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節目打開新的“閱讀”方式
作者:徐嘉偉(wei) 黃敬惟
在真人秀中聽作家聊人生和創作,在紀錄片中感受文學的魅力,在綜藝節目中獲得閱讀新知——近年來,外景紀實類讀書(shu) 節目《我在島嶼讀書(shu)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shu) 籍》、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等以閱讀為(wei) 主題的文化節目百花齊放,為(wei) 觀眾(zhong) 獻上了一道道豐(feng) 盛的文化知識盛宴。
這些文化節目憑借深厚的人文積澱、精良的製作水準,不僅(jin) 在收視層麵取得成功,也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了多種新的“閱讀”打開方式,拓展了閱讀的可能,助力全民閱讀蔚然成風。
豐(feng) 富閱讀的形式
在觀看文化節目的過程中,觀眾(zhong) 可以開展什麽(me) 形式的閱讀?
書(shu) ,是可以“演”的——
大型場景式讀書(shu) 節目《一本好書(shu) 》借助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場景,以舞台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形式,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了《駱駝祥子》《三體(ti) 》《月亮與(yu) 六便士》《悲慘世界》等21部國內(nei) 外經典著作。趙立新飾演的毛姆(《月亮與(yu) 六便士》)、王洛勇飾演的老年阿裏薩(《霍亂(luan) 時期的愛情》)、高亞(ya) 麟飾演的保羅(《頭號書(shu) 迷》)等角色,給觀眾(zhong)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直呼意猶未盡。
書(shu) ,也是可以“聽”的——
播出三季的節目《朗讀者》采用“訪談+閱讀+解析”的模式,帶給觀眾(zhong) 深度的情感共鳴。在《朗讀者》第三季“前奏曲”——“一平方米”朗讀亭72小時新媒體(ti) 慢直播活動中,不僅(jin) 有演員濮存昕、眼科醫生陶勇,還有大學生、退休幹警、消防員、醫護人員等各行各業(ye) 的普通人走進朗讀亭。3天時間裏,“一平方米”新媒體(ti) 慢直播活動在各大平台累計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1573萬(wan) ,微博話題閱讀量9.8億(yi) 。
連播五季的《見字如麵》以明星讀信為(wei) 主要形式,旨在用書(shu) 信打開曆史節點,帶領觀眾(zhong) 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總導演關(guan) 正文認為(wei) ,原本私密的家書(shu) 、情書(shu) 、與(yu) 友人書(shu) ,具有真實性、個(ge) 人角色和曆史帶入感。
書(shu) ,還是可以“談”的——
今年6月15日,由今日頭條與(yu) 江蘇衛視聯合出品的外景紀實類讀書(shu) 節目《我在島嶼讀書(shu) 》第二季上線。節目中,觀眾(zhong) 可以看到4位書(shu) 屋主理人——作家餘(yu) 華、蘇童,《收獲》雜誌主編程永新以及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葉子,與(yu) 作家莫言、阿來、馬伯庸、紫金陳、鄭執等13位飛行嘉賓對談讀書(shu) 的意義(yi) ,共話書(shu) 中人生。截至8月中旬,第二季節目相關(guan) 視頻在今日頭條站內(nei) 總播放量超1億(yi) 。
挖掘背後的故事
一部作品有著怎樣的創作背景,作者如何寫(xie) 出動人心弦的內(nei) 容?從(cong) 作者筆尖流淌而出的文字,還要經過哪些工序才能最終走到讀者眼前?一部千年前的古籍,流傳(chuan) 至今需要經過一代代愛書(shu) 人怎樣的努力?對於(yu) 這些書(shu) 籍之外的故事,文化節目帶來了更多補充。
在紀錄片《但是還有書(shu) 籍》的評論區,不少觀眾(zhong) 留下了這樣的感慨:“這部紀錄片能夠喚起人們(men) 去讀書(shu) 的衝(chong) 動”“大家應該知道這些幕後的人”“對書(shu) 籍背後翻譯者、整理者的呈現,就是在重塑大眾(zhong) 對書(shu) 籍、對閱讀的熱愛和敬畏”……該紀錄片將目光對準書(shu) 籍背後的譯者、編輯、藏書(shu) 人、出版人,以形形色色愛書(shu) 人的經曆,為(wei) 觀眾(zhong) 娓娓道來一個(ge) 個(ge) 與(yu) 書(shu) 相關(guan) 的故事,點燃了人們(men) 的閱讀熱情。
廣受好評的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則通過時空對話的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手法,講述和演繹典籍在曆史長河中源起、流轉的故事。這檔節目讓很多不了解古籍的觀眾(zhong) 走近曆史典籍,了解它們(men) 的創作故事,體(ti) 悟古人寫(xie) 書(shu) 的不易,感受一代代愛書(shu) 人護書(shu) 的艱辛和無私,進而生發出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
從(cong) 手中的書(shu) ,到書(shu) 籍背後的故事,再到其所承載的文明,一個(ge) 個(ge) 別具匠心的文化節目以閱讀為(wei) 起點,創新表現手法,讓書(shu) 籍裏的文字“可視化”,故事“立體(ti) 化”,釋放出更多文化內(nei) 涵。
找到更多“同路人”
閱讀介質的演變催生了更加多元的閱讀方式。近日,上海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圖書(shu) 類短視頻觀看頻率與(yu) 傳(chuan) 統閱讀頻率存在互促互進關(guan) 係。注重即時反饋和互動性的短視頻不僅(jin) 提升了知識獲取的便捷性,還提升了人們(men) 進一步進行書(shu) 麵閱讀、深度學習(xi) 的意願。
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節目,讀者能夠與(yu) 難得一見的文學大家“麵對麵”交流——莫言在直播中暢談文學,推介自己的新書(shu) ;麥家在鏡頭前講述人生故事,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梁曉聲現身直播間,與(yu) 網友熱情交流創作的想法,一場直播帶動《人世間》銷售超2萬(wan) 單……
今年初,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直播節目為(wei) 愛書(shu) 人帶來了一場獨特的跨年。作家、翻譯家、藝術家、出版人、學者……百位名人在直播間領讀,帶著讀者走進文學現場,當晚全網觀看量突破1200萬(wan) 。“這個(ge) 跨年太有意義(yi) 了!”“文學給我們(men) 力量”……不少觀眾(zhong) 自發地在直播評論區分享最愛的書(shu) 籍,天南海北的讀者產(chan) 生了精神共鳴。
如今,“跟著直播來讀書(shu) ”成為(wei) 不少人閑暇時的新選擇。關(guan) 注一位心儀(yi) 的主播,每天準時進入直播間,聽著主播或聲情並茂地朗讀小說,或嚴(yan) 謹認真地研讀學術著作,觀眾(zhong) 在不知不覺間也“啃”下了一本本“大部頭”。
《2023抖音讀書(shu) 生態數據報告》顯示,2023年抖音平台專(zhuan) 業(ye) 說書(shu) 講書(shu) 創作者數量已經過萬(wan) ,時長超過5分鍾的讀書(shu) 類視頻發布數量同比增長達279.44%,讀書(shu) 類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5.17%、收藏量同比增長276.14%,直播觀看人次同比增長近一倍。越來越多用戶通過讀書(shu) 博主的內(nei) 容分享,讀懂名著,購書(shu) 閱讀。
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閱讀方式,網絡直播讓主播與(yu) 觀眾(zhong) 獲得更多互動的機會(hui) 。讀到有趣之處,主播可以和觀眾(zhong) 通過“彈幕”等形式交流;遇到困惑處,觀眾(zhong) 可以通過評論提出疑問,與(yu) 主播和其他讀者切磋探討。網絡平台上,讀者共處一“室”,在虛擬空間中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
對於(yu) 老一輩愛書(shu) 人來說,讀書(shu) 往往是“孤獨”的——打開書(shu) 本,通過文字與(yu) 作者遙相神交,但想要在身邊尋得一大批誌同道合的“書(shu) 友”卻並不容易。如今,類型多元、平台多樣的文化節目,為(wei) 讀者搭建了更廣闊的互動空間,讓愛書(shu) 人能找到更多的“同路人”。(徐嘉偉(wei) 黃敬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