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集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ju) 行。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提出這一倡議的初心,是借鑒古絲(si) 綢之路,以互聯互通為(wei) 主線,同各國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wei) 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為(wei) 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台。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給相關(guan) 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wei) 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破解全球發展難題和完善全球治理體(ti) 係作出積極貢獻。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hui) 製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發展是解決(jue) 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共建“一帶一路”既是為(wei) 了中國的發展,也是為(wei) 了世界的發展。2013年至2022年,中國與(yu) 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達19.1萬(wan) 億(yi) 美元,年均增長6.4%。中歐班列、瓜達爾港、中老鐵路、中泰鐵路等一係列重大標誌性基建項目,有效提升共建國家互聯互通水平,有力促進世界經濟聯動發展。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評價(jia)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時表示,中國企業(ye) 的投資與(yu) 合作,包括匈塞鐵路建設,顯著促進了匈牙利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為(wei) 破解全球發展難題的中國方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推進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進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經濟全球化給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中國積極參與(yu) 經濟全球化進程,在與(yu) 世界的良性互動中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成功開辟和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然而,個(ge) 別國家大搞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霸權主義(yi) ,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很多發展中國家喪(sang) 失自主發展能力,難以進入現代化的軌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wei) 應對經濟“逆全球化”潮流提供了解決(jue) 方案,為(wei) 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未來,中國將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建設一個(ge) 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
世界好,中國才會(hui) 好;中國好,世界會(hui) 更好。習(xi) 近平主席強調,共建“一帶一路”注重的是眾(zhong) 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崇尚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踐行的是互聯互通、互利互惠,謀求的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yu) 五大洲的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世界銀行也預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相關(guan) 投資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wan) 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wan) 人擺脫中度貧困。在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的進程中,中國並不追求獨善其身,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nei) 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享原則,秉持互利共贏的合作觀,尋求各方利益交匯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
共建“一帶一路”的未來屬於(yu) 青年。10年來,共建國家青年以實際行動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和民生合作,為(wei) 促進民心相通、實現共同發展匯聚了磅礴的青春力量。不久前,一項麵向全球35個(ge) 國家青年的民意調查顯示,高達84.6%的受訪青年認同中國所倡導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si) 路精神”。“絲(si) 路孵化器”青年創業(ye) 計劃、中國-中東(dong) 歐國家青年創客國際論壇等活動,已成為(wei) 共建國家青年深化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共建國家青年的共同奮鬥之下,綿亙(gen) 萬(wan) 裏、延續千年的古絲(si) 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奏響了新時代的絲(si) 路樂(le) 章。
10年的曆程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曆史正確的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隻要各國有合作的願望、協調的行動,天塹可以變通途,“陸鎖國”可以變成“陸聯國”,發展的窪地可以變成繁榮的高地。國之交在於(yu) 民相親(qin) ,廣大共建國家青年同心同向、攜手共進,定能在並肩前行中繪就美好圖景,為(wei)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注入新的青春動力。
本報評論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