) 公共服務平台,集聚企業(ye) 2005家,培育了科大訊飛等龍頭企業(ye) 。

  在合肥高新區,還有一條路被稱作“量子大道”。馬路兩(liang) 旁坐落著量子領域上下遊關(guan) 聯企業(ye) 20餘(yu) 家,他們(men) 支撐了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打造“量子科技”和“量子產(chan) 業(ye) ”雙高地的夢想。

  國內(nei) 第一家量子技術產(chan) 業(ye) 化公司就誕生在這裏。2009年,中科大潘建偉(wei) 院士團隊決(jue) 定搭建中國量子信息“產(chan) 學研用”創新平台,國盾電子的前身——安徽量子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創立之初,國盾量子麵臨(lin) 核心器件小型化、終端產(chan) 品集成化等技術難題和元器件的短缺,對此,政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扶。近年來,合肥市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wei) 契機,製定了《合肥市量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2020-2030年)》,在創新支持、成果轉化、試點工程、場景建設方麵多管齊下,加速量子科技成果從(cong) “落地生根”到“開花結果”。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量子計算優(you) 越性”……近年來,中國在量子科技領域捷報頻傳(chuan) 。

  為(wei)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配上“智慧大腦”

  “如果馬鋼是一台電腦,這裏就是CPU(中央處理器)。”在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製造管理部生產(chan) 管製中心主任工程師樂(le) 嘉平看來,馬鋼智園的運營管控中心已經成為(wei) 馬鋼的“大腦”,實現多業(ye) 務的集中監控指揮和輔助管製業(ye) 務的決(jue) 策支持。

  運營管控中心的大廳內(nei) ,5個(ge) 職能部門的28個(ge) 工位前,96塊顯示屏組成的大屏上,顯示著智能管控係統的13個(ge) 功能模塊。在這裏,一件產(chan) 品從(cong) 原料進廠到生產(chan) 過程監控再到最後成品出廠的全流程盡在掌握,不僅(jin) 能報告生產(chan) 線故障停機狀態,還能監測能源環保信息,確保廢水、廢氣排放達標。

  2020年年底投運的馬鋼智園,除了運營管控中心,還集中了煉鐵智控中心等多個(ge) 部門,是馬鋼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新標簽。“按照‘智能製造1.0’,我們(men) 要做到操作室一律集中,操作崗位一律機器人,所有的運維是一律遠程,有的服務環節一律上線。”馬鋼製造部副部長王東(dong) 戈介紹,圍繞“四個(ge) 一律”,通過雲(yun) 計算、互聯網、大數據、5G、AI等新技術,實現綠智賦能,馬鋼走出了一條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

  在馬鋼工作了27年的樂(le) 嘉平,幹過煉鐵廠的爐前工,也幹過煉鋼廠的連鑄澆鋼工,還做過調度,經曆了馬鋼整個(ge) “智轉數改”的過程。每每講解運營管控中心的運作,他都會(hui) 格外感慨:“過去在不同部門之間協調,靠的是手寫(xie) 的單子或者電話,信息滯後,現在一鍵就可搞定。”

  數字化、智慧化不僅(jin) 為(wei)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帶來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對於(yu) 農(nong) 業(ye) 也是如此。

  在蕪湖三山經開區,一片2043畝(mu) 的稻田是中聯智慧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建立的中聯峨橋智慧農(nong) 業(ye) 示範基地。這裏的土壤條件、作物長勢、天氣情況等盡數呈現在中聯智慧農(nong) 業(ye) 雲(yun) 平台上,在數據采集的基礎上,能夠實現智能決(jue) 策和精準作業(ye) 。

  “通過‘農(nong) 業(ye) 大腦’算法,可以模擬水稻從(cong) 播種移栽到短期分裂,再到最終收獲,每個(ge) 階段對光照、水分、營養(yang) 等的需求,開出‘決(jue) 策處方’,‘指揮’智能灌溉設備等精準作業(ye) ,完成整個(ge) 智慧農(nong) 業(ye) 的閉環。”在中聯智慧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農(nong) 業(ye) 研究院院長助理籍延寶看來,智慧農(nong) 業(ye) 最大的特點就是,改變了以往基於(yu) 人工經驗或者曆史傳(chuan) 承的種植技術,實現數字化種植。

  “更精確的投入產(chan) 出測算,達到了降本增效的目標,兼顧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教育效益。”籍延寶介紹,部分智慧農(nong) 田畝(mu) 均可以節省成本108元,提升14.3%的產(chan) 量,節約氮肥21.8%。

  經過7年的改造,基地已經通過科研、示範推廣完成了數字化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如今,在峨橋,40多個(ge) 種糧大戶用上智慧農(nong) 業(ye) 的技術,成為(wei) “新農(nong) 人”。從(cong) 2021年的40戶4萬(wan) 畝(mu) ,到2022年的100戶15萬(wan) 畝(mu) ,再到目前預計170戶28萬(wan) 畝(mu) 的規模,籍延寶和團隊並不滿足於(yu) 此,讓更多農(nong) 戶接受、在更大的範圍推廣智慧農(nong) 業(ye) ,是他們(men) 接下來要實現的目標。

  籍延寶告訴記者,他們(men) 計劃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科技小院”建立合作。“我們(men) 提供平台,讓既下得了農(nong) 田,又玩得轉大數據的‘新農(nong) 人’推動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讓更多‘老農(nong) 人’在智慧農(nong) 場中變身‘新農(nong) 人’。”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袁潔 記者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