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發布時間:2023-11-01 15: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

  作者:唐愛軍(jun) (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事關(guan) 黨(dang) 的前途命運,事關(guan) 國家長治久安,事關(guan)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對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圍繞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堅定文化自信,著眼文化主體(ti) 性、原創性,強調要不斷增強文化發展內(nei) 驅動力,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秉持開放包容,著眼文化開放性、吸納性,強調要不斷提升對外學習(xi) 吸納能力,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吸收有益成果;堅持守正創新,著眼文化連續性、創新性,強調要在繼承與(yu) 發展的辯證統一中,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三者既各有側(ce) 重又相互貫通,共同構成了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原則。

  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也是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近代以後,遭遇深重危機的中華文明在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深刻的化學反應”中再度青春化,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並為(wei) 解決(jue) 現代世界的文明問題提供了強大思想力量。麵向未來,我們(men) 應當在深刻認識自身曆史傳(chuan) 統、著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不斷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堅持走自己的路。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自從(cong) 中國人學會(hui) 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實現精神上主動的關(guan) 鍵原因,就是我們(men) 黨(dang) 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成功開創了實現民族獨立的革命道路。鄧小平同誌強調:“把馬克思主義(yi) 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ti) 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這就是我們(men) 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人民在接續奮鬥中增強了誌氣、骨氣、底氣,彰顯了精神文化的自信、自立、自強。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以此為(wei) 根本基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理論的原創性、文化的主體(ti) 性基礎之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既不盲從(cong) 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定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擺脫對西方學術、西方理論的“學徒狀態”,堅守好我們(men) 的文化主體(ti) 性。這一主體(ti) 性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有了文化主體(ti) 性,就有了文化意義(yi) 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

  近代以來,西方資產(chan) 階級在全球擴張,其開辟和維護的世界秩序的基本特征就是“東(dong) 方從(cong) 屬於(yu) 西方”。在這樣的一個(ge) “支配—從(cong) 屬”體(ti) 係中,中華民族是沒有自信的。當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今天的中國完全可以平視這個(ge) 世界了。我們(men) 要深刻認識到,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men) 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精神氣質與(yu) 文化品格中,使之成為(wei) 整個(ge) 民族的“精神肖像”。

  秉持開放包容

  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於(yu)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源遠流長、融會(hui) 貫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yu) 其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文化品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從(cong) 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chong) 突,凝聚共識。內(nei) 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之所以能整合成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民族,就在於(yu) 中華文化認同超越了地域鄉(xiang) 土、血緣世係、宗教信仰等,從(cong) 而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hui) 綿延不斷。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秉持開放包容,更加積極主動學習(xi) 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黑格爾曾說,希臘文明之所以能開創出其獨立和繁榮時期,就在於(yu) 它既有自己的原有文化,又有來自東(dong) 方世界的外來文化,進行了兩(liang) 重文化結合的鍛煉。“文化結合的鍛煉”就是一種文明交流互鑒,其核心表現就是對外來優(you) 秀文化的學習(xi) 吸納。文明需要新陳代謝、除舊布新,自我封閉、靜止僵化必將滑向衰落。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進程中,不斷學習(xi) 他人的好東(dong) 西,把他人的好東(dong) 西化成自己的東(dong) 西,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今天,我們(men) 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cong) 、兼收並蓄中豐(feng) 富和發展中華文化。當然,對外學習(xi) 、汲取養(yang) 分,絕不是全盤接受、照抄照搬。早在1944年,毛澤東(dong) 同誌就講:“我們(men) 中國人必須用我們(men) 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並決(jue) 定什麽(me) 東(dong) 西能在我們(men) 自己的土壤裏生長起來。”無論是曆史上的佛教傳(chuan) 入中國,還是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的傳(chuan) 播,它們(men) 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產(chan) 生極大影響,甚至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與(yu) 它們(men) 成功的本土化、中國化是分不開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無論是對內(nei) 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men) 比以往任何一個(ge) 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zheng) ”,也比以往任何一個(ge) 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路線圖和方法論:在破解“古今中西之爭(zheng) ”,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思想進程中,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

  堅持守正創新

  堅持守正創新,既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nei) 涵,也是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原則。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沒有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文化建設就會(hui) 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守正,守的是“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根本要求。“兩(liang) 個(ge) 結合”既指明了推進黨(dang) 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也明確了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方向。必須繼續推進“兩(liang) 個(ge) 結合”,特別是要在將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造就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讓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中國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守正,守的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喪(sang) 失文化領導權,丟(diu) 失文化主體(ti) 性,不會(hui) 有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也不會(hui) 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新形式,即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有機銜接。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一個(ge) 重要突破點,就是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良性互動中,實現文化的創新創造。過去,有些人對傳(chuan) 統以及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關(guan) 係存在誤解,突出表現是傳(chuan) 統—現代兩(liang) 分法的思維方式。傳(chuan) 統常被視為(wei) 現代的對立麵,是現代化之外的“剩餘(yu) ”,凡是不屬於(yu) 現代的東(dong) 西都被貼上傳(chuan) 統的標簽:將傳(chuan) 統理解為(wei) 落後的、愚昧的、僵化的,將現代理解為(wei) 進步的、文明的、發展的。事實上,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並非簡單的對立或斷裂關(guan) 係,在諸多方麵,它們(men) 相互兼容、相互作用。一定條件下,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互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cong) 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chan) 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是要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互交融、相互改變、相互塑造中實現文化大突破、文明大更新。

  守正與(yu) 創新相輔相成,體(ti) 現了變與(yu) 不變、繼承與(yu) 發展、原則性與(yu) 創造性的辯證統一。新時代文化建設要守正,絕不是故步自封,需要不斷發展、與(yu) 時俱進;要創新,絕不能割斷馬克思主義(yi) 的魂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1日 1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