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天津早餐好 處處“西北角”——市井煙火氣中的天津美食文化

發布時間:2023-11-01 15: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董山峰 劉茜 王曉飛

  一種“低調”的美味

  天津曾是“北方第一城”。“南有上海灘,北有天津衛”的說法,記錄了它的輝煌。但天津人的早點,卻非常平民化,跟人們(men) 想象中的大城市的“高大上”扯不上一丁點兒(er) 關(guan) 係。

  比如,茶湯、麵茶、油茶麵,三種傳(chuan) 統天津小吃,名字裏都帶一個(ge) “茶”字,主材都是簡單的麵和水,但因配料和烹製方法不同,最終形成了三種口味迥然不同的小吃。

  又如,綠豆麵攤成煎餅,加上雞蛋、餜子(油條)或者餜篦兒(er) (薄脆),配以麵醬、蔥花、辣椒醬等作為(wei) 佐料,就卷出一套煎餅餜子。煎餅餜子裏夾多少“料”,完全取決(jue) 於(yu) 個(ge) 人口味。你可以夾單餜子或雙餜子,也可以夾餜篦兒(er) ,也可以什麽(me) 都不夾,隻要一張煎餅皮兒(er) 。“料”還可以自帶,不少天津人買(mai) 煎餅餜子時,會(hui) 自帶兩(liang) 個(ge) 雞蛋,既享受了美食、滿足了營養(yang) 需求,長期下來也省了錢。

  再如,攤好的煎餅,經過晾曬,切成絲(si) ,澆上鹵和其他佐料,便產(chan) 生了一道既是食、又是湯、還是菜的美味早點——鍋巴菜。在油皮中裹入各種小菜和醬料,卷起來,用麵糊封住,然後下油鍋炸,一個(ge) 個(ge) 外脆裏嫩的卷圈就做出來了。

  天津人講究——無論哪個(ge) 角落裏的天津人,對早點都講究個(ge) 味道;天津人也不講究——隻要味道正宗,他們(men) 對吃的環境並不苛求,推車旁、小亭子裏、公交站台邊,到處都可見“吃著的”天津人。有地兒(er) 就坐著吃,認識的不認識的拚個(ge) 桌,一邊吃,一邊聊;沒地兒(er) 坐,就站著吃或邊走邊吃,處處透著一股子不拘小節的豪爽勁兒(er) 。

  亮點不隻在“西北角”

  如果想吃地道的天津早點,感受天津人的幽默、從(cong) 容、閑適,並不一定非要去西北角,隻需選一個(ge) 小區樓下有不少人自帶雞蛋排隊買(mai) 煎餅的小攤兒(er) ,或者選一家本地人排長隊的早點鋪。

  先來說說煎餅餜子。著名的清真二嫂子煎餅,就不在西北角,而在衛津路與(yu) 鞍山道交叉口。這個(ge) 有100多年曆史的老店的窗口旁,掛著一塊“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牌子。南樓煎餅位於(yu) 河西區隆昌路與(yu) 圍堤道交叉口的東(dong) 北角,特色是從(cong) 晚上賣到早晨,目前在天津有多家分店,在北京也開了店。津門十三張是天津年輕人新創的特色煎餅,既有傳(chuan) 統煎餅——保留著地道的老味兒(er) ,也有創意煎餅——使用不同的餅皮、餡料,能滿足年輕人的多種口味。

  再來說卷圈。卷圈是天津的特色早點之一,裏麵的餡料以豆芽菜、腐乳、豆幹為(wei) 主,外麵裹以豆皮,過油煎炸片刻,就變得金黃酥脆。不管是單獨吃,還是搭配著大餅、煎餅吃,味道都是極好的。西北角的丁記卷圈、海記老味卷圈比較有名,尤其海記老味卷圈,不僅(jin) 味道香,吃完了嘴上還不沾油,這是不少人喜歡它的原因。馮(feng) 記卷圈位於(yu) 河西區賓館西路,小店麵積不大,以窗口售賣為(wei) 主,在各種平台上多次獲得推薦,每天接待的顧客都達幾百人次。張記素卷圈是幾十年的老字號,是武清楊村很有特色的一家早點店,離西北角30公裏。這家店的素卷圈,不同於(yu) 別家用麵皮包卷,而是用油豆皮包裹腐乳、麻醬等餡料,因食材和口味獨特而令人難忘。

  接著說雲(yun) 吞。雲(yun) 吞在有些地方叫餛飩、抄手。在天津,幾乎所有的早點鋪子都會(hui) 賣雲(yun) 吞。胖姐雲(yun) 吞位於(yu) 鞍山道與(yu) 河南路交叉口,主營早餐以鮮蝦雲(yun) 吞為(wei) 主打,還配有燒餅、茶雞蛋、餜子、手擀麵、肉夾饃等。淑英大餡雲(yun) 吞位於(yu) 河東(dong) 區萬(wan) 新村6區,不僅(jin) 深受附近居民喜愛,還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前來打卡。寧記大餡雲(yun) 吞,在南開區和河北區都有店麵,是深受食客青睞的老店,店裏的肉丸細膩緊實,湯也好喝,眾(zhong) 口稱讚。傻二雲(yun) 吞位於(yu) 南開區,雲(yun) 吞是大個(ge) 的,餡料很足,另外還有傳(chuan) 統的小餛飩,可以當湯喝。

  此外,鍋巴菜、包子、羊湯也是天津人早餐餐桌上常見的美食。

  鍋巴菜這道美食,近來隨著原創津味兒(er) 話劇《愛的嘎巴菜》(在天津方言中,鍋巴菜被叫作嘎巴菜)的演出,增添了不少文化味道。說起天津鍋巴菜,大福來是不得不提的一家。它開業(ye) 於(yu) 清光緒年間,憑借優(you) 質原料、多味混合,在口味挑剔的天津人的心中獨樹一幟,其鍋巴豆香濃鬱,軟糯而不失嚼勁,鹵子久拌不澥。二勇鍋巴菜是武清區食客的摯愛,味道香醇而溫和,裏麵有炸過的豆腐幹丁,豆麵皮有嚼勁兒(er) ,吃一碗能頂一天,可見熱量之高。

  包子是天津人早餐的主角。除了名聲在外的狗不理,還有眾(zhong) 多廣受天津人喜歡的包子鋪,藏在城市的各個(ge) 角落裏。鼓樓二姑包子全天津有幾十家店鋪,招牌包子是牛肉包、豬肉大蔥包。健君包子位於(yu) 河西區曲江路,做的是傳(chuan) 統老味兒(er) 水餡兒(er) 包子。小站大商包子位於(yu) 津南區小站鎮,其製作技藝已經被列入津南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顧客來這裏吃的不僅(jin) 是味道,也是文化。德財裏煎包雲(yun) 吞位於(yu) 馬場街道平山道,主要經營天津傳(chuan) 統老味兒(er) 水餡兒(er) 煎包,調餡兒(er) 用的是純芝麻小磨香油,包子汁多味美,備受食客喜愛。老勝香包子的店鋪,已經遍布天津市區,在北京也有了分店,讓首都人民也分享到天津老百姓的口福。

  羊湯全國多地都有,食材和做法不同,叫法也各異,如“羊雜湯”“羊肉湯”“羊雜碎湯”,天津人講話利索,直接稱其“羊湯”。天津的老味兒(er) 羊湯熬得又濃又白,羊雜煮得恰到好處又入味兒(er) ,喝上一碗,渾身舒坦。清真羊湯洪,開業(ye) 於(yu) 清光緒八年(1882年),最早位於(yu) 天津老南市清河大街281號,現在位於(yu) 榮業(ye) 大街第二南開中學旁(升安大街口),2016年入選天津市和平區區級非遺項目名錄。四輩羊湯總店位於(yu) 紅橋區鹹陽北路與(yu) 光榮道交叉口,在河西、南開、濱海新區都有門店,特點是湯底加麻醬和豆腐乳,味道非常鮮美。劉青梅羊湯位於(yu) 薊州區馬伸橋鎮,食材鮮,用料足,湯清味厚,口感鮮美,附近男女老幼都喜愛。永旺羊湯在全市有多家門店,被評為(wei) 中華美食薈——“津津有味”2023年度網紅打卡美食。周府薊州羊湯館位於(yu) 營口道,一碗羊雜湯,一角新出鍋的熱大餅,小碟裏夾塊腐乳,再來點兒(er) 大醬、蔥絲(si) 、辣椒絲(si) ,食客的胃口一下子就被吊起。

  如果你問天津市民,哪裏的早點最好吃,得到的回答常是“我家樓下那一家”。一家家早點鋪,主打的就是離家近,所以都有“鐵粉”。食客熟悉老板,老板也熟悉食客。在從(cong) 小吃到大的熟悉的味道中,隱藏著的恰是城市的人情味。

  美食中蘊含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好味道、高熱量是天津早點的兩(liang) 大特點,這背後蘊含著的是天津獨特的風土人情、曆史縮影、人文情懷。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liang) 道關(guan) 。”天津是眾(zhong) 多水係的匯聚之地。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但作為(wei) 城市卻形成較晚。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yu) 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的地位日漸重要。大運河與(yu) 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hui) 海口”名於(yu) 史冊(ce) 。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wei) 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有了碼頭,扛包的苦力、拉船的纖夫等便應運而生,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能讓碼頭上的體(ti) 力勞動者吃得飽、有力氣。

  老味道、好味道,成就了天津城大大小小的早餐部落,光西北角就有200多家商戶,其中包括4家“津門老字號”、2個(ge) 市級非遺項目、8個(ge) 區級非遺項目。

  現在的西北角,不僅(jin) 深受老城居民喜愛,也成為(wei) 備受外地食客追捧的打卡地。大量增加的遊客,也帶來了“幸福的煩惱”。為(wei) 更好地滿足居民、遊客、商戶的需求,天津相關(guan) 部門不斷改進管理和服務保障工作。做好線路規劃,串點成線,開發美食地圖、夜市地圖;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控重點點位的人流量,做到擁而不擠,聚而不亂(luan) ;嚴(yan) 控食品安全,確保環境整潔,引導車輛有序停放,維護市場價(jia) 格穩定,讓居民和遊客安心、順心、舒心,營造主客共享的良好氛圍……美味早餐和美好享受的背後,是不同崗位的天津人在保駕護航。

  就在我們(men) 穿梭於(yu) 天津各家早點鋪和排隊吃早點的人流中時,同樣住在天津的文化大家葉嘉瑩先生迎來百歲生日。關(guan) 於(yu) 天津,葉嘉瑩曾說:“我喜歡天津的人物,也喜歡天津的美食。我覺得我留在天津,是一個(ge) 非常美好的選擇。”把這句話和天津這座城市的美味早點相聯係,和如今正在重拾自信心和創造力的天津人民相聯係,我們(men) 不禁又想起天津作家馮(feng) 驥才那句話:“人要闊得起,也得窮得起。闊不糟錢,窮就掙錢。能闊也能窮,世間自稱雄。”

  本文圖片均由天津市紅橋區融媒體(ti) 中心提供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1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