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旅遊開發需做好創新活化文章
在堅持保護的前提下,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圍繞遊客求新求異求知的消費需求,全力做好文化遺產(chan) 創新活化這篇大文章,將文物故事、曆史文化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來,不斷優(you) 化人們(men) 在文旅體(ti) 驗中的知識濃度、感悟深度和互動程度,實現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文化資源向旅遊產(chan) 品有效轉化
火熱的暑期已經結束,公眾(zhong) 的旅遊需求得到集中釋放,促成了過去幾年來最火爆的國內(nei) 旅遊市場。
總體(ti) 來看,今年暑期旅遊市場的一大亮點是文化遺產(chan) 旅遊備受追捧。全國各地博物館、遺址公園內(nei) ,遊客摩肩接踵,研學遊、文化主題遊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文物遺址成為(wei) 熱門旅遊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相比過去的遊山玩水,今天,人們(men) 似乎更鍾情於(yu) 求學增知,希望在旅遊過程中獲得文化熏陶和滋養(yang) 。
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深度融合,不僅(jin) 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也讓大眾(zhong) 旅遊更具文化味。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遺產(chan) 地成為(wei) 熱門旅遊目的地並非一蹴而就、一融就活。今年暑期,故宮等熱門文博場館一票難求,然而仍有一些文化遺產(chan) 景點遊人稀少。這一現象表明,文化遺產(chan) 旅遊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事實上,一個(ge) 地方文化遺產(chan) 旅遊的活躍程度除了受文物遺址本身能級、區域旅遊市場大小等因素影響之外,管理與(yu) 運營主體(ti) 的使命感、能動性和創造性也是核心變量之一。如果缺少策劃站位的高度、文化挖掘的深度、創意轉化的亮度以及產(chan) 品體(ti) 驗的精度,沒有給人們(men) “必須到此一遊”的充分理由,文物遺址也難以成為(wei) 熱門旅遊目的地。
從(cong) 根本上來講,文化遺產(chan) 旅遊載體(ti) 是遺產(chan) ,文化是靈魂,旅遊是活化與(yu) 傳(chuan) 播手段。在堅持保護的前提下,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圍繞遊客求新求異求知的消費需求,全力做好文化遺產(chan) 創新活化這篇大文章,將文物故事、曆史文化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來,不斷優(you) 化人們(men) 在文旅體(ti) 驗中的知識濃度、感悟深度和互動程度,實現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文化資源向旅遊產(chan) 品有效轉化,進而獲得更多遊客的青睞。筆者認為(wei) ,可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著力。
一是深入挖掘和提煉文化遺產(chan) 所蘊含的精神內(nei) 核與(yu) 時代價(jia) 值,以全國乃至國際化視野確定和彰顯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特色是旅遊吸引力的源泉,同質化是旅遊發展的大忌。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給我們(men) 留下了燦若星辰的文物、古跡、遺址、非遺技藝,大眾(zhong) 也由此擁有眾(zhong) 多觀覽遊學選擇。如何才能讓當地的文化遺產(chan) 脫穎而出呢?關(guan) 鍵是彰顯文化特色,並積極推向極致化、生態化。例如,青島啤酒博物館堅持以啤酒文化為(wei) 特色,以青島啤酒百年前的老廠房和老設備為(wei) 核心載體(ti) ,在產(chan) 品展陳、服務模式、業(ye) 態規劃、劇本遊戲和文創產(chan) 品等方麵,凸顯啤酒文化特色,並聯合周邊旅遊資源構建文旅生態,為(wei) 中國啤酒文化提供了一個(ge) 顯赫的曆史坐標,被評為(wei) 首批全國工業(ye) 旅遊示範點。
二是強化創意策劃與(yu) 設計,創新文化遺產(chan) 活化的內(nei) 容與(yu) 形式,增強遺產(chan) 的故事性、產(chan) 品的體(ti) 驗感以及參與(yu) 的挑戰性和獲得感。通過巧妙構思和解說體(ti) 係將文化遺產(chan) 的故事融入遊客體(ti) 驗之中,將遺產(chan) 資源轉化為(wei) 可觀、可感、可玩的文旅項目,讓遊客在沉浸式交互中獲得文化體(ti) 驗,了解文化遺產(chan) 的曆史傳(chuan) 承和文化內(nei) 涵。例如,黔東(dong) 南地區的丹寨縣依托當地文物遺存與(yu) 傳(chuan) 統技藝,推出了非遺研學體(ti) 驗旅遊項目,將當地具有苗族特色的非遺技藝設計成遊客能夠參與(yu) 的手工體(ti) 驗項目,讓遊客在參與(yu) 蠟染、造紙、竹編等製作活動過程中化身非遺傳(chuan) 承人,更加立體(ti) 和深刻地感受當地風土習(xi) 俗和人文傳(chuan) 統。
三是推動科技賦能文化,用科技助力文旅創新創意,讓遺產(chan) 生動有致地活起來,成為(wei) 具有現代感和互動性的文旅體(ti) 驗產(chan) 品。隨著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元宇宙等前沿技術的日趨成熟,文化遺產(chan) 有了更多有效的活化方式。例如,重慶大足石刻引入8K球幕電影,將實景拍攝與(yu) CG動畫相結合,通過新技術向觀眾(zhong) 展示大足石刻的藝術價(jia) 值,用全球首創的展現方式降低了文化遺產(chan) 內(nei) 容的理解門檻,增強了遊客的體(ti) 驗性與(yu) 獲得感,項目入選了首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培育試點。
四是堅持開放協同、揚長聚勢,在科學分析資源優(you) 勢與(yu) 所求目標的基礎上,通過高明的創意、合理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整合多元力量,形成集聚態勢。特別是一些相對冷僻的文物遺址,應加強與(yu) 文化和旅遊企業(ye) 、公益組織等機構的合作,獲得更多資金、人才、技術和宣傳(chuan) 等方麵的支持。例如,國家典籍博物館與(yu) 字節跳動合作推出了沉浸式互動解謎遊戲“故紙修複師·碎丹青”,將晦澀難懂的古文典籍轉換為(wei) 層層剖開的謎題,為(wei) 遊客提供了遊戲道具、劇本和手機端的交互平台,吸引遊客按照手機的提示劇情在展館中探索解謎。
五是加強對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的規範和監管。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資源,保護是首要任務。因此,在激發文化遺產(chan) 的旅遊潛能時,各有關(guan) 主體(ti) 應堅守文物保護底線,杜絕對文化遺產(chan) 進行隨意的“改頭換麵”。甘肅天水市斥資近9億(yi) 元修複西關(guan) 古城,然而卻在修繕後的文保院落內(nei) 進行了盲目無序的商業(ye) 化開發,將碧瓦朱簷的中式古建築改造成日式餐廳,這不僅(jin) 違反了建築搭建的規定,違背了文物複原的初衷,更有悖於(yu) 古城的曆史文化傳(chuan) 承。這一事件被媒體(ti) 曝光後,一度引發輿論廣泛關(guan) 注。目前,該項目已經開始整改,但其深刻教訓值得吸取。(熊海峰 張文靜 作者單位: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